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这代90后怎么不生育了?

山川网:“这代90后”如何了的梗,已经彻底被中国网民玩坏了。

近期,关于中国人口增长乏力的社会舆论又起,一直以来很多人眼中中国最不缺的人口,现在居然也成为了紧俏资源。

关于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35岁以下)的重要性,前前后后我们推过多篇内容,应该说大家基础性的理解应该都没什么问题了。今天又把这个话题提出来,是有些新动向想和大家分享。

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01

专家怎么就建议收单身税了

在当下中国,“专家”是个贬义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不说人话,或者只说空话的代名词。

比如近期,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咨询委员)就针对当下中国热门的低出生率事件发表了相关评论,摘录如下:

一般上,正确的对策是补贴生育,而不是对单身征税。然而,生孩子的时间与精力的成本,包括母亲不能工作的机会成本,是很大的。因此,要有相当作用的生育补贴(包括金钱、假期、幼儿设施等),需要大量的税收,很可能对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可能需要辅助以单身税或不育税来配合。

我们以前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批判得体无完肤,笔者年轻时也认为这是非常封建的落后思想。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加,已经认识到这思想有相当的正确性。虽然笔者依然认为福祉或快乐才有内在价值,人口本身不是目的。

当然了,原文肯定不止这些观点和内容,只不过以上部分是非常核心,也是最饱受争议的部分,所以特意摘选出来。核心观点有二:其一是因为要鼓励生育,补贴生育人群,所以需要对单身人群征税降低经济压力;其二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一点都不封建落后,相反还有相当的正确性。

另外一名专家胡继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也表示:“不生孩子的人更应该交生育基金。过去中国采取计划生育,向超生的家庭征收社会抚养费,但是未来鼓励生育,应该向丁克家庭征收未来的社会抚养费,人老了之后光靠钱是没用的,还是需要年轻人,别人家的孩子来照顾。这些丁克家庭老了之后没有后代,是要占用社会资源的,所以将来要对丁克家族进行征税”。

中国部分“专家学者”,披着“言论自由”的挡箭牌,在祸国殃民的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远。

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02

单身税毫不新奇,自古就有之

大家完全无须认为“单身税”出自个别“专家学者”之口,就认为这一概念多么新潮时髦。事实上,古今中外,这早已是被人玩剩下的老梗。

封建时代下,中国政权交替频繁,战乱少有停歇。而每逢政权交替,必是战火绵延,生灵涂炭。

读过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战国时期是著名的乱世,七国之间彼此攻伐,以长平之战为例,一战赵国四十万精锐即损失殆尽。要知道,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两千万左右,各诸侯国人口最多不过数百万。再去除老幼妇孺,一场大战几乎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年轻男性尽数折损。

战国为秦一统,不过秦政权时间过短,很多政策并未真正来得及施展就已宣告灭亡,进而进入两汉。西汉初期,政府主打休养生息牌。但是税收上,依旧采取人头税方式——凡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大汉子民,不论男女,每年都得向政府缴纳人头税,每人每年税金120钱(亦称“一算”)。

古代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本身税负就已不低。再叠加人头税,显然多生孩子就要再多缴税,老百姓的生育意愿自然也就不强。但是没有人口增加,国家就没钱,国库就空虚,什么都干不了,怎么才能刺激老百姓生孩子呢?

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也就是西汉的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就出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单身税”,具体执行方法是:“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出自《汉书·惠帝纪》)

意思也很好理解,适龄女性(15~30岁,古人寿命较短,成年时间也相应较早)如果单身不嫁,那么人口税直接翻五倍。可以想象,这样的强制政策一出台,当时的老百姓,尤其是女性本身以及有女孩的家庭该是如何地苦不堪言。

按照很多史料的记载,当时很多平民百姓家由于交不起巨额的单身税,只能匆匆将家中女儿出嫁,残疾、老翁、流氓、地痞,只要是男性即可。以牺牲国民的人生为代价,换来了西汉人口的增长。

