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魏晉墓葬和中國郵政標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亂伴隨著割據的時代,是一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時代。在當時,北方長期大規模的戰亂中,甘肅大地上卻保持了相對安定的狀況,形成了民謠中所說的:“中原血戰沒馬蹄,惟有涼州依柱壁上觀。”狀態。這種相對安定的環境,形成了文化上的大繁榮。今天,我們在酒泉嘉峪關一帶的魏晉墓葬,就是當時的見證。

雖然當時,今日甘肅境內,大體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狀況,但割據勢力依舊此起彼伏,依舊林立。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和甘肅地域有關聯的割據政權就有十多個,他們是前涼、前趙(漢)、後趙、前秦、後涼、後秦、仇池、西涼、北涼、西秦等等。

這個時期,整個甘肅地區的經濟因戰亂的影響,大體分兩大板塊,河西走廊和東部地區。同中原和其他的血戰相比,河西走廊因為地處偏遠,相對而言,多發生的小規模的戰役,保存了經濟發展的元氣,經濟發展相對迅速。

可以這樣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繁榮是從一個任命開始的。公元301年,甘肅隴東籍官員張軌被西晉王朝任命為涼州刺史。這是一個對河西走廊地區,經濟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任命。

張軌在涼州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安定涼州,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公元314年,張寔改元永安,建立前涼,到439年,北涼為北魏所滅的百餘年間,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五個地方性政權,其主要活動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谷地等處,後來被借指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他們大力接納並安置遷徙而來的中原流民。比如公元376年,前秦滅前涼後,從中原及江淮地區,遷移了17000戶居民,到河西走廊。這17000戶,按照每戶5人計算,將近十萬人口。加上張軌時期,接納的外地流民,當時,增加的人口數量大約30萬到40萬之間。大批移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充足的人口,更是將中原地區文化科技知識,帶到了河西走廊。

有人曾經統計過,五涼時期,河西走廊的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徹底改變了漢晉以來,河西走廊人口數量下降的態勢。可以這樣說,這是新一輪的河西大開發。

這次大開發和漢武帝時期的河西大開發,又有所不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多個層面,而漢武帝時期,河西走廊的開發,只是設立郡縣、修築長城、駐紮軍隊,對經濟和文化方面相對較弱。如今在河西走廊地區發現的魏晉時期墓葬就是五涼時期,河西走廊經濟文化繁榮的見證。河西走廊的魏晉墓葬以嘉峪關等地所發掘的墓葬為代表。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嘉峪關是明代長城的終端,站在嘉峪關城樓上,南可見祁連山皚皚白雪,東北面可見茫茫戈壁。人們想不到的,就在那戈壁灘上,在大約13萬平方米的面積上散佈著上千座古墓,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考古學家認為這片古墓群中大多數墓葬是魏晉時期的。

這些墓葬的發現還有一段傳奇故事!1971年的一天,戈壁灘上下了一場小雨,幾天後,向陽處的地面漸漸幹了,背陰處仍舊潮溼。戈壁灘上有個奇特現象,有墓葬的地方,雨水下滲得快。牧羊人拿著杆子,趕著羊群,忽然發現了一個滲水的窟窿,起初以為是個田鼠洞。心想,堵住它,以免羊腿陷進去。牧羊人手捧沙土堵窟窿,誰知一捧捧沙土倒進去,窟窿卻絲毫不見填滿的跡象。牧羊人大驚,這難道是個無底洞?

