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老家許昌

文‖陳世杰

黯然神傷的老人

三四十年前,許昌潘窯人之間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去機械廠裡吧?”

“是哩!”

問者一臉羨慕,答者表情自豪。潘窯人口中的“機械廠”,就是曾在當地紅極一時,周邊人盡皆知的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

瞬息萬變,那時的潘窯大隊如今成了潘窯社區,當年的郊區農村也成了許昌市中心城區的一部分。然而,現在仍在潘窯生活的很多居民,除了部分55歲以上的老人,其他人已經鮮有人說清當年的“機械廠”了。

戛然止步於2003年的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隨著荏苒時光漸漸淡出了潘窯人的記憶。可經歷了興華造紙設備廠風雲變幻的李鳳岐老人,一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一談到當年工廠的人和事,仍如數家珍。

“機械廠從1973年成立,到2003年停產,生存了30年。我是1995年離開工廠的,在廠裡整整呆了22年。22年呀,我對它的熟悉程度不亞於熟悉自己的兒女……”

一幕幕難忘的場景彷彿又潮水般地湧上了李鳳岐的心頭,這位1945年4月出生,頭髮花白的老人,時而滔滔不絕,時而黯然神傷,時而若有所思。

“機械廠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釘一螺,都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腦海,永遠難忘。可以說,我目睹了它的發展歷程,它燃燒了我的青春……”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辦法總比困難多

把時間退回到45年前。

為擺脫一窮二白的苦日子,1973年,以潘窯馬保田書記為首的大隊反覆探討,決定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克服一切困難,籌建大隊機械廠。當時的籌建組成員有大隊會計馮立言、知識青年李鳳岐等三人,他們都是潘窯大隊通過物色、商議、考察出來的優秀骨幹,大家個個精神振奮,摩拳擦掌,決心同舟共濟,幹出一番成績來。

之後,雷厲風行的潘窯大隊以最快的速度,騰出大隊部的幾間房子給機械廠使用。李鳳岐說,以馬保田書記為首的潘窯大隊,集全村之力,在第一時間給予了機械廠最大的支持!

那時的機械廠,廠房雖然是大隊部的辦公用房,但都是破舊的草房,下大雨時,不時會有混濁的雨滴從房頂落下。

那時的機械廠,基礎條件薄弱,生產設備不但落後,而且數量極少,僅有的三臺機器,也都是其它機械廠更新換代淘汰下來的:一臺皮帶車床,一臺刨床,一臺齒輪車床。

那時的機械廠,沒有幹部職工之分,人人都是“多面手”,零部件生產、質量檢驗、業務銷售、售後服務、機器檢修、安全保衛等等,大家都一專多能,全力以赴。

那時的機械廠,步履維艱。採購原料,總是一次次討價還價,只為節約成本;技術不精,又請不起技術員,就邊問業內行家邊自己揣摩;經營管理,沒有系統的概念,就搜書籍尋經驗拼命學習……大家以廠為家,分秒必爭。

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馮立言廠長,以廢寢忘食的奉獻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與大家一起同心同力、夜以繼日地奮鬥在生產一線,任勞任怨。

靠著一股永不服輸的韌勁兒和不甘落後的拼勁兒,機械廠沒有辜負大隊的厚望和村民的期望,硬是在險象環生的困境中生存下來。機械廠為許昌市西關化工機械廠加工的零部件,以其卓越的品質,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與此同時,獨具慧眼的潘窯大隊採取“先生產,後生活”的措施,另闢場地,集中力量,快馬加鞭建設機械廠新廠房。

1949年出生,現年69歲的馬俊傑老人說,那時24歲、風華正茂的他就在新廠房建設現場,剛開始,真難,連蓋廠房用的磚都不夠,買釘子都沒有足夠的錢……大家都一籌莫展。那段時間,馬保田書記整日奔波在大隊部與新廠房建設現場,他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大隊動員鼓勁,沒有磚,就一戶一戶排查,扒掉大隊各處無主的廢棄房子;沒有釘,大隊和各生產隊就勒緊褲腰帶,一分一釐擠錢購買……

