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

驻马店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

駐馬店市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是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戮力同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三年。為明確2018—2020年全市脫貧攻堅時間表和路線圖,高質量推進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到2020年實現全市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縣、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解決我市區域性貧困,確保貧困人口與全市人民一起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根據《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豫發〔2018〕12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密銜接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緊緊圍繞脫攻堅目標任務,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壓實市縣抓落實、鄉村組織實施、駐村幫扶工作責任,堅持國家現行扶貧標準,始終把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堅持工作問題導向,聚焦深度貧困對象,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著力夯實扶貧對象穩定脫貧基礎,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協同推進三位一體扶貧開發,促進貧困鄉村、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可持續發展,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市總體脫貧目標,為實現“四個駐馬店”建設、決勝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現行標準,紮實有效推進。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保障貧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保障貧困人口基本醫療需求和基本居住條件,既不能降低標準、影響脫貧質量,也不能擅自拔高標準、提不切實際目標。

2.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質量。把“六個精準”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綜合施策,脫真貧、真脫貧,確保取得不含水分、實實在在的成果,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3.堅持問題導向,把握攻堅重點。強化問題意識,及時發現解決制約脫貧攻堅工作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明確主攻方向,優化政策供給,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

4.

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揚自立自強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5.堅持統籌兼顧,促進協調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銜接和工作統籌,統籌兼顧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發展,實現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良性互動。

6.堅持長短結合,鞏固脫貧成果。正確處理實現貧困群眾如期脫貧與穩定脫貧、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強貧困動態監測,防範化解風險,消除返貧隱患。

(三)行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全市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達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確保我市現行標準下的22.99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316個貧困村全部達到脫貧標準、退出貧困序列,4個國定貧困縣和3個省定貧困縣全部摘帽,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5690人農村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

2.年度目標。2018年,實現9.46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28個貧困村脫貧退出,完成確山縣、泌陽縣、驛城區3690人農村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任務,確保泌陽縣、正陽縣、汝南縣3個省定貧困縣脫貧摘帽。2019年,實現12.66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88個貧困村脫貧退出,確保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3個國定貧困縣脫貧摘帽。2020年,減貧0.87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市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貧困縣全部脫貧退出,鞏固提升脫貧質量。

二、主要任務

(一)集中力量攻堅重點難點

1.突出抓好貧困縣、貧困村攻堅。截至2017年底,我市10縣區中,7個貧困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泌陽縣、汝南縣、正陽縣、新蔡縣貧困人口還有貧困人口18.16萬人、佔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79%,貧困村236個、佔全市貧困村總數的75%;3個非貧困縣西平縣、遂平縣、驛城區還有貧困人口4.73萬人、佔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21%,貧困村80個、佔全市貧困村總數的25%,全市7個貧困縣和316個貧困村均要在三年攻堅行動中實現穩定脫貧先後摘帽退出,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各縣區黨委政府要把貧困縣摘帽退出作為各級堅決完成的政治任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科學研判分析評估,研究制定行動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各級工作責任,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力度,明確到戶到人脫貧措施;主要負責同志要定期研究工作推進,掌握工作進度,及時解決問題,每月向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報告攻堅進展。市直相關部門要在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傾斜,確保貧困縣和非貧困縣貧困村脫貧退出當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同步提升達標。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要把脫貧任務較重的貧困縣、貧困村納入督查巡查重點,強化工作督導。

(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2.聚焦深度貧困村攻堅。汝南縣、確山縣、泌陽縣、西平縣、驛城區的25個深度貧困村是我市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要整合創新扶持政策,引導資源要素傾斜,加大對25個深度貧困村發展支持力度。2018年、2019年兩年市財政為未脫貧的深度貧困村每村傾斜安排3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縣級財政要在市級投入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安排專項扶貧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市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資金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縣級統籌整合專項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合理確定財政投資規模,2020年實現深度貧困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實施非貧困縣深度貧困村增減掛鉤結餘指標省域內流轉使用,所得收益全部用於村級發展。深化“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實現市內民營企業和異地商會結對幫扶深度貧困村全覆蓋。深度貧困村所在縣區要採取特殊支持措施,逐村制定專項方案,嚴格落實責任,確保如期脫貧。(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汝南縣、確山縣、泌陽縣、西平縣、驛城區黨委、政府負責)

