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領域潛在先行者!港媒:中國全力推動本土新藥研發

港媒稱,作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家鄉,中國在藥物創新方面的能力並不為人所知。而且,中國還是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擁有第二多的生物技術和醫藥知識產權。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9日報道,根據麥肯錫諮詢公司的一份報告,2017年前10個月,在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的35種新藥中,只有一種是國內公司研發的。在2015年和2016年獲准上市的11種藥品中,有3種是由國內公司研發的。

報道稱,而在世界第一大且最發達的製藥市場美國,在去年獲得監管機構批准上市的46種新藥中,有28種是由美國公司研發的。

201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上海製藥企業再鼎醫藥的聯合創始人巫薈說:“藥物創新在中國仍處於萌芽狀態,但在監管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後,過去幾年來它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快速發展。但與美國相比,創新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報道稱,北京決心改變這種狀況。

報道表示,能夠在國內生產出更好的藥物對於中國降低成本、提高藥物可及性——尤其是對威脅生命的癌症——來說至關重要,有助於在城鄉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幫助增強社會凝聚力。

報道指出,今年5月起對進口癌症藥物取消關稅和大幅削減增值稅的做法在短期內降低了藥物的成本,但從長遠來說,更大程度的自給自足和知識產權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報道還指出,一些國內公司已經在開發治療癌症的創新藥物方面取得了部分突破,得到了海外同行的支持。

2017年12月,總部設在南京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宣佈,美國醫療保健業巨頭強生公司的子公司楊森生物科技公司已同意預付3.5億美元用於合作研發治療骨髓瘤的藥物。

報道稱,幾十年來,只有少數自主研發的藥物通過了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其中的兩個是深圳微芯生物的抗T細胞淋巴瘤新藥和江蘇恆瑞藥業的乳腺癌新藥。

報道還稱,此外,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一個治療結直腸癌的藥物上個月獲批上市。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賀雋說,中國龐大的病人群體對於中國未來成為生物製藥行業大國的潛力至關重要。

報道指出,為了加速製藥行業從幾乎完全仿製向日益靠創新驅動的模式轉變的步伐,滿足對更好藥品的巨大需求,北京在過去3年宣佈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通過增加監管人力和簡化程序,大大加快新藥審批。

報道稱,為了縮小與西方國家在藥物創新方面的激勵差距,北京今年4月宣佈,對在中國與境外同步申請上市的創新藥給予最長5年的專利保護期限補償。

鼓勵創新的另一項政策是4年前成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

報道表示,大西洋理事會在一份報告中說:“中國的研發——現在接近歐盟的水平——出現了大幅增長,表明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一個創新國家,並將自己定位為生物技術和綠色能源領域的潛在先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