動情的馬俊傑老人目光泛紅,也許,只要提到潘窯機械廠這幾個字,沒有預設的情緒就會汩汩湧出,而這一份感情,無論到何時,都會在心中留有任何事物都取代不了的位置。思索了很久,馬俊傑老人說,興建這個機械廠,那份艱辛都無法用言語形容,為了這個廠,馬保田書記真可稱得上嘔心瀝血……

就這樣,一點點磨,一步步路,大家咬緊牙關,齊心協力,一切困難都神奇般地迎刃而解了。

就這樣,一鍁鍁土,一車車泥,大家爭先恐後,你推我奔,七八間紅瓦房難以置信地蓋起來了。

就這樣,一滴滴汗,一天天熬,大家披星戴月,無怨無悔,潘窯機械廠以全新面貌出現了。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敢吃第一隻螃蟹

與新廠地加班加點建設同步,敢吃第一隻螃蟹的機械廠人在經營中敏銳地捕捉到了跨越的商機。

善於觀察和摸索的機械廠人發現,當時許昌及周邊小型或家庭作坊式造紙廠遍地開花,但專門生產造紙廠設備零部件的工廠少之又少。連軸轉的造紙設備出現了故障無法有效運轉,即使造紙廠急得火燒眉毛,也只能眼巴巴地等著外地廠家抽空派人前來維修或更換零部件。一個小小的配件,往小處說,是影響了一臺機器一條生產線的正常運行;往大處說,影響的可能是整個造紙廠的產量、效益甚至是千辛萬苦贏得的信譽。

說到這裡的時候,李鳳岐老人澎湃的激情溢於言表,他的聲調明顯提高了幾個分貝:“大家群策群力,多方走訪,認真考察,迅速論證,最後上報大隊形成了統一意見:機械廠一定要搶佔先機,立即轉型加工造紙廠設備零部件。”

1974年下半年,潘窯機械廠喬遷新址,同時更名為許昌市市郊潘窯造紙設備廠,主要加工造紙廠用膠輥及其它造紙設備零配件,由馮立言任廠長,李鳳岐任副廠長。

由於反應快,思路清,定位準,產品好,潘窯造紙設備廠生產的造紙設備零部件一投產,其產品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了許昌地區及其周邊大小造紙廠的零配件市場。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潘窯人的日子讓人眼氣

1975年至1981年,眼光超前的潘窯大隊成了公社及周邊地區矚目的明星大隊,潘窯造紙設備廠不但聲名鵲起,而且給潘窯人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多種實惠,讓潘窯人較早地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979年,潘窯造紙設備廠出資兩萬多元,在大隊裡打深井,並建50米高的水塔一座。在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眼神裡,潘窯人在許昌地區農村中率先喝上了免費自來水(一直免費到2016年6月水利部門和社區共同投資進行水網改造)。由此,潘窯大隊也成為許昌地區農村中第一批用上自來水的村子。

1980年,潘窯大隊用上了路燈。每逢夜晚,當其它大隊的街裡還是一片漆黑的時候,70多盞路燈點綴的潘窯之夜已經熠熠生輝、如同白晝了。大隊街上,大人的歡聲笑語清脆響亮,孩子們的打鬧嬉戲不絕於耳。

1981年,潘窯大隊生活用電免費(一直免費到1989年電網升級改造),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費用,都由集體承擔……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1973年才開始籌建的毫不起眼的集體小廠,會在幾年後對潘窯人的生產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82年至1983年,秉承“誠信經營、踏實開拓”理念的潘窯造紙設備廠,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造紙配件的關鍵設備已經有五六臺,工人有幾十名;產品供不應求,企業效益蒸蒸日上。

那時,潘窯人走路都是一幅意氣風發的樣子,去公社開會,潘窯人的腰桿挺得比誰都直。一聽到“潘窯”兩字,大家都是一臉羨慕,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說:“你們潘窯人日子過得眼氣(羨慕之意)人,你們潘窯那個機械廠了不得呀……”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潘窯人個個以機械廠為榮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鼓勵發展地方經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村辦企業如火如荼。面對時代賦予的騰飛機遇,潘窯造紙設備廠經營者清醒地認識到,給其它造紙廠的設備加工再多一流耐用的零部件,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始終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潘窯造紙設備廠完全有能力組裝出質量過硬的造紙整機。時不待人,1983年,潘窯造紙設備廠決定借政策東風,趁勢上馬造紙整機組裝生產線,闖出自己的新天地。