3.高度重視特殊貧困群體攻堅。貧困老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貧困群體是脫貧攻堅的最難啃的“硬骨頭”,要摸清底數、動態管理,加快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為主體,以社會幫扶、社工助力為輔助的綜合性保障體系,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提供社會保障兜底脫貧。縣區要建立定期監測機制,每季度比對一次農村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實現低保對象動態管理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銜接,做到“有進有出、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做好農村低保提標工作,確保每年農村低保標準高於脫貧線。對失能或半失能的農村特困人口(重度貧困殘疾人)優先提供集中供養服務,2018年6月底前各縣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建設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中心,對貧困殘疾人實施精準康復服務、安居託養和日間照料,實現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全覆蓋。完善居家託養制度,拓展保障服務內容。對已脫貧縣需納入社會保障兜底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和低保、特困供養對象,由政府為其代繳最低檔次標準的養老保險費,建立長期繳費激勵補助機制。逐步提高貧困群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2018年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扶貧辦、市殘聯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二)大力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1.打好產業扶貧硬仗。把產業扶貧作為摘“窮帽”、拔“窮根”、實現長遠發展的根本之策,擺在脫貧攻堅工作最突出的位置。堅持長短結合、大小結合、引扶結合,制定產業扶貧三年行動方案,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農民自願、綠色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特色農業、生態林業、畜牧養殖、光伏產業、電商流通產業、鄉村旅遊產業、現代服務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集體經濟、扶貧車間、返鄉創業、勞務經濟、巧媳婦工程、資產收益、產業扶貧示範村脫貧等十五項工程,實現對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願的貧困人口產業幫扶全覆蓋,持續加快產業發展,保障穩定脫貧。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扶貧。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結構,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發展林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優質花生、優質小麥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單位土地產出效益。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2018至2020年每年爭取新安排1個貧困縣,新扶持帶貧生產經營主體3-4個。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貧帶貧作用,每年在每個貧困縣選擇1—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支持建設一批扶貧車間、扶貧基地。加大貧困鄉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項目支持力度。各縣區要整合涉農部門資源成立產業扶貧服務團,幫助貧困村選準脫貧產業,提升貧困群眾生產經營技能。到2020年,實現每個具備條件的貧困村培育發展1—2個優勢特色產業,每個貧困戶有1—2項穩定增收渠道。

加快推進電商扶貧。堅持建用並舉,開展貧困村電商幫扶試點,2018年底前實現全市所有20戶以上自然村4G網絡全覆蓋和所有貧困村光纖接入全覆蓋。深化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創建工作,2019年實現所有貧困縣全覆蓋,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服務網點累計覆蓋200個貧困村。到2020年,所有貧困縣建成縣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建成一批有特色、有產業的電商扶貧示範鄉鎮和示範村。對有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全部免費培訓,幫助其通過電商平臺創業就業。在有條件的貧困村每村培育1名電商帶頭人,每年開展2次電商現場觀摩或電商扶貧專項活動。

穩妥推進光伏扶貧。加強與市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認真落實光伏扶貧的新政策、新要求,科學規劃、穩步發展光伏扶貧項目,爭取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光伏收益。

加快推進旅遊扶貧。重點支持有條件的貧困縣、貧困村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精品民宿、特色餐飲、旅遊商品,培育生態旅遊、民俗旅遊、康養旅遊等新業態,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2018年,培育4個鄉村旅遊特色村,重點宣傳推介貧困地區鄉村旅遊點,組織動員旅遊企業對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結對幫扶、累計達到500戶。2019年,再培育5個以上鄉村旅遊特色村,持續開展鄉村旅遊人才培訓,提升經營主體服務質量。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鄉村旅遊特色村為基礎、以鄉村旅遊景區(點)為載體、跨區域旅遊線路為鏈接的鄉村旅遊扶貧新格局,推動旅遊扶貧提質增效。

