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149年造「啤酒之王」

百威:149年造“啤酒之王”

傍晚,勞累了一天的約翰在回家途中駐足於鎮上小酒吧,用還帶著油汙的手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瓶百威啤酒,酣暢淋漓地大灌幾口。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千千萬萬個“約翰”在上演著相似的一幕。提起百威啤酒,人們不難聯想到工人褲、沾滿汗水的臉龐、油汙的雙手等事物。百威把艱苦勞作的詞彙與“夢想、激情”聯繫在一起,營造出集夢想、力量及勞動自豪感於一身的男子漢形象,作為百威啤酒消費者的完美代表。

作為世界銷售範圍最廣、銷量最多的啤酒,百威在啤酒業長久以來獨佔鰲頭。正如其廣告語所言,具有“皇者風範”的百威英博啤酒帝國近年來通過不斷併購擴大國土,而近日更是扔出了一顆深水炸彈,掀起了國際啤酒業的千層巨浪。

9月16日下午,全球第二大啤酒製造商SABMiller對外宣佈,公司收到了來自全球最大啤酒集團百威英博的收購意向書。即日下午,百威英博方面也對外承認了這份意向書的存在,並已就兩家公司的聯合這一事項與SABMiller的董事會進行了接觸。儘管SABMiller方面表示目前這還是隻是一份非正式邀約,收購細節、會面時間等一概未定,但根據股價漲幅,投資者相信這兩家公司合併幾率很大。一旦百威英博收購SABMiller成功,一個市值達2750億美元,包攬全球30%以上份額的啤酒集團將會出現,這將會改變世界啤酒行業格局。

這次總價達1300億美元的大規模收購是百威進軍新市場,發掘新興市場利潤的重要步驟。百威英博的主要市場位於美洲和歐洲,這兩個地區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選擇獨立廠商的手工精釀啤酒、葡萄酒和白酒,西方國家的啤酒市場增長面臨天花板。百威希望通過併購,利用 SABMiller在非洲的主導優勢,開拓新市場,擺脫北美和歐洲的疲軟影響。

“真正的吸引力在非洲,百威尚未進軍這個區域,還有在亞洲和拉美的優勢會得到加強。”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安德魯·霍蘭德(Andrew Holland)分析道。

百威英博從一家不起眼的釀酒公司,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啤酒集團,不僅僅是全球啤酒的併購史縮影,更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成長故事,值得借鑑回味,正如其廣告語所言“百味人生”。

誕生之初

百威啤酒隸屬於安海斯·布希公司,其起源可追溯到一百六十多年前。1857年,釀酒師安海斯·布希(Anheuser Busch)從比利時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在密希裡州聖路易斯市的家庭自建酒廠中釀出了第一批200桶啤酒,以純正的口感深受顧客歡迎。隨後,安海斯與摯友阿道弗斯·布希(Adolphus Busch)合作,共同經營安海斯·布希公司。

為了找到能兼容各地區顧客口味,讓大多數人都滿意的啤酒配方,阿道弗斯花大量時間踏遍歐洲、品嚐各地啤酒,比較味道差異,終於在捷克發現了一種讓他驚豔不已的酒——巴德威澤。

擁有了這個王牌秘方,1876年,阿道弗斯與安海斯創制了一個啤酒新品牌,就是百多年來歷久不衰的百威啤酒。百威啤酒的名字最初是根據德語的語音起名,意思是不僅在德國,在美國也有味道鮮美的啤酒。阿道弗斯的品位和判斷沒錯,百威啤酒在美國市場推出不久就憑其清純、清澈口感成為了銷售之王。

但是百威啤酒有一系列缺陷。這種啤酒的釀造過程需要30天,釀好後,只能在涼爽的地方保存三個月,炎熱的夏天更容易讓酒變質。過去在美國,由於沒有酒瓶包裝、沒有冷藏運輸設備,為了保持酒的口感,桶裝啤酒一般只能在當地銷售,釀啤酒和買啤酒都只是在鎮上進行的小規模商業活動,酒廠難以擴大經營範圍。為了打破這種局面,阿道弗斯在很多地方建立了連鎖冰啤屋。接著為了解決運輸問題,他找到朋友卡爾·康拉德,說服他將剛研究出來的啤酒裝瓶工藝賣給自己。得到這種技術後,阿道弗斯開始用船把啤酒運往全國各地銷售。從那時起,美國各地居民的餐桌上、小鎮和市區大大小小的酒吧裡都出現了百威啤酒的身影。阿道弗斯用行動證明了,銷售啤酒不僅僅是一種地方行為,它可以兼容每個地區的不同口味並且受到各地顧客的歡迎。

1901年,他們的釀酒公司的啤酒產量達到100萬桶,大大超乎其競爭對手帕布斯特公司,從此成為美國最大的啤酒企業,迎來了鼎盛時期。安海斯·布希的百威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50%。也就是說,當時在美國,每售出的兩瓶啤酒中,就有一瓶是百威。

