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傳投之家等多家P2P幕後嫌犯盧智建被警方抓獲!

「重磅」传投之家等多家P2P幕后嫌犯卢智建被警方抓获!

9月13日,國貿十八樓從多名知情人士處獲悉,投之家等多家平臺集資詐騙案的關鍵人物之——盧智建——已被杭州警方抓獲。

自今年6月份開始,網貸行業遭遇了“暴雷潮”,更出現了網貸行業最大的一起連環詐騙,涉及壹佰金融、天天財富、投之家等近十家平臺,涉案資金逾600多億。其幕後操控者即是溫州瑞安“盧家幫”,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大盧總”盧智建和“小盧總”盧立建。

「重磅」传投之家等多家P2P幕后嫌犯卢智建被警方抓获!

2018年7月17日,投之家的暴雷,讓“盧家幫”曝光。

據媒體報道,34歲的徐紅偉七年前一手創立了網貸之家,號稱“中國網貸第一媒體”,賺到盆滿缽滿。可惜的是,他當了裁判員又忍不住當運動員。

2017年9月,徐紅偉決定把投之家賣掉。他的中介朋友推薦了幾個買家,其中就包括了新疆天富藍玉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盧智建,據稱是上市公司天富能源(600509.SH)旗下。

兩個月後,徐紅偉和盧智建簽訂了對賭協議,協議要求,投之家團隊必須在一年之內將待收規模做到32億,才付相應的股權款。

投之家CEO黃詩樵事後透露,“新股東很簡單粗暴”,要求運營團隊必須讓盧氏家族關聯的借款客戶在平臺上發標,提供了大量標的幫助投之家做大待收規模,很快就逾期了。“6月底、7月初,開始感覺流動性出現問題。”

這些錢很快都到了盧智建的手上。

盧家幫至少控制10家網貸平臺

而此時,盧氏家族已經控制了大量的網貸平臺,並相繼爆雷。盧智建曾吹噓道:“在徐紅偉的帶領下,他已經收購了多家平臺。”

投之家暴雷後,媒體統計顯示,盧氏家族至少控制了10家網貸平臺。

「重磅」传投之家等多家P2P幕后嫌犯卢智建被警方抓获!

根據目前的線索看,從2017年開始,盧氏家族就開始在市面上尋找打算出售的網貸平臺,但其並不直接收購。

從已經公開信息看,盧氏團伙的伎倆利用偽國資等光鮮背景,可以起到對其遊說和P2P平臺進行包裝和增信。

以人人愛家為例,平臺於2018年7月6日發佈清盤公告,其運營公司為杭州孔明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2015年7月成立,當前法人代表為吳壽喜,最終實控人為中歐控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

具體查看人人愛家金融工商變更記錄如下:

2016年12月浙江中科光電有限公司(已更名為中科光電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和世紀入股,同時法定代表人變為劉世品(原中科光電集團有限公司股東,2018年1月退出,由盧立建全資控股),監事變為季曉忠(杭州啃金投資有限公司監事,該公司由盧立章100%控股);

2017年4月浙江中科光電有限公司退出,中和世紀全資;

2017年6月劉世品退出,變更為吳壽喜,同時,中和世紀股權轉讓給上海熠威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年8月上海熠威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人變更為吳壽喜,10月法人變更為曹高萬(深圳市前海巨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前法人),也是下級股東上海靳擎實業有限公司的法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中歐控股實際當前也與中科光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問題P2P網貸平臺牽扯進盧家幫的共性之一,是都出現了相對頻繁的法人代表和股東的變更,部分平臺的國資從入股到退出僅幾個月時間,這樣的目的,很大可能掩蓋住了盧家幫詐騙的手法和圖謀。

“盧氏家族就找上市公司大股東人做背書。盧氏家族先是借給資金緊張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一大筆錢,然後在上市公司大股東還不起時,要求這些大股東去收購網貸平臺來收集資金,並由這些大股東做股權代持,在收購過程中,盧氏家族會在幕後指揮,要求網貸平臺將待收提高到一定程度,並表示待收越高,給予平臺的估值越高,這樣售價也越高。在提升待收的過程中,要發佈盧氏家族指定的資產包,也就是將資金導向盧氏家族企業。”自媒體互金遠望號這樣描述。

或利用上述同樣的手段,一大批平臺被出售,並給盧氏家族企業自融。目前與二盧相關並已捲入P2P“爆雷潮”的平臺包括:人人愛家、投之家、壹佰金融、中科金服、聚勝財富、翡翠島理財、火錢理財、堅果理財、邦邦理財等,粗略統計各平臺投資總額至少超過640億元。

盧家幫核心人物賣襪子起家

中科光電實控人盧立建是溫州盧家幫的核心人物。

盧立建,溫州瑞安人,根據此前媒體報道,盧立建家共有五兄妹,根據企查查查詢和姓名命名方式,可以推測其五兄妹應該分別是盧志建(即盧智建)、盧立建、盧立孟、盧立章以及盧立敏,另外盧劍和盧明秋推測應該也是盧氏家族成員,分別在其關聯公司任法人代表或股東。

根據失信被執行人查詢,盧智建目前已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另據企查查顯示,盧立建也曾被列入失信人被執行人名單,但目前在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詢不到。

根據企查查查詢,盧立建直接控股了13家公司(不含註銷和吊銷公司),從成立時間來看,主要集中在2017年下半年,並集中在湖南和浙江兩個省份,從這些公司類型來看,主要是房地產和電子通訊類公司。從公司類型來看似乎與金融的關係不大,但其實主要是因為其做事比較隱蔽謹慎,基本均由盧家幫成員持股。