加快推進科技扶貧。加大對貧困地區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新培育1-2個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2018年,市級選派100左右名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為貧困地區培訓100名左右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本土技術帶頭人、農村致富能手;打造2個服務平臺。到2019年,基本實現貧困縣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全覆蓋。(市發改委、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旅遊局、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市委農辦、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國土局、市工信委、市林業局、市供銷社、市畜牧局、市扶貧辦、市電力公司、市郵政公司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2.打好就業創業扶貧硬仗。把鼓勵創業、扶持產業、帶動就業作為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動態完善全市勞動力信息臺賬,打造扶貧載體,建設扶貧基地,對全市農村貧困勞動力集中開展就業創業行動。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扶貧行動日”活動,為貧困勞動力送政策、送技能、送崗位、送服務,不斷提高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多方開發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支持扶貧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車間吸納更多貧困人口就近就業。開展貧困家庭應往屆“兩後生”免費技工教育,每年對有意願的貧困勞動力至少開展1次免費職業培訓,對接受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貧困學生推薦就業。選擇與當地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特色專業,在貧困縣開設職業教育“精準脫貧技能培訓班”,3年培訓貧困群眾3萬人左右。2018年,未脫貧建檔立卡勞動力中,實現有就業能力和願望的貧困勞動力就業率達到80%以上,未轉移就業、有培訓意願且符合受訓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培訓率達到80%以上。2019年,實現就業率和培訓率均達到100%。大力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在外成功人士返鄉下鄉創業,對“返鄉下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項目給予資金獎補,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自主創業,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把有創業願望和能力的貧困勞動力納為培訓對象,可申請每人1500元的創業培訓補貼。加快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農業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3.打好生態扶貧硬仗。加強生態護林員扶貧,中央轉移支付的生態護林員資金足額用於護林管護費用,補助資金不低於上年標準,新增或調整天然林、公益林護林員優先聘用貧困人口,到2020年,為貧困人口提供0.34萬個護林員崗位,帶動0.29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加強生態建設扶貧,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封山育林、國家儲備林基地等林業重點項目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貧困人口就近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實現增收。探索林業專業合作社參與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工程和發展生態產業扶貧活動政策機制,支持貧困人口組建造林綠化專業隊,到2020年,吸納1.61萬貧困人口參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林業生態補償扶貧,新增或調整天然商品林管護補助、省級以上公益林面積,優先保障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需求,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商品林和省級以上公益林每年每畝補助15元;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優先安排貧困地區,及時足額落實每畝補助1600元。加強林業產業扶貧,進一步發揮林業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優質林果、花卉苗木、木本油料、林下經濟、森林旅遊與康養等綠色富民產業,到2020年,帶動1.61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市林業局、市委農辦、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旅遊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4.打好金融扶貧硬仗。推廣金融扶貧“盧氏模式”和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經驗,全面提升金融服務體系、信用評價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產業支撐體系建設水平,加強信貸規範管理,擴大資金使用規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縣區及金融、保險機構要加強扶貧信貸風險防範,規範扶貧小額信貸發放,糾正扶貧小額信貸戶貸企用、違規用款等問題,健全完善風險擔保和補償機制。積極落實“四位一體”政府增信模式。到2020年,力爭實現有信貸需求且符合信貸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應貸盡貸”。進一步發揮扶貧再貸款引導撬動作用,2018至2020年,全市貧困縣扶貧再貸款規模逐年增速不低於20%。引導銀行業機構加大對貧困地區扶貧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貸款餘額,扶貧小額信貸增速不低於全市整體水平,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合理優化網點佈局,2018年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抓住貧困縣企業上市綠色通道的機遇,加大對上市後備企業的培育力度,增強貧困縣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能力。實施“政融保”金融扶貧項目,組織化推動金融扶貧供需對接。發揮保險扶貧功能,強化保險產品創新,推動一攬子綜合保險等保險扶貧項目擴大試點區域,加大對貧困縣、貧困人口的風險保障和風險分擔力度。

