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崛起的背后:消费降级,实则是消费升级

当人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衣服是用来穿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车是用来代步的,包包是用来装东西的,对商品的关注点从品牌价值转移到了功能性上,不再用昂贵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中国人才真正有钱了,真正开始追求“美好生活”了。

——写在前面

消费降级:从大牌旗舰店到拼多多

前不久榨菜、方便面销量的升高,引起了网友对“消费降级”的讨论。“吃涪陵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聚会人均超50元以上别叫我”的言论,深得80、90后的共鸣。

从大牌旗舰店到淘宝、拼多多,从网红餐厅到饿了么、美团,从出租车到地铁、共享单车……于是拼多多八块五的眼线笔卖了20万支;三块九的充电线卖了600万根;一块九的垃圾袋买出上亿个;七块五的拖鞋销量后面的“零”多到吓人。

拼多多崛起的背后:消费降级,实则是消费升级

“消费降级”的声音层出不穷,现在已经成为城市主力的80、90后已经混得那么惨了吗?其实不然。

再看一组数据:201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4万亿元,旅游总人数为52.71亿人次。全国人均旅游消费为1024元,仅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全国接待国内游客就高达979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5亿元

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能裸辞,网络上的那些“穷游”攻略五花八门,8090们工作日微信步数几千+,一到周末节假日,瞬间涨了一个“零”。各种迹象显示:年轻人在旅游方面,从来都不怕花钱。而且是,有一分花一分,有钱没钱都想出去看看。

回归平凡:消费观的悄然改变

从追求品牌、追求高端、追求奢侈,到现在的“追求自由”,中国年轻人的思想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级的改变。

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人陷入“标志迷恋”,引发了一场奢侈品牌大战,奢侈品集团第一次高度统一并且心无旁骛地把所有心思用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

这也像极了几年前的中国:2010年中国的农历春节期间,由上千名中国游客组成的“豪华购物团”浩浩荡荡来到纽约,穿梭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扫货”,成就了纽约商家的“黄金周”。

拼多多崛起的背后:消费降级,实则是消费升级


再看现在的日本,大街上没有几乎没有人背一线奢侈品的包包,衣着款式也趋近于日常。马路上的车基本上以“本土品牌”为主,超市中商品的价格明显比中国低很多,这也是日本代购之风兴起的原因。

日本早就发生所谓的“消费降级”了,你能说是因为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了吗?恰恰相反,正是国家经济发展非常稳定,人们才能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同时去追求舒适、温馨,相比之下,他们的消费观无疑是更加成熟的。

可喜的是,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也在逐渐“健康”起来:不再盲目的买买买,衣服是用来穿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车是用来代步的,包包是用来装东西的,钱是可以赚的,但是精神生活的体验,谁什么都买不来的。

社会进步: 美好生活,就是敬重生活

8090后对这句话肯定非常熟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初中政治课的必考题。而今我国的主要矛盾变成了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什么是美好生活?是人们不再为生计所迫,能在满足物质的基础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自己的舒适地带。这就不难解释,人们为何放弃名牌,也要在度假时住一晚高端酒店。当热门景区人满为患时,一个个文旅项目像雨后春笋般兴起,火爆到需要提前一个月订房,还可能抢不到。


拼多多崛起的背后:消费降级,实则是消费升级


笔者对丰宁坝上爱马小镇的业主进行了调查,除了当地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外,爱马小镇大多数业主都在北京工作。很显然,即使“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北京的城市资源和就业机会,让都市白领不得不在繁华都市中生活下去。

不过节假日的度假费用,成为了都市白领的巨大开销。丰宁坝上旺季酒店动辄千元一晚,还不一定能够订到。而当地60平左右的一居室,不过二十多万,于是便动了购房之心。

表面看中国是在“消费降级”,实际上,在追求生活品质方面,却都不惜“大手笔”,这的确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对生活的敬重。

你“消费降级”了吗?对于“消费降级”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