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老家许昌

文‖陈世杰

黯然神伤的老人

三四十年前,许昌潘窑人之间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去机械厂里吧?”

“是哩!”

问者一脸羡慕,答者表情自豪。潘窑人口中的“机械厂”,就是曾在当地红极一时,周边人尽皆知的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

瞬息万变,那时的潘窑大队如今成了潘窑社区,当年的郊区农村也成了许昌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然而,现在仍在潘窑生活的很多居民,除了部分55岁以上的老人,其他人已经鲜有人说清当年的“机械厂”了。

戛然止步于2003年的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随着荏苒时光渐渐淡出了潘窑人的记忆。可经历了兴华造纸设备厂风云变幻的李凤岐老人,一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一谈到当年工厂的人和事,仍如数家珍。

“机械厂从1973年成立,到2003年停产,生存了30年。我是1995年离开工厂的,在厂里整整呆了22年。22年呀,我对它的熟悉程度不亚于熟悉自己的儿女……”

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仿佛又潮水般地涌上了李凤岐的心头,这位1945年4月出生,头发花白的老人,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黯然神伤,时而若有所思。

“机械厂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钉一螺,都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永远难忘。可以说,我目睹了它的发展历程,它燃烧了我的青春……”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办法总比困难多

把时间退回到45年前。

为摆脱一穷二白的苦日子,1973年,以潘窑马保田书记为首的大队反复探讨,决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筹建大队机械厂。当时的筹建组成员有大队会计冯立言、知识青年李凤岐等三人,他们都是潘窑大队通过物色、商议、考察出来的优秀骨干,大家个个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决心同舟共济,干出一番成绩来。

之后,雷厉风行的潘窑大队以最快的速度,腾出大队部的几间房子给机械厂使用。李凤岐说,以马保田书记为首的潘窑大队,集全村之力,在第一时间给予了机械厂最大的支持!

那时的机械厂,厂房虽然是大队部的办公用房,但都是破旧的草房,下大雨时,不时会有混浊的雨滴从房顶落下。

那时的机械厂,基础条件薄弱,生产设备不但落后,而且数量极少,仅有的三台机器,也都是其它机械厂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一台皮带车床,一台刨床,一台齿轮车床。

那时的机械厂,没有干部职工之分,人人都是“多面手”,零部件生产、质量检验、业务销售、售后服务、机器检修、安全保卫等等,大家都一专多能,全力以赴。

那时的机械厂,步履维艰。采购原料,总是一次次讨价还价,只为节约成本;技术不精,又请不起技术员,就边问业内行家边自己揣摩;经营管理,没有系统的概念,就搜书籍寻经验拼命学习……大家以厂为家,分秒必争。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冯立言厂长,以废寝忘食的奉献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与大家一起同心同力、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生产一线,任劳任怨。

靠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儿和不甘落后的拼劲儿,机械厂没有辜负大队的厚望和村民的期望,硬是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生存下来。机械厂为许昌市西关化工机械厂加工的零部件,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与此同时,独具慧眼的潘窑大队采取“先生产,后生活”的措施,另辟场地,集中力量,快马加鞭建设机械厂新厂房。

1949年出生,现年69岁的马俊杰老人说,那时24岁、风华正茂的他就在新厂房建设现场,刚开始,真难,连盖厂房用的砖都不够,买钉子都没有足够的钱……大家都一筹莫展。那段时间,马保田书记整日奔波在大队部与新厂房建设现场,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队动员鼓劲,没有砖,就一户一户排查,扒掉大队各处无主的废弃房子;没有钉,大队和各生产队就勒紧裤腰带,一分一厘挤钱购买……

动情的马俊杰老人目光泛红,也许,只要提到潘窑机械厂这几个字,没有预设的情绪就会汩汩涌出,而这一份感情,无论到何时,都会在心中留有任何事物都取代不了的位置。思索了很久,马俊杰老人说,兴建这个机械厂,那份艰辛都无法用言语形容,为了这个厂,马保田书记真可称得上呕心沥血……

就这样,一点点磨,一步步路,大家咬紧牙关,齐心协力,一切困难都神奇般地迎刃而解了。

就这样,一锨锨土,一车车泥,大家争先恐后,你推我奔,七八间红瓦房难以置信地盖起来了。

就这样,一滴滴汗,一天天熬,大家披星戴月,无怨无悔,潘窑机械厂以全新面貌出现了。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敢吃第一只螃蟹

与新厂地加班加点建设同步,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机械厂人在经营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跨越的商机。

善于观察和摸索的机械厂人发现,当时许昌及周边小型或家庭作坊式造纸厂遍地开花,但专门生产造纸厂设备零部件的工厂少之又少。连轴转的造纸设备出现了故障无法有效运转,即使造纸厂急得火烧眉毛,也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外地厂家抽空派人前来维修或更换零部件。一个小小的配件,往小处说,是影响了一台机器一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往大处说,影响的可能是整个造纸厂的产量、效益甚至是千辛万苦赢得的信誉。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凤岐老人澎湃的激情溢于言表,他的声调明显提高了几个分贝:“大家群策群力,多方走访,认真考察,迅速论证,最后上报大队形成了统一意见:机械厂一定要抢占先机,立即转型加工造纸厂设备零部件。”