1984年初,通過時任北京造紙研究所所長劉玉林和許昌造紙廠廠長劉振華的幫助,潘窯造紙設備廠參考上海東方紅造紙設備廠的總裝圖紙,開始生產組裝雙缸1575造紙整機。機器還未下線,就被聞聲而來的造紙廠預定。

面對造紙設備廠產銷兩旺的大好前景和全國造紙業如日中天的行業現狀,村委考慮到潘窯具備的“四有”優勢(有整裝造紙機、有百折不撓的產業工人、有生產技術和能力、有專門場地),審時度勢,決定成立造紙廠。1985年,由馬保田任廠長的興華造紙廠成立。

為保證興華造紙廠高起點、高標準運行,1986年,造紙廠聘請退休的許昌造紙廠原廠長劉振華為顧問。劉振華,解放前曾在八路軍造紙廠工作,解放後在天津、上海等地任職,與造紙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1958年,河南省輕工廳在中牟籌建河南省造紙廠,劉振華任廠長16年,後來他調到許昌造紙廠任廠長直到退休。劉振華是造紙行業赫赫有名的專家,他的加盟,為潘窯興華造紙廠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937年出生,現年81歲的馬海彥老人精神矍鑠,提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年48歲,時任興華造紙廠副廠長,經歷了工廠始末的他,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那時村裡的機械廠方興未艾,擴大規模已提上日程;當時社會上造紙業興盛,村裡成立造紙廠的初衷,就是想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有優勢,拓寬經營門路,與機械廠發展形成互補效應,增加集體收入……”

潘窯投資一百多萬元建設興華造紙廠的同時,潘窯造紙設備廠也步入了井然有序的發展快車道。

1985年,潘窯造紙設備廠生產組裝的造紙整機,以物超所值的價格,耐用過硬的質量,有口皆碑的信譽,疾如雷電地搶佔造紙整機市場。在許昌市市郊公社機械設備加工行業,潘窯造紙設備廠獨領風騷,迅速躥升為領頭雁;潘窯劃歸丁莊(公社、鄉)管理後,潘窯造紙設備廠又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穩坐丁莊機械行業第一把交椅。

為適應扶搖直上的生產規模,1986年,紅紅火火的潘窯造紙設備廠擴建,工廠投資17萬元興建開間6米、跨度12米的鋼結構廠房一幢。之後的三年,工廠又挖土填坑,再次興建一幢廠房,並加蓋鉗工、翻砂等鋼屋架車間9間。

“當時大家熱情高漲,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擰,總能準時準點、保質保量完成村裡佈置的任務……”

1960年1月出生,現年58歲,現任潘窯社區副主任的馬新民同志,那時在潘窯造紙設備廠供銷科工作,談到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畫面,他依然百感交集:“當時舍小家顧大家的潘窯人,個個以機械廠為榮,個個以身為潘窯人自豪……”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名噪一時,脫穎而出

時代日新月異,市場千變萬化,為儘快適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效更上一層樓,1986年,許昌市市郊潘窯造紙設備廠更名為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實行法人代表制,李鳳岐任法人代表。

通過升級改造設備、提升生產技術、細分銷售渠道、提高管理水平、明晰獎懲制度等措施,1986年至1996年,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迎來了飛躍發展的黃金十年。

這十年,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生產設備劇增,李鳳岐老人說:“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為了購買到安陽機床廠生產的那臺原裝標準30機床,我和廠裡的技術員馬不停蹄趕到安陽機床廠軟磨硬泡,最終他們被我們的誠心打動。後來,廠裡又陸續購買了八一拖拉機廠組裝的加長30機床等四臺,50機床一臺,山東青島、四川自貢等地生產的搖臂鑽床各一臺,牛頭刨床3臺,萬頭銑床1臺……”

