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吳冠軍:兩個哲學學者的愛情思考|讀書頭條

也許是某種巧合,兩個哲學學者都在他們最近的新書裡談論了愛情,兩個人都在上海,一男一女,“顏值”還都挺高。

陳果:回溯古典時代的高標準愛情

陈果、吴冠军:两个哲学学者的爱情思考|读书头条

陳果

陳果是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繼《好的孤獨》之後,今年又出版了《好的愛情》。2010年,有學生把陳果的課堂視頻傳到了網上,短時間內,播放量便超過了100萬次,使得陳果迅速走紅,很快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群體。2017年,她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思政課教師”,並登上了新聞聯播、焦點訪談。

此前她有一些觀點,被抽離出上下文語境加以放大,造成了爭議,比如“朋友無用”;此次在新書《好的愛情》裡,她又說了一句“長久的愛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這話還上了封面。

我用這句話報選題的時候被同事們打擊了一番,“太陳舊了”“不現實”“行不通”“沒有思想深度”等等。

其實陳果要表達的愛情觀不是這麼簡單的,內容包括:

——情不是愛,情比愛更多、更淺更短暫;情字從心從青,象徵著“心理青蔥”;情最難久,多情人必寡情;

——只有當一種情感高於我們自身生命的價值時,那才是愛;真正的愛一定源於真正的瞭解,對一個人瞭解的深度決定了你愛TA的深度;在你越來越懂TA的過程中,你也會越來越懂你自己;

——“我愛你”這三個字不輕鬆,意味著我給了你傷害我的權利,教給你讓我心碎的秘訣;現代人口口聲聲的我愛你,常常變成一種詭計,用於交易、索取和計算;

——真正愛一個人,就把TA當一個真實的平常人來愛,TA有缺點、TA會做錯事,太正常了;

——洶湧澎湃的激情說明不了兩個人感情深,都有可能反襯出感情淺,因為只有感情淺的時候,才需要用外在形式的劇烈誇張來彌補兩個人靈魂交錯的深度。

由此可見,陳果給愛情設定了一種古典、純粹的高標準,在她看來,真愛是比生命還高的。

既然愛情如此珍貴、稀缺,那麼當然要儘可能保持長久,所以才有封面上那句“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了。

具體的方法,就是儘可能保持雙方在精神上的同步而行,自己成長,同時發現對方的成長,反過來帶動自己成長,愛上20歲的TA,愛上25歲的TA,愛上30歲的TA……

陈果、吴冠军:两个哲学学者的爱情思考|读书头条

《好的愛情》

人民日報出版社

吳冠軍:追尋人工智能時代的“後人類愛情”

吳冠軍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紐約大學雙聘教授,著有《多元的現代性》《日常現實的變態核心》《愛與死的幽靈學》《現時代的群學》,他的新書《後人類紀的共同生活:正在到來的愛情、消費與人工智能》關注“日常政治哲學”,用理論視角剖析日常事件背後的隱秘邏輯,用自己的寫作踐行“學術如何介入生活”。

陈果、吴冠军:两个哲学学者的爱情思考|读书头条

吳冠軍

吳冠軍的愛情觀主要內容是:

——隨著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的出現,人類將要面對的是“後人類”的未來,屆時人類壽命可能變長,卻變得越來越“無用”;在這種背景下,愛本來是一個理性經濟人最無法控制的“災難”,但是,只有愛讓我們活得像人;如果沒有愛,人就會淪落為算法,作為算法的人,可就比機器人差遠了;

——當下愛的主流話語主要有四大類,浪漫主義、法律主義、懷疑主義和實用主義;浪漫主義存在於文學和影視,法律主義強調契約、利益分配與交換,指向各種相親網站;懷疑主義傾向於否定愛情,指向身體和性關係;實用主義愛情觀則認為,應該通過消費,溫情脈脈地建立配偶關係,並在避免激情、避免墜入愛河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充滿愉悅與享受的性關係;

——許多人實際上是用實用主義的態度來對待愛情,愛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塊,甚至一小塊,能夠比較經濟有效地處理TA就可以了,換句話說,不要太把TA當回事;最值得警惕的是懷疑主義愛情觀,當男生在那裡議論女生的胸圍臀圍,肯定不是真正的愛意,因為愛的對象永遠是整體,而慾望永遠只是欲求部分,如胸、臀、腿;對於相愛之人,性的慾望是後來隨著愛才來的。

陈果、吴冠军:两个哲学学者的爱情思考|读书头条

《後人類紀的共同生活》

上海文藝出版社

為什麼哲學家高呼“捍衛愛”

陳果和吳冠軍都在談論愛情,這不是偶然的巧合;他們的愛情論述裡有若干相通之處,這也不奇怪;因為他們都受過哲學的嚴格訓練。有哲學背景和沒有哲學背景,在談論愛情時有啥區別呢?

有的,比如“忠誠”這件事。“非哲學”的說法可能是,“不許劈腿,否則淨身出戶!”或者“你出軌,你不道德!”

“哲學”的說法是:愛是奇蹟性事件,“忠誠”不只是兩個人彼此承諾不和他人上床,而是對作為“事件”的愛的忠誠,讓“事件”不白白髮生,瞬間噴發後就迅即消失殆盡,在歲月中了無痕跡;忠誠就是讓奇蹟延續下去的主體性實踐,讓事件擁有永恆的屬性。

這樣一來,忠誠就由對配偶的忠誠,變成了對自己的忠誠;不再是來自TA的要求,而是來自自己內心的要求;一旦不忠,就是毀掉自己親手締造的一個奇蹟。

可以想見,人們要麼不屑於這種哲學,但如果真的篤信之,其威力是很大的。

今天的哲學,早已不是經院裡的高頭講章,而是滲透到了日常生活和文化現象的背後;這年頭,如果沒有世界觀的完整設定,連個電腦遊戲都做不好。

同樣的,真正掌握了哲學武器的知識分子,必然直面生活、介入生活、對社會運行的細節進行思考和批判。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事情,被機器、算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做了;感情可能是為數不多的人類保留地,就是這塊保留地,很多人也在拱手相讓。當人們在交友網站上輸入身高、房產等“篩選條件”時,就是把感情交給了算法,其實是在進行一場打著愛情幌子的電子商務活動。

在這種背景下,學者們當然要大聲疾呼。陳果的觀點貌似傳統,結合她宗教學的學術背景,卻可以看出來路;吳冠軍更為坦率,大量引用拉康、齊澤克、巴迪歐等當代哲人的理論。巴迪歐在出版於2009年的《愛之頌》中說,愛情正在備受威脅,今天作為一個哲學家,必須要捍衛愛。

“怯懦的世界容不得戀愛”,捍衛愛,就是捍衛嚴肅生活,捍衛人的自由和智慧,不讓人被慾望所控制,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當哲學進入日常、開始談論愛情的時候,實在很像雞湯,甚至就是雞湯;但是不必懷疑其“營養”,畢竟在“如何獲得幸福”這件事上,今天的人並不比柏拉圖時代更高明。

如果還是覺得“哲學人談愛情”不靠譜,那麼不妨重溫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編輯: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