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崛起的背後:消費降級,實則是消費升級

當人們發自內心地認為衣服是用來穿的,房子是用來住的,車是用來代步的,包包是用來裝東西的,對商品的關注點從品牌價值轉移到了功能性上,不再用昂貴的東西來證明自己,中國人才真正有錢了,真正開始追求“美好生活”了。

——寫在前面

消費降級:從大牌旗艦店到拼多多

前不久榨菜、方便麵銷量的升高,引起了網友對“消費降級”的討論。“吃涪陵榨菜喝二鍋頭上拼多多,聚會人均超50元以上別叫我”的言論,深得80、90後的共鳴。

從大牌旗艦店到淘寶、拼多多,從網紅餐廳到餓了麼、美團,從出租車到地鐵、共享單車……於是拼多多八塊五的眼線筆賣了20萬支;三塊九的充電線賣了600萬根;一塊九的垃圾袋買出上億個;七塊五的拖鞋銷量後面的“零”多到嚇人。

拼多多崛起的背後:消費降級,實則是消費升級

“消費降級”的聲音層出不窮,現在已經成為城市主力的80、90後已經混得那麼慘了嗎?其實不然。

再看一組數據:2017年全國旅遊總收入達到5.4萬億元,旅遊總人數為52.71億人次。全國人均旅遊消費為1024元,僅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全國接待國內遊客就高達9790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35億元

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就能裸辭,網絡上的那些“窮遊”攻略五花八門,8090們工作日微信步數幾千+,一到週末節假日,瞬間漲了一個“零”。各種跡象顯示:年輕人在旅遊方面,從來都不怕花錢。而且是,有一分花一分,有錢沒錢都想出去看看。

迴歸平凡:消費觀的悄然改變

從追求品牌、追求高端、追求奢侈,到現在的“追求自由”,中國年輕人的思想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其實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級的改變。

以日本為例,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人陷入“標誌迷戀”,引發了一場奢侈品牌大戰,奢侈品集團第一次高度統一併且心無旁騖地把所有心思用在同一個消費市場上。

這也像極了幾年前的中國:2010年中國的農曆春節期間,由上千名中國遊客組成的“豪華購物團”浩浩蕩蕩來到紐約,穿梭在紐約最繁華的第五大道“掃貨”,成就了紐約商家的“黃金週”。

拼多多崛起的背後:消費降級,實則是消費升級


再看現在的日本,大街上沒有幾乎沒有人背一線奢侈品的包包,衣著款式也趨近於日常。馬路上的車基本上以“本土品牌”為主,超市中商品的價格明顯比中國低很多,這也是日本代購之風興起的原因。

日本早就發生所謂的“消費降級”了,你能說是因為國家經濟水平落後了嗎?恰恰相反,正是國家經濟發展非常穩定,人們才能淡化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同時去追求舒適、溫馨,相比之下,他們的消費觀無疑是更加成熟的。

可喜的是,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觀也在逐漸“健康”起來:不再盲目的買買買,衣服是用來穿的,房子是用來住的,車是用來代步的,包包是用來裝東西的,錢是可以賺的,但是精神生活的體驗,誰什麼都買不來的。

社會進步: 美好生活,就是敬重生活

8090後對這句話肯定非常熟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初中政治課的必考題。而今我國的主要矛盾變成了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什麼是美好生活?是人們不再為生計所迫,能在滿足物質的基礎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自己的舒適地帶。這就不難解釋,人們為何放棄名牌,也要在度假時住一晚高端酒店。當熱門景區人滿為患時,一個個文旅項目像雨後春筍般興起,火爆到需要提前一個月訂房,還可能搶不到。


拼多多崛起的背後:消費降級,實則是消費升級


筆者對豐寧壩上愛馬小鎮的業主進行了調查,除了當地居民改善居住環境外,愛馬小鎮大多數業主都在北京工作。很顯然,即使“逃離北上廣”的呼聲此起彼伏,但是北京的城市資源和就業機會,讓都市白領不得不在繁華都市中生活下去。

不過節假日的度假費用,成為了都市白領的巨大開銷。豐寧壩上旺季酒店動輒千元一晚,還不一定能夠訂到。而當地60平左右的一居室,不過二十多萬,於是便動了購房之心。

表面看中國是在“消費降級”,實際上,在追求生活品質方面,卻都不惜“大手筆”,這的確是一種社會進步,也是對生活的敬重。

你“消費降級”了嗎?對於“消費降級”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