(市政府金融辦、市委組織部、市直工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扶貧辦、人行駐馬店中心支行、市銀監局、農發行駐馬店市分行、農行駐馬店市分行、郵儲銀行駐馬店市分行、駐馬店農商行、中原銀行駐馬店分行、市保險行業協會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三)全面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

1.開展健康扶貧行動。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範圍。落實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扶貧醫療救助。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現有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困難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等政策措施,切實減輕貧困人口看病就醫費用負擔。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行動計劃,貧困人口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門診病種增加到25種以上,貧困人口重特大疾病醫療門診病種、門診慢性病種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85%。全面落實農村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落實醫療保險政策“一站式”服務和即時結算。啟動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其中2018年爭取中央資金1.8億元,實施西平縣人民醫院門急診醫技樓建設項目、正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兒科綜合樓建設項目、正陽縣中醫院門診綜合樓建設項目、確山縣中醫院新區綜合樓建設項目等4個縣級醫院建設項目;2019年至2020年,確保每個貧困縣辦好1所縣級醫院、1所縣級中醫醫院、1所縣級婦幼保健院,貧困縣每個鄉鎮有1所標準化衛生院,每個貧困村有1個標準化衛生室。開展三級醫院與貧困縣縣級醫院、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等額對調式”對口幫扶工作。加強貧困地區疾病預防控制,開展地方病和重大傳染病攻堅行動,強化貧困人口慢性病綜合防控。在貧困地區優先實施出生缺陷產前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農村婦女“兩癌”篩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2018年,對患有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等9種大病的貧困人口集中救治率達到90%以上,慢病簽約服務率達到95%以上。2019年,實現9種大病集中救治率達到95%以上,慢病簽約服務覆蓋所有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對貧困家庭全覆蓋。2020年,實現全市貧困人口大病、慢病、重病患者應治盡治,全面完成貧困地區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每個貧困縣至少有1個縣級醫院臨床重點專科。

(市衛生計生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婦聯、市銀監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2.開展教育扶貧行動。精準認定資助學生資格,完善資助政策管理體系,實現貧困家庭學生教育保障和資助政策全覆蓋,對符合助學貸款條件的貧困學生做到“應貸盡貸”,確保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學生因貧失學。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圍繞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加快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2018年規劃投入資金4.08億元,新建、改擴建、維修370所。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招聘特崗教師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其中2018年1775名,2019年、2020年每年2000名;免費為貧困地區培養小教全科師範生,其中2018年248名,2019年、2020年每年300名;培訓鄉村一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其中2018年2萬人次,2019年、2020年每年2.4萬人次;開展支教和教師交流,每年選派306名共918名教師到邊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支教,提高鄉村教師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週轉宿舍建設工程,2018年規劃投入資金3275萬元,對22所學校實施教師週轉宿舍建設項目,新建教師週轉宿舍467套; 2019年、2020年繼續加大投入,基本解決特崗教師、支教交流教師和離家較遠教師住宿問題。