出身於溫州瑞安的盧立建,曾作為溫商代表做客一檔地方性的視頻訪談類節目——《溫商迴歸面對面》,節目中盧立建分享了些許個人的經歷。

據介紹,1972年盧立建出生在溫州市瑞安市碧山鎮一個偏僻的農村,父母是樸實的農民,家中五個兄弟姐妹(盧志建、盧立建、盧立孟、盧立章以及盧立敏),盧立建排行老二。年少時為分擔父母壓力,幫助哥哥成家,也為了讓弟弟妹妹們完成學業,十六歲輟學學做木工來貼補家用。

1989年,家庭情況好轉的盧立建知道錯過了讀書機會,來到了廣州當海軍,經歷了四年的部隊生活。

根據節目中的介紹,退伍後的盧立建拿著一千多塊的退伍金在部隊旁租了一個店面,賣起了溫州生產的襪子。“最好的時候,每個月能賺到2萬多元,然而,就在他的襪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他卻選擇到一家做汽車配件和潤滑油的公司應聘銷售員。”

盧立建的創業歷程從賣襪子開始,之後的一波三折,幾番陷入過絕境:在第一次轉型失敗後,盧立建選擇折回來又賣起了襪子,在短時間內積攢了4000塊錢之後,又開始新的折騰。

地產賺取的第一桶金再進軍光通信

盧立建真正的第一桶金靠的是2011年湖南衡陽的一樁房地產項目。“蓋房子的成本大概1500元一平方,當時房價是1400元,這個市場環境下沒人去幹。但賣房一般要一年半以後,實際上我開盤的時候最低價為2300元,最後賣到3000多。”

2011年11月,盧立建又轉向了光通信領域,他與衡南縣簽訂了投資合作協議,為光通信項目先後投入8000萬元。衡陽市中科光電子有限公司(下簡稱“中科光電”),作為盧建立後來“引以為傲”的一個項目,就在當時註冊成立。

但因為被合作伙伴騙,轉型再次遭遇挫折。“當時自己的錢已經沒有了,自己去借,最後一筆2000萬給了合作商以後,人卻不知所蹤。”

根據盧立建的自述,選擇的項目沒有錯,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合作方找錯了。

最終,盧立建選擇豪賭一把。後面遇到了懂這類設備和工藝的人,有政府背景的擔保機構注入了6000萬元,才得以生產出核心產品之一陶瓷插芯。

2016年8月29日,盧立建在澳大利亞家證券交易所(NSX)敲響了開市鑼。從南海艦隊退伍,在衡陽起家,僅僅5年時間,商人盧立建就把旗下從事光通信產品製造的“中科光電”品牌資產送到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然而“出海”不到兩年後,商人盧立建和他的中科光電捲入多地P2P連環炸雷的風暴中。

二盧曾隔空“扯皮”

隨著盧家幫多家P2P平臺炸雷後,二盧開始隔空互撕,互相推卸責任。

工商資料顯示,盧智建旗下沒有任何公司。但公開報道及相關企業官網顯示,盧智建為上海瀾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瀾升集團”)執行董事、上海瀾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瀾升資產”)執行董事長,亦為“瀾升”系列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這與黃郴雅口中的“上海的大盧總”等描述相符。

7月16日,衡陽中科光電針對網絡輿情發佈一則澄清公告,公告稱衡陽中科光電及公司實際控制人盧立建並未參與人人愛家、壹佰金融等P2P平臺的任何經營活動,也非上述平臺的實際控制人,“部分媒體存在人員混淆的情況,不排除有人惡意混淆視聽”,公司在盧立建的主持下一切運營正常。

衡陽中科光電承認與人人愛家等平臺存在正常的融資借款業務關係,但借款歸還一直處於良性狀態。7月5日,因平臺關閉導致了部分資金歸還的路徑被阻斷,而非公司自身的資金鍊出現問題。

衡陽中科光電稱瀾升集團與公司屬於正常的投資與被投資關係,目前瀾升集團出現兌付投資者資金困難的情況,鑑於瀾升集團在公司的客觀投資情況以及應瀾升集團董事長李國柱的請求,衡陽中科光電願意在瀾升集團資不抵債時為其提供最高限額3億元的擔保。

衡陽中科光電的這封澄清公告引起了瀾升集團全資子公司瀾升資產的回應。7月18日,瀾升資產公告稱,近期公司投資項目出現到期本息逾期的情況,公司於7月7日派出工作人員代表前往衡陽中科光電協商,催要逾期欠款。截至7月18日上午,衡陽中科光電仍未按照合同約定還款,亦未出具還款計劃書,導致雙方協商無果。瀾升資產表示,公司已經委託律師介入處理催債等工作。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除了網貸平臺投之家CEO黃詩樵和壹佰金融CEO黃郴雅指稱各自平臺實際控制人均為盧智建以外,堅果理財、火錢理財也相繼發佈公告稱平臺實際控制人為瀾升集團“盧總”(即盧智建)。

而盧立建本人也捲入P2P平臺投資風波。以目前已進入”清盤“的人人愛家為例,2016年10月,人人愛家宣告獲得國企上海中和世紀貿易發展中心(簡稱“中和世紀貿易”)和上市公司中科光電子集團的1000萬元A輪融資,正式成為一家國企控股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2月,浙江中科光電有限公司(現更名為“中科光電集團有限公司”)曾入股人人愛家的運營主體杭州孔明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簡稱“杭州孔明”),並在2017年4月退出。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整理自網貸之家、證券時報、網貸圈女神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