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文/鄧志庚 圖/田戰生 源自白洋淀歷史文化研究院

水區要緊的活兒都是在水上操作,最能考驗體力和技術的有三樣兒:搶泥、套葦、打垡子。在白洋淀,會這三種活兒才算是個標準的勞力。生產隊時期,年輕人學不會這三樣活兒,永遠也別想掙“十分”工,甚至連對象都搞不上。

搶泥

白洋淀的地理環境,一般是田園和溝河相間。水中的泥沙和動植物腐殖質沉澱到河底,時間長了漚成“青巴泥”,這是一種上好的農家肥。把這些肥料從水底挖上來,鋪在田園裡,既疏通了河道,又肥了田,還增加了田園的高程,提高抗洪能力,真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活兒。怎麼把水底的泥挖上來?這就需要“搶泥”。

搶泥得先做搶泥“罱子”。劈刮出兩根寸許寬、三尺長的竹片兒做“罱梢子”,摞起來在兩頭兒鑽眼兒並拴在一起做成“罱口”。在罱口上面張上“罱包子”。然後分別在兩片梢子上,安一根一丈多長,用火烤後彎成S形的竹柄,這叫“罱棍”。兩根罱棍交叉著,在中間部位用牛皮條拴在一起,這根皮條叫“偶”。網包子上邊收合在一起的地方叫罱頂,從罱頂引出一根罱繩拴在罱棍上。兩手撐開罱棍上端,下端的罱網就張開;罱棍合上,網口也隨之合上,一張搶泥罱子就做好了。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搶泥使用六艙船,由兩個人配合。拿罱子的佔主要,“撐艄子”的是副手。搶泥時,拿罱子的站在左邊船趕(舷)上,把罱頭摁到水底,雙臂撐開罱子的上端,就像“白鶴晾翅”的姿勢,下面的罱頭也就把大嘴張開了。罱泥人以左腳外側抵住前面的罱棍作支點,左腿繃,右腿弓,用全身力氣扳著罱子在河底刮泥。撐艄子的用竹篙把好船,保證船隻能前進,不能後退。並在關鍵時刻,幫拿罱子的推一把罱棍,張開嘴的罱頭向前一滑,就把泥搶滿了罱包。拿罱子的做個收式,把罱棍的上端用力合起來,水下的罱頭也就把嘴閉上了。藉助水的浮力,用力向上提罱子,在裝滿泥的罱包將出水面時,拿罱子的雙臂用力提起罱子,撐梢子的就勢幫助一提罱繩,兩人把罱子抬到船艙上面,拿罱子的雙手撐開罱棍,罱包打開,一包青巴泥吐在船艙裡。一罱包的泥足有三百斤重,力氣小的真幹不了。搶泥船上的六個艙,除了頭艙、後艙不放泥之外,其它四個艙都得裝滿泥。搶滿了泥的船,只有船頭和船尾露出水面,中間部分已被壓到水面以下,這叫“兩趕趟水”,這才夠“一個大泥”的標準。一個搶泥船,一天搶十二個大泥。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泥搶滿了船,把船劃到指定地點,船上準備著兩把大勺。勺口直徑有一尺半左右,勺柄七、八尺長。兩個人站在船趕上,把泥一勺一勺卸進已打好的泥池子裡。田園裡有專管拉泥的人,用泥耙拉著泥,喊著號子,把泥攤鋪在田園裡。

搶泥的人整天和青巴泥打交道,技術差的一天就變成泥猴了。要臉兒的棒小夥兒們,搶泥、卸泥時故意穿個漂白小褂兒。搶一天泥,小褂上不見一個泥點兒。以此來展示他們幹活兒的乾淨、利索。

搶一天泥除得到最高報酬——十分工以外,還有外快收穫。搶泥時隨之挾上來魚、蝦、蟹、鴨蛋等,收工後用大勺端回家,落得個妻歡、子笑、父母樂。幹搶泥的活兒吃虧的地方在於太費餑餑,飯量大的一天吃“一討”餅子。就是說把胳膊伸開,大餅子從手掌心排到胳膊肘,一個人能吃掉一家子的“供應量”,晚飯時妻子一個勁地叨叨:“趕明兒敢再給我搶泥去,你好體面個飯桶”!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套葦

套葦子和打葦、扒葦不一樣。打葦是收割旱場上的蘆葦,使用的工具是“打鐮”,一尺長的鐮頭上安著六、七尺長的木柄,舞動雙臂,用鐮把蘆葦砍割下來捆成葦把兒,這活兒只要有力氣就能幹。扒葦,是葦地裡水深一尺左右,船上不去。割葦人只好穿著“牛綁”趟著水割葦。牛綁是把一塊牛皮做成近似鞋樣兒,綁在腳上防止葦茬紮腳。扒葦這活兒只要不怕髒,不怕冷,不怕紮腳就行。