這十年,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的造紙機儘管價格不菲(當時,一臺造紙機售價50多萬元),但仍遠銷全國二十個省、市、自治區,甚至曾出現了“一機難求、現錢無貨”的旺銷局面。

1988年,經過許昌市相關部門嚴格考核評選,出類拔萃的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斬獲“許昌市優秀鄉鎮企業”榮譽稱號。召開表彰會時,曾獲“魏都區拔尖技術人才”殊榮的李鳳岐代表許昌市眾多的鄉鎮企業家在會上作典型發言。

為匯攏人才做經營,精益求精做產品,發揮優勢做業務,1991年,大刀闊斧的潘窯村委決定忍痛割愛,關停初露崢嶸的興華造紙廠,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全心全意助推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再接再厲,再攀新高。

這十年,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年產值一度達500多萬元,職工有160餘人,工廠飛速成長為黃河以南名噪一時的造紙設備廠。

1995年4月,因工作需要,李鳳岐調整到潘窯村委任職,後任潘窯村村長。李鳳岐說,剛聽到工作變動的消息時,自己也鬆了一口氣,忙了這麼多年,操了這麼多心,終於可以歇一歇靜一靜了。誰知,當腳步跨出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大門這一刻來臨的時候,他的心裡立即湧上一波又一波落寞。

“那種落寞,五味雜陳,有感慨,有失落,有不捨,卻又隱藏著一種莫名的自豪。”那一刻,年近半百的李鳳岐在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大門前徘徊了很久,默默無語:“還能說什麼呢?22年的相處,如膠似漆的深情已浸入彼此的骨髓。人生能有幾個22年呢?我只希望,若干年後,假若有人提到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還記得有一位叫李鳳岐的人曾在這裡留下過酸甜苦辣,灑下過淚水血汗,這已經足夠……”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無可奈何花落去

沒有人能擋住時代前進的步伐,大海中的一艘船,既要適應水天一色、風平浪靜的順境,更要未雨綢繆,隨時準備應對撲面而來的駭浪驚濤,這樣才能轉危為安,最終破繭成蝶,否則就會被時代無情淘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國家一方面積極鼓勵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加強環保監管,高汙染造紙行業成為嚴控對象,全國許多中小造紙企業被迫關停或轉型,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新型環保造紙機逐步面世。受此大環境影響,1996年下半年起,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發展步伐放緩。1997年下半年,轉型不暢的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所佔市場斷崖式萎縮,產品出現積壓,為降低運營成本,工廠開始裁員。當年,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首次出現虧損,虧損數額達120多萬元。

看到當年給潘窯人帶來福祉的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陷入窘境,潘窯村委雖及時調整思路,適應市場改制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實行充滿活力的承包制,但因轉型速度過慢,機械設備老化,科技含量較低,資金信貸困難等多種原因,曾經名聞遐邇、欣欣向榮的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最終未能抵擋住時代大潮的洶湧衝擊,在潘窯人的一片嘆息聲中,於2003年無奈地關上了大門……

那時那刻,面對空空如也的機械廠,當年熙熙攘攘、紅紅火火的景象如電影畫面一幀幀再現於李鳳岐腦海,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氾濫的情感,眼淚不由自主簌簌落下……

馬新民副主任說:“現在這些見證了機械廠曾經輝煌,記錄了時代發展痕跡的廠房還在,從前的盛景卻一去不復返了。每當從它們旁邊經過,我都會忍不住瞅上兩眼,然後快速離開,多停一秒,心裡就會多一分惆悵……”說到這裡,他的眼圈紅了……

多年過去,許昌市興華造紙設備廠已在歲月的風沙中漸漸遠去,可能用不了多久,它就會在人們的記憶裡銷聲匿跡。曾經的繁華落幕,但誰也不能否認,新的氣象、新的規劃必將給潘窯帶來新的繁華,也許,新的時代,潘窯濃墨重彩新的篇章,才剛剛開始……

二0一八年九月

三四十年前,許昌小村,曾因一廠名聞全國!

【作者簡介】陳世杰,只是歌者,只是文者,只是過去的記錄者,只是現在的表述者,只是夢想的耕耘者。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