屹立不倒

然而,好景不長,一帆風順的百威終於迎來了經營路上第一個漫長而凜冽的寒冬。1913 年,74歲的阿道弗斯去世,其子奧古斯特成為公司新總裁。這位年輕的總裁上任不久,就遇到父親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困難。次年4月,巴爾幹半島爆發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被刺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經濟衰退,人們生活動盪不安,消費水平飛速下滑,啤酒需求大幅度下降,安海斯·布希公司陷入停滯不前的窘迫處境,奧古斯特不得不宣佈降低生產量,在各方面縮減開支以維持日常運營。

但最致命的一擊不是一戰帶來的消極影響,而是美國政府發佈的禁酒令。1919年1月16日,為了降低犯罪率,美國密希裡州提倡禁酒,美國三分之二的州響應。次年,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這項法律規定,凡是製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這支利箭讓全國上下所有的酒廠陷入死境,對處於上升期的安海斯·布希公司無疑是當頭一擊。公司一度被迫中斷啤酒釀造,放棄主打的品牌,不得不依靠製造卡車車廂和冷藏庫,生產麥芽汁、冰淇淋以及發麵酵母等啤酒行業的副產品來維持公司開支。隨後,經濟大蕭條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全球,成為安海斯·布希公司揮之不去的夢魘。在全球性的經濟衰退背景下,失業、下崗的人數不斷增加,進而影響到了人們以往的消費模式、生活習慣,其飲食結構也相應地被改變。經濟寒冬將是漫長的,原材料價格的變化,使得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就在眼前。這對於喜歡喝啤酒的人們來說,費用無疑加大了。啤酒的購買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歐洲國家的即飲市場生意一落千丈,酒吧、小酒館接連倒閉。在各大啤酒行業紛紛倒下的情形下,奧古斯特沒有屈服於現實。為了擺脫困境,公司積極調整內部結構,推出了一系列無醇飲品來提高銷量,勉強支撐起公司的運營。安海斯·布希公司為了維持本身酒廠的形象,也生產一種名為Bevo的無酒精啤酒以及無醇百威啤酒。

在這最煎熬的號稱百威發展史上最困難時期的十二年裡,奧古斯特依然沒有裁掉任何一名員工。

依靠這多款無酒精飲料以及不屈不撓的拼搏,公司終於艱難地熬過漫長的冰凍期。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宣佈禁酒令解除,啤酒行業的春天終於來臨。

禁酒令取消前幾個月,百威方面提前獲得了消息,這種無酒精啤酒的生產線就被率先改為生產普通啤酒,Bevo的品牌吉祥物,一隻啃著火雞腿的狐狸形象也被保留在了百威的廠區內。

奧古斯特在第一時間將一馬車的啤酒拉進華盛頓特區,拉車的馬是蘇格蘭種的克萊茲代爾馬,此馬均高兩米,威風得像一個羅馬將軍,拉著紅、白、金三色裝點的馬車,後來這三種顏色與克萊茲代爾馬一起成為了百威的標誌。

公司恢復了啤酒生產後,銷售量勢如破竹。1938年,在奧古斯特三世帶領下,百威啤酒以200萬桶產量,打破了保持21年之久的160萬桶的紀錄,創下輝煌新跡。次年,瓶裝、罐裝啤酒的產銷量首次超過桶裝啤酒。

與其父的命運不同,奧古斯特三世帶領下的安海斯·布希雖然也經歷了世界大戰,但是在二戰期間,安海斯·布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展,不僅相繼新建了12家啤酒廠,並推出了數個包括“Busch啤酒”在內的新品牌。另外,安海斯·布希開始了更加多元化的嘗試,百威的觸手伸向家庭娛樂業、房地產、冷藏車運輸等領域,拓展不同的市場。

在全球經濟復甦的春天裡,百威啤酒產量增長速度讓同行瞠目結舌,從200萬桶飆升至500萬,再一鼓作氣突破1000萬大關。1974年,百威啤酒產量達到3000萬桶。

1981年,安海斯·布希公司國際公司成立,通過在全球生產、推廣和販售百威啤酒,使百威啤酒迅速成為國際啤酒品牌。1997年,全球百威啤酒產量首次超過1億桶。

漂洋過海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大浪潮下,沒有企業能夠永遠稱霸。2004年,巴西最大的啤酒巨頭安貝夫(AmBev)與世界第四大啤酒集團比利時英特布魯Interbrew合併成英博啤酒集團(AmBev),一舉奪下了安海斯·布希在啤酒行業穩坐多年的皇位。

2008年6月,英博啤酒集團提出每股以65美元收購安海斯·布希公司,並聲稱這一報價“既充分又公平”。但安海斯的董事會果斷拒絕了這一提議,理由是低估了自己的價值。隨後,英博集團開始試圖解散安海斯·布希公司的董事會。後者也不甘示弱,對英博提起訴訟,稱其對自身的貸款情況出言不實,指控英博的收購行動非法且具有欺騙性,同時對英博是否籌集了交易所需的全部資金提出了質疑,兩大集團火力全開。