(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3.開展扶貧助殘行動。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和城鄉醫療救助範圍。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現貧困殘疾人證辦理在申領自願的原則下應辦盡辦。全面推廣上蔡縣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模式或社會化照料護理服務新模式。推進因殘致貧家庭更好地享受資產收益扶貧政策。對0—6歲貧困殘疾兒童提供搶救性康復服務和康復救助,2018年至2020年分別幫扶179名、151名、136名殘疾兒童。實施貧困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計劃,2018年至2020年分別幫扶4944名、961名、480名殘疾人。實施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2018年至2019年分別完成4828戶、3725戶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任務。(市殘聯、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和各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4.開展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全面落實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要求和規範標準,科學選定搬遷安置點,加快工程審批建設進度,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健全完善復墾券制度,持續開展宅基地復墾交易。2018年10月底前,完成確山縣、驛城區新建14個安置點、2518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持續提升泌陽縣已提前實施的4個安置點、1172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9年,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入住,基本完成“十三五”時期拆舊復墾任務。到2020年,實現有就業能力和願望的搬遷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人就業,或者至少有1—2項增收項目。加強資金監管,提升工程質量,加快拆舊復墾,加大幫扶力度,全面實施後續產業扶貧“五個一”專項行動、公共服務“五個有”、覆蓋工程,美好生活“五個新”專項活動,做實做細搬遷後續產業發展和群眾就業工作,完善提升基礎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國土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文廣新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文明辦、市商務局、市旅遊局、市扶貧辦、農發行駐馬店市分行、市電力公司和相關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5.開展危房改造清零行動。完善危房認定標準和程序,加強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等四類重點對象危房存量和對象信息的動態比對審核,精準認定危房改造對象。嚴格執行危房改造面積和資金補助標準,按照貧困戶脫貧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全面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2018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5萬戶,實現泌陽縣、汝南縣、正陽縣3個摘帽縣的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清零。2019年,再完成改造1.2萬戶,實現上蔡縣、確山縣、平輿縣3個摘帽縣和所有貧困村的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清零。2020年,重點做好查漏補缺和收尾工作。(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殘聯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6.

開展扶貧扶志行動。深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加快推進基層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組織創作脫貧攻堅題材文藝作品,豐富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貧困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開展扶志教育培訓活動,辦好鄉村兩級脫貧攻堅“講習所”“農民夜校”, 大力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法律法規、艱苦創業精神、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貧困戶勞動力素質培訓、創業、就業服務,走農民培訓、教育脫貧和文化扶貧的新路子,真正起到開啟民智、凝聚民心、發揮民力、推動民富的作用。健全完善對率先脫貧群眾的正向激勵機制,落實對率先脫貧群眾的激勵措施,大力宣傳脫貧典型,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推廣“愛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幫扶做法,實現社會愛心捐贈與貧困群眾個性化需求的精準對接。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倡導孝善敬老風尚,引導破除陳規陋習,加強對高額財禮、薄養厚葬、子女不贍養老人等問題的專項治理。把扶貧領域誠信納入行業信用監管體系,將不履行贍養義務、虛報冒領扶貧資金、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等行為人列入失信人員名單。(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財政局、市文廣新局、市民政局、市發改委、市扶貧辦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四)加快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1.實施交通扶貧工程。完善深度貧困地區高速公路網絡,加快推進周駐南、息邢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安羅、許信高速公路;加大對貧困地區普通幹線公路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力度,推進G328、S223、S224、S241、S330等一批幹線公路項目建設。“以四好農村路”為引領,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安排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優先保障未脫貧的貧困縣、貧困村通硬化路建設。發揮市縣政府主體責任,統籌使用涉農整合資金,推動實施行政村與村、組之間的連通工程。2018年確保擬摘帽縣的貧困村通硬化路率、通郵政率達到100%,具備通車條件的貧困村通客車率達到100%。2019年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硬化路率、通郵政率達到100%,具備通車條件的貧困村通客車率達到100%。到2020年,在全市貧困地區建成“廣覆蓋、深通達、提品質”的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農行駐馬店分行、市郵政公司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2.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加快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採取新建、改造、管網延伸、水源保護、水質監測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集中供水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障程度。2018年,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協調縣區加大整合及自籌力度,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19個深度貧困村和年度脫貧計劃內存在飲水問題的90個貧困村的飲水問題。2019年,基本完成規劃內所有貧困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任務,統籌解決好其他縣區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2020年全面完成工程掃尾。(市水利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3.實施電網升級和網絡扶貧工程。加快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升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全面完成電網脫貧改造任務。2018年,完成所有貧困縣和貧困村電網脫貧建設任務,貧困地區整體供電能力達到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圍繞25個深度貧困村,排查電網薄弱環節,制定電網加強方案,確保實現所有深度貧困村通動力電。2019至2020年,全面提升貧困縣各級電網供電能力,鞏固電網脫貧成果。深入實施網絡扶貧,統籌推進網絡覆蓋、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信息服務、網絡公益向縱深發展,創新“互聯網+”扶貧模式。2018年底前實現全市所有20戶以上自然村4G網絡全覆蓋和所有貧困村光纖接入全覆蓋。鼓勵基礎電信企業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推出資費優惠舉措,鼓勵企業開發有助精準脫貧的移動應用軟件、智能終端。