唯獨套葦子,葦地裡水深二三尺乃至六七尺,站在船上用套鐮收割,難度可就大了。

套葦子一般用六艙船。先在船上搭好放葦把子的槓,方法是:在第二和第四兩個船艙裡,分別插上一根挑槓,一端插入左船趕下面,另一端伸出右船趕以外,兩根挑槓下面各墊一個木墩。在兩根挑槓上橫搭一根窩槓,放葦子的槓就架好了。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套葦子由兩個人配合,一人手持套鐮,這種鐮個兒大,鐮頭一尺半長,鐮柄一丈多高。拿鐮的站在船頭左側,把鐮伸入水底摸準葦根,貼地皮兒割下一撲兒,讓根部整齊地飄出水面,用鐮挑著葦根在船幫上戳齊,然後用鐮挑起葦梢,交給接把兒的。接把兒的接過葦梢,拿鐮的騰出套鐮來,再挑起蘆葦的根部,倆人一抬,把一撲兒葦子放到船上,接把兒的用“小兜耙”把葦根兜齊。小兜耙是在一塊木板上安個柄,把葦子戳齊的專用工具。拿鐮的再套一撲兒,把兩撲兒葦子扣在一起,用“葦約兒”捆成“把子”。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看著別人套葦子,覺得挺輕鬆自如,也沒有多難。可自己一試就不靈啦!手中的套鐮“一摁到底兒,一拉出水兒”,套下來的葦子長短不齊。捆成把子根兒裡有尖兒,尖兒裡有根兒。大夥兒開始笑話你了:“真有兩下子,一丈高的葦子套出兩丈高的把子來啦!”要是下鐮的位置不對,壓不住茬,割下來的蘆葦會先後飄出水面,散成一片,讓你沒法兒收拾。別人就又該調侃你了:“射了箭兒啦?”行鐮不穩,用力不勻,留在水底的葦茬長短不齊,好不容易套滿了船,船被葦茬卡住,撐不出來了。沒別的辦法,只好下水推船。這時候,大家就又該打你的哈哈了:“你早先在船底下安上軲轆就好啦!”

記住:沒有兩下子可千萬別假裝把式,要是臉皮薄的,光那冷嘲熱諷就經受不起!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打筏子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白洋淀最缺少的東西是土。那麼打堤、修路、蓋房到哪兒取土呢?澱裡頭那點兒寶貝園田、葦田能挖嗎?要想用土,只有從水底下挖。這就用上“打垡子”這招絕活了。

打垡子必須用垡鍁,鍁頭是個長方形的平板兒,刃子很鋒利,鍁頭和鍁柄順直,很像一件兵器。

打垡子得兩個人配合,以“拿鍁兒的”為主,副手是“踢鬥兒的”。水越深取垡子的難度越大,齊大腿根兒、齊腰深屬於平常水勢,齊脖深就到了極限,再深就幹不了活了。拿鍁兒的站在水裡開始切垡子叫“開塢子”,腳在水底比著尺寸,先“嚓、嚓、嚓”三鍁開出一個三角形的洞,然後圍著洞切出一塊塊長立方體的土塊,這就叫“垡子”。拿鍁兒的切垡子時,踢鬥兒的站在他左側,用右腳在水底等著。拿鍁兒的切出一塊垡子,用垡鍁一掰,垡子歪了。踢鬥兒的用右腳一撥,正好放在左腳腳面上,用腳勾住垡子一抬腿,把垡子踢出水面,用手接住,舉手擺在船趕上。往船上擺垡子也有一套技術,先在船的四周鋪一層苲草,為得是泥不沾船。垡子要先擺船趕的中間,因為這地方離水面最低,省力氣。還要船左邊擺兩塊、船右邊擺兩塊保持船的平衡。一個多小時,就把六艙船的四周全擺滿了。擺放得整齊有序,就像在船的四周壘起了一道城牆。裝滿垡子的船中間部位已經沒入水中,因為有垡子擋著,水進不了船艙。這時船的承重已達到極限,要不說水區人幹活實在呢。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拿鍁兒的技術好,出鍁快,鏟不了腳,切出的垡子大小高低一致,四角集全,就像一個模子裡脫出來的一樣。踢鬥兒的技術好,拾起來的垡子不散、不軟,在船上擺放得整齊。拿鍁兒的和踢鬥兒的如果技術高、配合得好,一天能打十幾船垡子,將近二十立方米的土。

垡子打滿了船,專有撐垡子船的,撐來空船,撐回去“載兒”船 。撐到目的地,專有卸垡子的。年輕壯漢貓腰把船上的垡子抱起來,這叫“拾鬥兒”,接垡子的人們在岸上一字排開,拾斗的把垡子扔給接斗的,一個一個往下傳,把垡子卸在需要的地方。如果需要把筏子卸到更遠的地方就得背,用細柳條纏一個圓環,雙手在背後拉住柳環,另一人在他背後往柳環上摞筏子,一直摞到後腦勺上,這一背至少有二百斤的分量。

打垡子的活兒,拿鍁兒的相對來說最輕鬆,踢鬥兒的次之,最受累又最髒的是卸筏子的。幹這行吃的就是技術飯,有技術就是“上邦”,沒技術就得受大累。同時待遇還不一樣,吃飯時,拿鍁兒的和踢鬥兒的單圍一桌,起碼比別的桌得多倆菜,還有大碗酒,一人一口地輪著喝。那接垡子和撐垡子的受了緣遭兒累,只有幹看著。

雄安新區白洋淀:搶泥套葦打垡子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