至于国外,欧美日韩等一些国家,也都曾因为人口增长问题,出台过类似“单身税”的政策,这里我们不再逐一介绍。

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03

房价、医疗、教育三山耸立

新时代三座大山的说法由来已久,也得到了年轻人的一致认同,即房价、医疗、教育三座阻挡年轻人幸福感提升的大山。

先不说二胎,就算是一胎,很多年轻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居有定所,而不是出生在异地他乡的出租房中,这愿望很朴素。高房价被称为最好的避孕药,这话很有道理。

孩子几乎都出生在医院,先不说现在在医院生一个孩子,一共要花销多少钱。孩子出生了需要打疫苗吧,中国新生儿疫苗问题至今都还没有让父母放心,孩子的未来谁来保证。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怎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呢?就是要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大城市中去,到更好的学校中去,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然后,又转回了户籍制度和高价学区房那座大山上。

所以解决中国年轻人生育率低下的根本,并不在于生育补贴,这是升级版的需求。而真正基础版的需求,在于解决高房价、解决医疗和教育资源公平性的短板。

部分专家自己生儿育女已是数十年前的事情,发表观点和看法时还站在几十年前“每家每户动辄五六个、七八个孩子,不也没少胳膊没少腿活到现在”的角度为广大90后指点迷津,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04

生儿育女,当慎之又慎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有一个观点是,在世界上,只有一种职业是不需要任何岗前培训和教育,就可以直接上任,这就是父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阶层的世袭罔替效应明显,穷人家的孩子逆袭变得日益困难。没有人能生而做好一件事儿,更何况是养儿育女这么高难度的事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类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扭曲价值观非常之多。这进而导致了当代中国在肃清一些封建落后思想残余时,变得极为被动和困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这种想法只考虑了迎合上代人的喜好,却丝毫没有考虑下代人半分。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如果说谁是最无辜的,那么一定是孩子本身无疑,因为只有他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父母的判断甚至失误,都有可能决定其生命的诞生和中止。如果你个人都觉得生活亚历山大,对自己的人生持负面态度,认为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那么你把孩子生下来,让他面临和你一样的窘境,试问你良心何忍。

“多子多福”则更为荒谬,理论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财力、物力、心力都是固定有限的,孩子越多,分摊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资源只会越少。在这样的客观前提下,你如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茁壮成长,掌握足够的生存技能,未来能够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和走得更高。动物的一胎多子,是为了应对动物界高死亡率,这和人类现状显然不同。

至于“养儿防老”就更不必多说了,任何一种养老方式,都比这种方式来得可靠和可控。

说白了,年轻人对待生育这件事越来越谨慎,恰恰是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既是尊重自身生命,也是尊重未知生命,这才是对生命敬畏的正确表现。

计划生育的反义词不是大力生育,而是尊重公民生育自主权。生与不生,是90后和之后所有适龄年轻人的权利,不是义务,这点还轮不到“专家”们指指点点。

怎么90后不生孩子这事儿,还有人急眼了呢?

05

刺激经济,降税才是正道

减税降费,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精准减税’,本身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这也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过去一年,我们连续几次出台为小微企业减税、减负政策,这对去年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经济依然面临很大下行压力,企业经营面临不小困难,必须给小微企业更多减税等扶持政策。”

“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如果千千万万人都能投身创业创新,就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的活力、韧性所在。

对于中国税改的大政方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降税、减税、退税,才是中国未来经济与税务政策的核心基调。

无论是经济增长乏力,还是生育率不断下降,年轻人手中没有钱才是根本所在。对于原本就没钱消费的年轻人进一步妄谈什么单身税、不育税、生育基金,无疑于对中国经济釜底抽薪,比饮鸩止渴还要恶劣。

只有不断减税、降税,把原本属于老百姓应得的钱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有钱花,敢消费,中国的经济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都已达到阶段顶峰,未来不断放缓已是必然。消费驱动,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到二十年最关键的驱动力。

妄言加税,是与时代趋势和国家政策对着干,势必遭百姓的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