1974年下半年,潘窑机械厂乔迁新址,同时更名为许昌市市郊潘窑造纸设备厂,主要加工造纸厂用胶辊及其它造纸设备零配件,由冯立言任厂长,李凤岐任副厂长。

由于反应快,思路清,定位准,产品好,潘窑造纸设备厂生产的造纸设备零部件一投产,其产品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许昌地区及其周边大小造纸厂的零配件市场。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潘窑人的日子让人眼气

1975年至1981年,眼光超前的潘窑大队成了公社及周边地区瞩目的明星大队,潘窑造纸设备厂不但声名鹊起,而且给潘窑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实惠,让潘窑人较早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79年,潘窑造纸设备厂出资两万多元,在大队里打深井,并建50米高的水塔一座。在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眼神里,潘窑人在许昌地区农村中率先喝上了免费自来水(一直免费到2016年6月水利部门和社区共同投资进行水网改造)。由此,潘窑大队也成为许昌地区农村中第一批用上自来水的村子。

1980年,潘窑大队用上了路灯。每逢夜晚,当其它大队的街里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70多盏路灯点缀的潘窑之夜已经熠熠生辉、如同白昼了。大队街上,大人的欢声笑语清脆响亮,孩子们的打闹嬉戏不绝于耳。

1981年,潘窑大队生活用电免费(一直免费到1989年电网升级改造),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费用,都由集体承担……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1973年才开始筹建的毫不起眼的集体小厂,会在几年后对潘窑人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2年至1983年,秉承“诚信经营、踏实开拓”理念的潘窑造纸设备厂,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造纸配件的关键设备已经有五六台,工人有几十名;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那时,潘窑人走路都是一幅意气风发的样子,去公社开会,潘窑人的腰杆挺得比谁都直。一听到“潘窑”两字,大家都是一脸羡慕,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说:“你们潘窑人日子过得眼气(羡慕之意)人,你们潘窑那个机械厂了不得呀……”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潘窑人个个以机械厂为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鼓励发展地方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村办企业如火如荼。面对时代赋予的腾飞机遇,潘窑造纸设备厂经营者清醒地认识到,给其它造纸厂的设备加工再多一流耐用的零部件,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始终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潘窑造纸设备厂完全有能力组装出质量过硬的造纸整机。时不待人,1983年,潘窑造纸设备厂决定借政策东风,趁势上马造纸整机组装生产线,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1984年初,通过时任北京造纸研究所所长刘玉林和许昌造纸厂厂长刘振华的帮助,潘窑造纸设备厂参考上海东方红造纸设备厂的总装图纸,开始生产组装双缸1575造纸整机。机器还未下线,就被闻声而来的造纸厂预定。

面对造纸设备厂产销两旺的大好前景和全国造纸业如日中天的行业现状,村委考虑到潘窑具备的“四有”优势(有整装造纸机、有百折不挠的产业工人、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有专门场地),审时度势,决定成立造纸厂。1985年,由马保田任厂长的兴华造纸厂成立。

为保证兴华造纸厂高起点、高标准运行,1986年,造纸厂聘请退休的许昌造纸厂原厂长刘振华为顾问。刘振华,解放前曾在八路军造纸厂工作,解放后在天津、上海等地任职,与造纸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8年,河南省轻工厅在中牟筹建河南省造纸厂,刘振华任厂长16年,后来他调到许昌造纸厂任厂长直到退休。刘振华是造纸行业赫赫有名的专家,他的加盟,为潘窑兴华造纸厂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937年出生,现年81岁的马海彦老人精神矍铄,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年48岁,时任兴华造纸厂副厂长,经历了工厂始末的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时村里的机械厂方兴未艾,扩大规模已提上日程;当时社会上造纸业兴盛,村里成立造纸厂的初衷,就是想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有优势,拓宽经营门路,与机械厂发展形成互补效应,增加集体收入……”

潘窑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设兴华造纸厂的同时,潘窑造纸设备厂也步入了井然有序的发展快车道。

1985年,潘窑造纸设备厂生产组装的造纸整机,以物超所值的价格,耐用过硬的质量,有口皆碑的信誉,疾如雷电地抢占造纸整机市场。在许昌市市郊公社机械设备加工行业,潘窑造纸设备厂独领风骚,迅速蹿升为领头雁;潘窑划归丁庄(公社、乡)管理后,潘窑造纸设备厂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稳坐丁庄机械行业第一把交椅。

为适应扶摇直上的生产规模,1986年,红红火火的潘窑造纸设备厂扩建,工厂投资17万元兴建开间6米、跨度12米的钢结构厂房一幢。之后的三年,工厂又挖土填坑,再次兴建一幢厂房,并加盖钳工、翻砂等钢屋架车间9间。