這時,牧羊人想了一辦法,拿起牧羊杆子往下捅。誰知,長長的杆子竟然插不到底。下面究竟是什麼東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想探尋個究竟。就這樣,一個驚世發現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這就是沉睡千年的墓葬群——嘉峪關魏晉墓葬群。很快,考古隊員進行搶救性發掘。從1972年至1979年,這裡共發掘13座,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出土的畫像磚涵蓋了植桑種麻、燒火做飯、打場碾米、招魂弔喪等生活場景。

雖然這8座墓葬早年都曾被盜,但任然給人們留下了足夠多的信息。出土的器物大體分為隨葬品和墓室彩繪磚壁畫磚兩類,隨葬品有陶、銅、鐵、玉石、金銀、木、漆、骨、絲綢和貨幣等類,以陶器最多。其中兩具棺蓋內繪有蛇身人首的女媧、伏羲和雲氣紋圖案,這成為伏羲文化從東向西傳播的一個有力見證。

彩繪壁畫磚保存了當時人們審美信息和生活勞作場景,其圖案有青龍、白虎、朱雀、麒麟這類的瑞獸,也有雙虎圖、彩繪鳥等紋飾,但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當時生活場景圖。那些生活場景圖,有農桑牧畜、釀造出行、宴樂狩獵、庖廚兵屯、營壘塢壁等等。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的可靠的實物資料。在填補為中國美術史上魏晉繪畫作品稀少的缺憾。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其中有一塊磚上,繪製的是絲綢之路上信使們,舉著火把連夜趕路,傳遞信息的內容。這位古代速遞員給我們的印象是騎馬急行,馬蹄騰空,匆匆趕路的情形。人們將其命名為《驛使圖》。圖案上驛使騎在飛馳的棗紅馬上,一手持韁,一手舉著木牘文書,創作者用簡單而流暢的線條,勾畫出驛使急如星火的神態。關於這個圖中驛使舉的是什麼東西,還發生過爭論,有人認為是打著火把,有人認為拿著令牌,還有人認為拿著木牘,就是要送的信件。說法各異。打著火把的說法不太靠譜,因為舉著火把騎馬的話,馬匹會受驚的。拿著信件,似乎也不太可能,信件不僅有外封,而且還要裝入盒子或圓桶中,信使背在身上。舉著信函送信,難道不怕信件受損?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驛使圖》的評價。

早在周代,我國就已出現了比較完善的郵驛系統,在這個龐大的系統中,速遞是其中重要的業務範圍。到漢唐時期,西北地域遼闊,為適應通訊的需要,設置了非常完善的郵驛系統。到宋代,為了適應緊急軍情的傳遞,又專門設置了一種為軍隊服務的快速郵遞體系——急腳遞。那麼,古代速遞的速度有多快呢?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古代的速遞有講究,專車傳遞文書叫傳,騎馬送信叫驛,步行叫郵。按照這種分類,現在速遞應該劃到騎馬送信的驛一類中。騎馬送信,速度是非常快的。

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般王朝越強大,速遞越快。岑參的詩句:“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從咸陽到隴山大約是200公里,速遞員一天就跑400裡。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七天從金城到長安來回的記述是可靠的。在唐代,這個速度還不是最快的。

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是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起兵叛亂的,6日後,在長安附近華清宮中的李隆基就收到了消息,兩地之間相距達3000裡,每天傳遞速度達500裡。其實,唐代正常的信件傳遞,並不是很快。唐代,驛是日行六驛,一個驛站的距離大約是30裡,這就是180裡左右,傳是日行四驛,120裡左右。自然也有特事特辦,比如赦書,這是免去死刑的文書,人命關天,自然要加快速度,要求一天300裡。自然,軍情的傳遞就要疾如流星,比正常要快得多。

不過,一個王朝的衰敗,有時候就是從速遞衰落開始的。明末,崇禎為節省經費,下令裁撤驛站,結果,驛卒李自成失業下崗,無路可走,揭竿而起,最後推翻明王朝。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1982年8月25日,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為此人們以"驛使圖"為圖案,發行了紀念郵票——J85小型張。後來,"驛使圖"就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後來,郵政儲蓄卡也以驛使圖為主打圖案。從此,驛使圖就深入人心,成為甘肅厚重文化的又一代表。

王文元(蘭州老王)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甘肅河西走廊,魏晉墓葬中出土的中國郵政標誌

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