正當大眾認為這併購案難以達成交易時,英博啤酒突然同意將收購報價每股提高5美元,達到每股70美元。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520億美元的交易。

2008年11月18日,英博啤酒集團宣佈公司在經過雙方公司股東同意情況下,完成了對安海斯·布希公司的收購。這一收購不僅結束了百威150年來的獨立歷史,而且催生了新的全球業界霸主“英博安海斯·布希”集團。百威漂洋過海,由傳統的美國品牌搖身一變,成為歐洲一個著名啤酒品牌。

為了體現安海斯·布希公司的悠久傳統,英博集團自11月18日起更名為百威英博。新公司將成為全球五大快速消費品生產公司之一,發展多元化的品牌組合。

從2008年11月20日起,公司將在布魯塞爾的泛歐證券交易所啟用新的交易代碼“ABI”。擁有百威啤酒的美國標誌性企業被英博收入旗下,但其設在美國密希裡州聖路易斯市的總部仍將保留。聖路易斯市的總部也將成為合併後新公司在北美的總部。全新的百威英博公司業務遍及全球,其品牌在全球加快拓展速度,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著均衡的市場發展。新公司管理著超過200個品牌的產品組合,其中全世界著名的旗艦品牌包括:百威、時代以及貝克啤酒;高速增長的跨國品牌包括:力夫啤酒、福佳白啤酒,以及本土明星品牌,例如:百威淡啤(Bud light)、獅威(Skol)、博浪啤酒、Quilmes、Michelob,哈爾濱啤酒以及雪津啤酒等。

自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英博在中國已擁有33家合資以及獨資工廠,並把紅石樑、雙鹿等多個強勢區域性品牌納入其中。

百威英博公司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布里託先生表示:“我們很高興宣佈完成了這一歷史性的交易。通過這兩家偉大企業的合併,我們創造了一個更強大、更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公司,它擁有國際領先的品牌組合和銷售網絡,在世界範圍都具有無可限量的增長潛力。我們期待著積極發揮兩家公司在管理以及文化上的優勢。”

機遇與挑戰

合併後的百威英博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全球啤酒集團老大,年銷售收入達470.63 億美元,利潤為88.65 億美元,擁有的品牌數超過 200 個。

作為一個國際超級啤酒集團,百威英博不僅僅考慮如何更好地把酒賣出去,“業務與企業社會責任並行”也是其一貫秉承的理念。

2013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來臨之際,百威英博公佈了這樣一組數據:百威英博釀酒廠從2009年到2012年節水率達到38.4%,節能率達到30%,二氧化碳排放率下降30%,回收利用率達到99.41%。三年裡,水耗降低18.6%,達到生產每百升產品平均3.5百升的用水量,相當於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百威英博成為了啤酒行業中當之無愧的節水先鋒模範。此外,百威提倡“理性飲酒”,通過推出公益歌曲,創作“理性飲酒”公益微電影等,讓理念深入人心。

獲得“CSR創新者”稱號的百威英博亞太區總裁鄧明瀟(Michel Doukeris)稱:“百威英博的願景就是釀造更美好的世界,在這個願景下,作為一個專業而高端的公司,我們也希望在賺取利潤的同時能夠回饋社會,在教育、理性飲酒、社區活動、環保等方面都能夠對社會有所回饋。”

然而,百威英博在市場銷售方面的狀況遠遠不及在社會工作開展方面順利。自2008年起,美國的啤酒銷量整體下降了約 4%,而百威、SABMiller等老品牌損失最為慘重。在銷量頂峰的 1997 年,百威銷售量到達1億桶,這一數字在 2013 年暴跌至 1600 萬桶。《啤酒營銷者觀察》最近的一份報告稱,百威10 年前的市場份額為 14.4% ,現在已經萎縮至 7.6%

2014年10月31日,百威英博發佈第三季度財報,三季度營收122.4億美元,同比上漲4.3%,但比市場預期低了2.6億美元。每股收益1.42美元,低於市場預期0.11美元。盤前,百威英博股價下跌1.33%。2015年5月6日,百威英博公佈第一季度銷量下降1%。

在當前啤酒業增幅放緩、行業產能趨於飽和、盈利低下的情況下,百威英博把收購的目光移向了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團SABMiller。若SABMiller接過百威英博的橄欖枝,兩大巨頭將走向強強之路,降低摩擦成本,達成資源整合從而形成利潤最大化。但由於SABMiller持有華潤雪花49%的股份,他們的合併能否通過反壟斷審查仍不確定。

分析師稱百威英博若成功收購SABMiller,未來可能收購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這將打破美國酒類和軟性飲料製造與銷售之間長久以來的障礙。

文| NEW ECONOMY 馮倩婷 齊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