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一天,你会喜欢上一个人的孤独

心灵强大的人,通常也是善于独处的人。独处,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一个人与自己相处。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不能没有朋友,不能没有社会活动,但我们同样也需要独处,要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享受孤独。在周国平看来,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不是追求寂寞,更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成为一个自闭症患者,胡思乱想,郁郁寡欢。更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交往能力,所以只能选择一个人生活,整日形影相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孑然一身。这些都不是独处。

独处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远离世俗,远离喧嚣,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享受专属于一个人的时间空间,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总之,独处的每一秒,都是属于自己的,你在独处的过程中,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

可惜,很多人无法领域独处的魅力。他们害怕孤独,不敢一个人存在,当自己身处孤独寂寞中时,他们感觉自己快要窒息,快要发疯,然后他们马上去投入各种社会活动,寻找亲朋好友,排解孤独寂寞。他们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了独处的机会。

愿有一天,你会喜欢上一个人的孤独

人,并非生而喜欢独处。独处是需要一定阅历和灵性以后,才能懂得享受的。

很多心灵学导师都会谈到独处的能力,并教导世人如何去享受独处的时光,甚至主动去创造独处的机会。我在看他们作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大抵都是在一定年纪以后,经历了一些重大变故,获得了一些新的成长以后,才具备这种独处能力的。

最开始的独处,可能是一种被动状态,不管你是为情所伤,为爱所弃,总之,你开始了必须一个人独自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指你的内心没有其它,只剩下你自己,而不是说你真脱离了这个社会。这种情形下,你的苦,你的痛,你的悲,你的所有一切,都无法向人诉说,完全只能靠自己强忍着,自己开解自己。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很多人没有办法熬过去。

但如果能够坚持过来,你对自己就会有新的认识,这样一个人捱的经历越多,你就越善于与自己相处,时间长了,独处就成为一种习惯,那时候,你才能够看到独处的美,享受独处的奇妙感受。

斯多葛派创始人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独处,其实就是寻找出另一个自己,把他当做今生今世最值得信任,最靠谱,最忠诚的朋友,然后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愿有一天,你会喜欢上一个人的孤独

独处的时候,应该做点什么?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去做一切想做的事。很多人在独处的时候,最擅长的是展开与自己的对话,就像我现在正在写的这部分一样,与心灵深处的对话。

周国平有一篇文章《与自己谈话的能力》,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要能够与自己谈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这是发生在灵魂中的谈话,是一种内在生活。

周国平先生是一个对独处见解深刻的大哲,关于独处,他有很多直击心灵,一针见血的论断: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愿有一天,你会喜欢上一个人的孤独

每一个修心的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敢于独处,乐于独处的人。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跟自己相处,怎么可能让别人喜欢跟自己相处呢?这与自爱者,人恒爱之是一个道理。

红尘俗世,容易迷乱心智。过一段时间,让自己适时独处,静静一个人,或专注于某事,或沉浸于某思,或放空,或冥想,或与自己对话。

总之,生活中,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用来独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