(市電力公司、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務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4.實施環境整治工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整合資源,強化舉措,建立長效運營管護機制,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2019年,完成全市貧困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級達標驗收任務。2020年,在優先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基礎上,實現貧困地區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的基本要求。(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委農辦、市環保局、市農業局、市衛計委、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林業局、市國土局、市畜牧局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夯實攻堅責任。堅持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班子成員按照分工具體抓、市縣鄉村四級書記一起抓的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圍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六大行動”“四項工程”,建立專項工作指揮部,由市級領導牽頭,相關行業部門和縣區承擔具體落實責任。市直相關部門單位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脫貧攻堅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要求,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實化細化本部門本單位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並抓好組織實施工作。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要分解落實各縣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化細化脫貧具體舉措,分解到年、落實到人。脫貧攻堅期內,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員以及部門扶貧幹部、定點扶貧幹部要按照政策規定保持穩定,貧困縣黨政正職保持穩定,對於工作不適應、不擔當、長期打不開局面的幹部,要按照組織程序及時調整。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強化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落實,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情況作為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點內容。大力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以縣為單位組織摸排,逐村分析研判,堅決撤換不勝任、不合格、不盡職的村黨組織書記。重點從外出務工經商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本村致富能手中選配,本村沒有核實人員的,從縣鄉機關公職人員中派任。加強脫貧攻堅基層一線力量,突出抓好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村級脫貧責任組、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和幫扶責任人。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市縣鄉三級逐級簽訂年度脫貧攻堅責任書,市直脫貧攻堅責任單位向市委、市政府簽訂責任書,每年報告工作進展情況。

(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二)創新推進機制,提高工作實效。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聽取脫貧攻堅工作彙報,研究解決重大問題。適時召開全市脫貧攻堅推進大會或分區域、分行業組織現場觀摩活動。各縣區黨委和政府每月至少專題研究一次脫貧攻堅工作。貧困縣黨政正職每月至少要有5個工作日用於扶貧。實施四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行動,市委書記遍訪脫貧攻堅任務中的鄉鎮,縣區黨委書記遍訪貧困村,鄉鎮黨委書記和村黨組織書記遍訪貧困戶。建立貧困退出調研評估機制,市級組織對所有未脫貧摘帽貧困縣每年開展預評估,找準差距短板,明確努力方向重點;各縣區負責對未脫貧的貧困村、貧困戶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增強工作針對性。建立完善季度會商制度,定期對擬脫貧摘帽貧困縣工作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建立專家諮詢機制,提高脫貧攻堅決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建立以暗訪為主的督查巡查機制,每季度針對存在問題開展一次督查巡查,抓好整改落實。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定期召開一次市直脫貧攻堅責任單位調度會,對重要工作及時調度安排。建立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和問題發現信息反饋機制,加強全市扶貧系統公共服務熱線管理,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及時受理解決貧困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接受群眾監督。認真貫徹落實《河南省扶貧開發條例》,提高脫貧攻堅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

