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分析」降價仍將是臨儲麥「去庫存」有效途徑

編者注:截至發稿時,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最新消息顯示,自10月17日起開始安排投放2017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銷售底價為2410元/噸。底價為國標三等倉內交貨價,相鄰等級價差40元/噸。

新麥收購進度放緩

據統計,截至9月25日,國內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量4813.9萬噸,同比減少2240.6萬噸,是2008年以來最低值,最高值為2016年的7282萬噸。9月1日~5日新增收購量95.4萬噸,9月6日~10日新增45.5萬噸,9月11日~15日新增65.6萬噸,9月16日~20日新增84.1萬噸,9月21日~25日新增63.1萬噸。

麥市購銷“量緩價弱”

當前流通市場糧源供給量雖較充裕,但質量參差不齊導致質優小麥價格高企,麵粉企業成本難以承受,而質差小麥則受制於質量難以大規模使用,流通市場新麥價格延續寬幅度多軌道運行態勢。

據統計,截至9月下旬,國內新麥價格區間為1900~2784元/噸,平均價2390元/噸。9月26日,上海市市級儲備糧招標採購2018年國產小麥2.11萬噸,全部成交,成交均價2492元/噸,最高價2510元/噸,最低價2485元/噸。

9月27日,廣東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東莞直屬庫銷售2016年產小麥60626.866噸,全部成交,底價2320元/噸,最高價2580元/噸,最低價2520元/噸,成交均價2557.84元/噸。

臨儲區域成交分化

在經歷3個多月暫停投放後,9月26日國家臨儲小麥首次投放市場。據統計,此次國家臨儲小麥投放量200.71萬噸,實際成交量12.6652萬噸,平均成交率6.31%,成交均價2409元/噸,糧源多以底價成交,但區域間成交分化較為明顯。

河南、河北及山東部分地區國家臨儲小麥成交較好,部分標的一定程度加價,主要是基於當地流通市場糧源質量及價格,且用糧企業距離庫點較近,整體採購成本具有優勢。

截至9月底,2018年以來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投放4905.7661萬噸,實際成交584.3604萬噸,同比下降138.3074萬噸。在流通市場糧源供給總量充裕且政策性小麥“量大質差”的情況下,降價仍將是“去庫存”有效途徑。

美麥進口下降明顯

受出口需求疲軟等因素制約,美麥期價在8月3日創下3年來新高後呈現明顯下跌態勢。截至10月5日,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美軟紅冬小麥12月合約期價報收於523美分/蒲式耳,較8月3日創下的階段性高點下跌90美分/蒲式耳,跌幅達14.68%。截至9月底,10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212.4美元/噸,到國內口岸完稅後總成本約為2545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713元/噸。

海關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進口小麥14萬噸,同比下降51.6%,完稅前平均價格創年內新低,主要原因或是國內貿易商轉向進口更便宜的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小麥來替代美麥。

1~8月國內累計進口小麥223萬噸,同比下降30%;進口均價1783元/噸,同比上漲11.4%。

麥價短期波動不大

截至9月底,國家臨儲小麥(不含2018年產小麥)剩餘庫存量為7364萬噸,同比高1629萬噸。市場主體對2017年產小麥質量較為認可,國家臨儲小麥在庫存質量和區域性分佈方面均存在結構性矛盾。制粉需求則因增量有限,且加工業市場競爭壓力較大,其對小麥的消化能力及成本承受度有限。隨著時間推移,預計後期國內麥價走勢整體面臨的政策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將使不同品質小麥面臨的市場購銷格局不一。

「独家分析」降价仍将是临储麦“去库存”有效途径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独家分析」降价仍将是临储麦“去库存”有效途径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