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品牌連接顧客的基本方式便是塑造標籤。過去企業常常注重打造品牌的價值標籤,突出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利益,以吸引和推動客戶。然而,隨著客戶的社群化和需求的情感化,僅打造價值標籤已然不夠。塑造人格標籤,成為諸多企業的戰略選擇,也成為品牌升級迭代的有效路徑。

一、品牌標籤的內涵與意義

標籤的本意是一種分類識別文字或符號,品牌標籤就是定義品牌類型的文字或符合,如品牌的口號、LOGO、吉祥物等。但在移動互聯和場景營銷時代,品牌標籤的內涵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即必須具有人格化意義的符號或標識才是有效或好的標籤。因為注意力的稀缺和用戶的分層,只有真實鮮活的人或人格化的“人”或“物”,才能被人們牢記辨識和情感代入,形成情感連接和類別象徵。因此,良好的品牌標籤不僅是一種識別符號,更是一種連接密碼;不僅是一種類別象徵,更是一種情感標誌。在用戶圈層化、個性多元化的時代,嚴格來講,沒有人格意義的品牌標籤都不是好標籤,尤其是隨著IP化時代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標籤人格化時代的到來。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二、品牌人格標籤的類型

從實踐應用來看,人格標籤主要有五類:一是真實的的人,如PewDiePie,Yeezy Boost,吳曉波頻道,羅輯思維,凱叔講故事、老乾媽、褚橙等,尤其是一些明星、達人;二是擬人化的“人”或動物(卡通),如二次元人(如洛天依、初音未來),米其林,QQ企鵝,阿里的天貓,熊本熊,米老鼠,小豬佩奇,三隻松鼠,以及最近京東昇級推出的JOY狗,新希望推出的黑小優奶牛等等,目前這類標籤應用較為廣泛和有效。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三是文學、藝術、音樂、影視中的著名IP作品和角色,如復仇者聯盟、星球大戰、盜墓筆記,封神榜、大話西遊、深夜食堂、Hip-Hop(嘻哈音樂)、孫悟空、一休、佐羅、蜘蛛俠、鋼鐵俠等等,這是一個潛力很大的人格標籤領域。品牌可與知名IP跨界融合,利用其自流量和自傳播進行賦能,如伊利推出的“功夫熊貓”系列,農夫山泉推出的陰陽師限量版飲料等,但總體看我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商業開發還不充分。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四是形成某種人格意義的圖標或物,如一些奢侈品牌符號,故宮,長城,Blue Bottle,MUJI,小米,華為,可口可樂,阿迪,耐克,杜蕾斯等等,這是傳統的做法,也是目前多數企業的做法,但是因為其過於抽象和模糊,需要界定和具化其人格,並需要大量傳播才能確立其人格,因此,經濟性不佳。最後一類是符號與人格含義的文字組合,例如海爾曾經的“真誠到永遠”,飛利浦曾經的“讓我們做得更好”,雕爺牛腩“以求道之態度做一碗牛腩”等等,也是一種做法,但其缺點是標籤欠缺親和力和豐滿度,也容易定義走偏。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三、如何塑造品牌人格標籤

1、與品牌或場景定義相一致

品牌或場景定義就是找準品牌或場景的“魂”,其本質是一種顧客價值或生活意義主張,是一種生活方式或態度的提案,它不僅僅具有物質意義,也具有精神意義;不僅僅是一種產品的創新,也是一種品類的創新,如慕斯的“健康睡眠空間”的定義。在產品同質化和產能過剩時代,功能性、技術性已很難體現出識別性,只有賦予品牌人格化、情感化特性,才能形成識別和連接。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如果說場景是一種連接入口和內容,那麼標籤就是一種連接代號和密碼,兩者須具有內在的聯繫和基因想通。例如三隻松鼠與堅果消費場景就具有很好的聯繫,黑小優奶牛與鮮奶生活場景也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脫離場景去談標籤,就會無的放矢,自娛自樂。場景需要標籤人格化,成為一種亞文化的載體,而標籤若不能成為一種亞文化的表徵,也就沒有持續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明晰品牌價值觀和人格調性

價值觀和人格精神是品牌的DNA,標籤是人格精神的代號。要有效塑造標籤,首先需要釐清品牌的價值觀,明晰人格精神的內涵,如誠品書店以“改變人們對閱讀、生活乃至自己的看法”作為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形成品牌獨特的人格調性,成為連接用戶的“識別碼”和“催化劑”,如褚橙的“堅持、認真、付出”,杜蕾斯的“機靈、幽默、喜劇”,凸顯品牌的人格魅力,用戶由認同到喜愛乃至感動,移情共情。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應該看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價值取向,品牌精神和調性也應與時俱進,與時代共舞。隨著社交化和娛樂化時代的到來,我們應該讓品牌具有更多的時尚、社交和娛樂調性,而好的文案和場景則演繹和助推這種調性,如江小白,杜蕾斯,形成強烈的時代烙印和人格標籤。當標籤成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和亞文化標誌時,將賦予品牌顯著的情感意義和文化價值,實現品牌溢價。

塑造人格標籤已成品牌趨勢

作為人格化的標籤,需要恰當的表現方式。對個體經營或一些企業來說,以經營者個人形象作為人格標籤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對多數品牌企業來說,選擇擬人化的“人”、人格化的“物”或與知名IP融合,也是一種高明的做法。

3、以內容經營去塑造人格標籤

沒有人格,標籤就沒有靈魂;而沒有內容,標籤就只是一個空洞的符號。內容是標籤的支撐和血肉,是價值來源和精神糧食。無論是品牌自有人格標籤,還是借用其他IP人格標籤,都必須以內容經營為核心,只有持續的內容生產才能賦予標籤持久的動能和活力。內容經營的實質是一種認知和教育經營,需要故事,也需要精神;需要知識,也需要情感;需要話題,也需要媒體。 場景和產品既是一種媒體,同時也是一種內容。

只有不斷刷新內容,譜寫品牌價值觀和人格精神,形成獨特鮮明、飽含情趣、與時共舞的調性,與用戶形成情感連接和心靈相通,才能生成亞文化社群和品牌黏性,塑造優秀的人格標籤。這樣的標籤才是場景化和IP化經營的標籤,才是有生命力和爆發力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