(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三)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要素保障。堅持政府投入主體主導作用,按照市級資金增幅不低於中央和省資金增幅,市級財政資金不低於中央和省資金20%的要求,足額籌措安排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新增財力、新增政府債券優先用於脫貧攻堅,向深度貧困村、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脫貧攻堅傾斜,督促各縣區建立與脫貧任務相適應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足額安排本級扶貧資金投入。充分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督促縣(區)落實扶貧項目實施和資金支出進度旬報制度,在確保項目質量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專項扶貧資金和統籌整合資金年度支出進度分別達到92%、80%以上。健全扶貧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制度,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一律要公開,中央、省、市、縣財政扶貧資金分配結果一律公開,鄉、村兩級扶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公開,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開展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審計和專項檢查,在上級審計部門的統籌安排下,整合縣區審計力量,對貧困縣每年審計一次,對非貧困縣3年內輪審一遍,確保資金安全和效益。支持貧困縣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挖掘土地優化利用脫貧的潛力。貧困縣建設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條件的,按規定及時審查批覆。貧困縣整理出的建設用地建設增減掛鉤節餘指標和工礦廢棄土地復墾利用節餘指標,允許在省域內調劑使用。貧困縣符合條件的補充和改造耕地項目,優先用於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用於支持脫貧攻堅。優先安排貧困縣土地整治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指導和督促貧困縣完善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深入實施貧困地區人才支持計劃,加大從優秀村幹部、“三支一扶”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中招錄鄉鎮機關公務員的力度。

(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局、市編辦、市審計局、市扶貧辦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四)轉變工作作風,嚴格專項治理。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活動,持續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促進扶貧領域作風明顯好轉。加快省精準扶貧信息管理平臺推廣應用,加強部門間數據信息共享,減少不必要的填表報數和會議文件,切實減輕基層負擔。改進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調查瞭解實際情況,注重發現並解決問題,力戒“走過場”。改進督查考核方式,完善工作推進方法,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建立脫貧攻堅工作信息定期發佈制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紀檢監察機關和審計、扶貧等部門按照職能開展監督工作,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民主黨派監督作用。加強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實現扶貧領域巡查全覆蓋,聚焦扶貧資金、扶貧項目、幫扶成效開展定向監察或執紀監督,重點解決蟻貪蠅腐、弄虛作假、失職瀆職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嚴肅查處貪汙挪用、截留私分、虛報冒領、搶佔掠奪等行為。對涉貧作風問題頻發的地方和部門,依紀依規嚴肅問責。