“当时大家热情高涨,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总能准时准点、保质保量完成村里布置的任务……”

1960年1月出生,现年58岁,现任潘窑社区副主任的马新民同志,那时在潘窑造纸设备厂供销科工作,谈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他依然百感交集:“当时舍小家顾大家的潘窑人,个个以机械厂为荣,个个以身为潘窑人自豪……”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名噪一时,脱颖而出

时代日新月异,市场千变万化,为尽快适应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效更上一层楼,1986年,许昌市市郊潘窑造纸设备厂更名为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实行法人代表制,李凤岐任法人代表。

通过升级改造设备、提升生产技术、细分销售渠道、提高管理水平、明晰奖惩制度等措施,1986年至1996年,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迎来了飞跃发展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生产设备剧增,李凤岐老人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为了购买到安阳机床厂生产的那台原装标准30机床,我和厂里的技术员马不停蹄赶到安阳机床厂软磨硬泡,最终他们被我们的诚心打动。后来,厂里又陆续购买了八一拖拉机厂组装的加长30机床等四台,50机床一台,山东青岛、四川自贡等地生产的摇臂钻床各一台,牛头刨床3台,万头铣床1台……”

这十年,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的造纸机尽管价格不菲(当时,一台造纸机售价50多万元),但仍远销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曾出现了“一机难求、现钱无货”的旺销局面。

1988年,经过许昌市相关部门严格考核评选,出类拔萃的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斩获“许昌市优秀乡镇企业”荣誉称号。召开表彰会时,曾获“魏都区拔尖技术人才”殊荣的李凤岐代表许昌市众多的乡镇企业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为汇拢人才做经营,精益求精做产品,发挥优势做业务,1991年,大刀阔斧的潘窑村委决定忍痛割爱,关停初露峥嵘的兴华造纸厂,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心全意助推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再接再厉,再攀新高。

这十年,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年产值一度达500多万元,职工有160余人,工厂飞速成长为黄河以南名噪一时的造纸设备厂。

1995年4月,因工作需要,李凤岐调整到潘窑村委任职,后任潘窑村村长。李凤岐说,刚听到工作变动的消息时,自己也松了一口气,忙了这么多年,操了这么多心,终于可以歇一歇静一静了。谁知,当脚步跨出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大门这一刻来临的时候,他的心里立即涌上一波又一波落寞。

“那种落寞,五味杂陈,有感慨,有失落,有不舍,却又隐藏着一种莫名的自豪。”那一刻,年近半百的李凤岐在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大门前徘徊了很久,默默无语:“还能说什么呢?22年的相处,如胶似漆的深情已浸入彼此的骨髓。人生能有几个22年呢?我只希望,若干年后,假若有人提到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还记得有一位叫李凤岐的人曾在这里留下过酸甜苦辣,洒下过泪水血汗,这已经足够……”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无可奈何花落去

没有人能挡住时代前进的步伐,大海中的一艘船,既要适应水天一色、风平浪静的顺境,更要未雨绸缪,随时准备应对扑面而来的骇浪惊涛,这样才能转危为安,最终破茧成蝶,否则就会被时代无情淘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加强环保监管,高污染造纸行业成为严控对象,全国许多中小造纸企业被迫关停或转型,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新型环保造纸机逐步面世。受此大环境影响,1996年下半年起,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发展步伐放缓。1997年下半年,转型不畅的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所占市场断崖式萎缩,产品出现积压,为降低运营成本,工厂开始裁员。当年,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首次出现亏损,亏损数额达120多万元。

看到当年给潘窑人带来福祉的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陷入窘境,潘窑村委虽及时调整思路,适应市场改制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充满活力的承包制,但因转型速度过慢,机械设备老化,科技含量较低,资金信贷困难等多种原因,曾经名闻遐迩、欣欣向荣的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最终未能抵挡住时代大潮的汹涌冲击,在潘窑人的一片叹息声中,于2003年无奈地关上了大门……

那时那刻,面对空空如也的机械厂,当年熙熙攘攘、红红火火的景象如电影画面一帧帧再现于李凤岐脑海,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泛滥的情感,眼泪不由自主簌簌落下……

马新民副主任说:“现在这些见证了机械厂曾经辉煌,记录了时代发展痕迹的厂房还在,从前的盛景却一去不复返了。每当从它们旁边经过,我都会忍不住瞅上两眼,然后快速离开,多停一秒,心里就会多一分惆怅……”说到这里,他的眼圈红了……

多年过去,许昌市兴华造纸设备厂已在岁月的风沙中渐渐远去,可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销声匿迹。曾经的繁华落幕,但谁也不能否认,新的气象、新的规划必将给潘窑带来新的繁华,也许,新的时代,潘窑浓墨重彩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

二0一八年九月

三四十年前,许昌小村,曾因一厂名闻全国!

【作者简介】陈世杰,只是歌者,只是文者,只是过去的记录者,只是现在的表述者,只是梦想的耕耘者。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