(市紀律監察委、市委統戰部、市人大、市政協、市審計局、市扶貧辦和各省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五)加強教育培訓,提升攻堅能力。制定聚焦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加強幹部教育培訓的實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全市脫貧攻堅培訓計劃,採用專家授課、案例教學、現場觀摩、舉辦“扶貧大講堂”等多種方式,加強日常性培訓,著力培養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幹部隊伍。對縣、鄉黨政領導幹部,重點提高思想認識,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掌握精準脫貧方法論,培養研究攻堅問題、解決攻堅難題能力。對基層幹部,重點提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際工作能力。2018年市級分批對縣區黨政分管領導和鄉鎮黨政正職、部門行業幹部、扶貧系統幹部、市派駐村第一書記、幫扶幹部、市派駐村工作隊員進行輪訓;各縣區分級對鄉、村扶貧幹部進行培訓,2018年底前全部輪訓一遍。2019年至2020年,實現攻堅期內脫貧攻堅領域幹部教育培訓常態化、全覆蓋。(市委組織部、市扶貧辦和各省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六)強化政策落實,提高脫貧質量。樹牢精準理念,落實精準要求,推動中央和省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加強扶貧政策宣傳解讀,讓貧困群眾聽得懂、記得住,讓基層幹部準確理解、執行到位,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堅持現行扶貧標準,保障貧困人口基本水平的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解決最底線需求,避免對貧困戶造成“福利陷阱”,引起新的社會不公。嚴把退出關口,對退出貧困人口逐戶銷號、脫貧到人,堅決防止數字脫貧、算賬脫貧、指標脫貧;對退出貧困縣加強評估考核,嚴格標準程序,確保結果真實可信、群眾認可。注重貧困群眾合理意願和利益關切,因地制宜拿出更多實招硬招,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七)嚴格考核獎懲,完善激勵機制。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每年開展縣區黨委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縣鄉黨政正職履行脫貧攻堅責任考評、市直部門和駐駐單位脫貧攻堅責任考核工作。完善考核辦法,量化考核指標,增強考核的科學性、準確性。堅持年度集中考核和平時工作情況相結合,兼顧脫貧成果鞏固情況,不搞“一考定終身”。建立常態化的縣鄉領導約談機制,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約談。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嚴格兌現獎懲。對完成年度脫貧任務且考核等次為“好”的縣、市直單位和定點扶貧單位按照程序進行表彰獎勵。對完不成年度脫貧任務或者考核等次為“差”的縣、市直單位和定點扶貧單位,第一年進行約談,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一年內不能提拔重用;連續兩年完不成年度脫貧任務或者考核等次為“差”的,按照幹部管理權限對地方和單位主要領導進行組織處理。加強對脫貧一線幹部的關愛激勵,注重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識別幹部,對如期完成任務且表現突出的貧困縣黨政正職予以重用,對在脫貧攻堅中工作出色、表現優秀的扶貧幹部、基層幹部注重提拔使用。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縣鄉幹部落實好津補貼等政策,改善工作條件。對在脫貧攻堅中因公犧牲的幹部和基層黨員的家屬及時給予撫卹,長期幫扶慰問。

(市委組織部、市扶貧辦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八)匯聚社會合力,營造良好氛圍。廣泛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民主黨派和愛心人士、志願者參與脫貧攻堅,落實扶貧捐贈稅前扣除、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完善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帶動就業的支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大型民營企業通過設立扶貧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脫貧攻堅。加強定點扶貧工作,開展年度績效考核,提高幫扶實效。開展助力脫貧攻堅志願服務活動。紮實做好軍隊幫扶工作。開展市屬大、中專院校結對幫扶貧困縣活動。充分發揮“百企幫百村”“巧媳婦工程”等品牌效應。深入開展“10.17”全國扶貧日系列活動,積極發揮“中國社會扶貧網”平臺作用。在市級主流媒體開設“脫貧攻堅大決戰”等專欄、專題,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集中反映全市脫貧攻堅成果和扶貧幹部的感人事蹟,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加大公益宣傳力度。健全涉貧輿情分級管理和處置機制,加強對脫貧攻堅輿情監測,及時引導社會輿論,防止不良炒作一些意外重大事件干擾脫貧攻堅大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軍分區,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文廣新局、市扶貧辦、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工商聯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九)鞏固脫貧成果,構建長效機制。脫貧攻堅期內扶貧政策保持穩定,對已脫貧人口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項目,對已脫貧縣聯繫領導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幫扶隊伍不撤。適時組織開展“脫貧成效回頭看”,指導幫助已脫貧縣、脫貧村和脫貧人口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加強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完善建檔立卡,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將達到脫貧標準的貧困人口、貧困村按時退出。高度關注返貧問題,對已脫貧人口加強跟蹤監測管理,確保穩定脫貧。認真配合做好2020-2021年初國家對脫貧摘帽縣的脫貧攻堅普查工作,全面瞭解貧困人口脫貧實現情況。提高工作前瞻性、科學性,針對脫貧攻堅中可能出現的產業扶貧市場風險、扶貧小額貸款還款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社會風險等各類風險,加強分析預判,採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範處置。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研究制定已脫貧縣鞏固提升的具體政策措施。脫貧攻堅期內,貧困地區鄉村振興主要任務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關支持政策要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黨委、政府負責)

統籌:王偉

監製:李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