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選擇大學專業方向?深度好文

專業的選擇其實是職涯規劃的第一步,如果要問一些具體的建議,我是給不出,也不敢給的,這篇文章給的只是幾點思考的方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到專業的選擇,有些“過來人”會勸你說“不要學醫”“不要學化工”之類的,但是你無從猜測他提出這個建議的根據是什麼,是因為他本身是醫學專業畢業沒有找到理想的就業方向嗎?還是因為他本身不太適合讀這個專業讀得比較困難呢?

有些長輩也會說“讀這個牢靠”,他們也是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或者說時下的“熱門”來給孩子出主意。但是現在高中生的家長們的青春期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國家目前的發展狀況已經大相徑庭了,很多專業設置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當初熱門的專業現在可能已經是冷門,現在熱門的專業過幾年也許也會變成冷門,所以長輩們的意見,也都是從他們有限的人生經驗出發,或者是結合他們自身的具體情況給出的。

01 那我們應該根據什麼標準來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呢?

我給出的建議就是三個標準:“你擅長什麼?你喜歡什麼?你真正能從事的是什麼?”

這三個標準乍一聽其實很容易,但是仔細分析,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方向也許是不同的。比如這位題主,他生物成績比較突出,那應該是“他擅長生物”的一個信息,但是他有色弱,所以註定了“他能從事的”和他“擅長”的就不會是同一個方向。

根據研究表明,這三個方向的職業,如果有兩個重合,那麼你在職業上的幸福指數就比較高。比如說你從事的是你擅長又最終從事的職業,那你幸福指數也會比較高。或者是你從事的是你喜歡的最終又能從事的職業也是同理。比如由老師做的那個測試,給出的參考發展方向是領導者,這可能說明我比較擅長這個,但是我本人很討厭領導別人,我更喜歡在家裡從事園藝,然後我現在又能從事園藝,那就算不是我最擅長的職業,我的幸福指數也比較高(僅僅是打個比方,我連仙人掌都養不活)。

一 直接動力

有些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特別草率,盲從父母意見,或者隨波逐流,那之後的生活就會嚐盡苦頭。這種苦頭不是一下子能看出來的,它會以別的方式出現,讓你覺得生活不對勁,但是又說不上來。我這裡有一位長期在我這裡諮詢的女士,她今年已經二十多歲了,她有很嚴重的拖延症。她大學的時候讀的是商科,但是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所以大學四年虛度光陰,畢業之後又不得不從事專業相關行業,整個人就覺得生活特別無力。她缺乏目標,不願意交友,和周圍也格格不入,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有抑鬱症。

我問她有什麼想做的事情沒有?她說她喜歡設計,非常喜歡設計。她缺乏管理時間的能力,並且那種重複性的朝九晚五的工作讓她喘不過氣來,掙扎了一年多,終於決定換工作。雖然目前她依舊還是在探索階段,但是從事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之後,狀態明顯是比之前要好很多。

這個案例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不管你選擇的專業或者職業是什麼,不管賺不賺錢,不管是不是社會上認可度比較高的職業,只要你不喜歡,你就缺乏動力。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而社會性評價是間接動力。我經常有個比喻,說直接動力就像是你自己裝上了引擎,你自己會有向前奔跑的慾望,而間接動力就像是加了馬匹拉你走動,被人拉著走和自己主動要走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小時候努力的動力可能是來自家長的讚許,或者是老師的誇獎,但是越往上走,我們就會漸漸發現自己內心的動力,就像是一個孩子小時候要人扶著走,長大了得自己學著走,甚至跌倒了就爬起來。

越往上走,社會給予你的關注和支持會越少,你看這幾天高考,似乎全社會都在為你開道,道路有警示牌叫人不要鳴笛,走錯考場了有警察叔叔和熱心司機給考生帶路,但到了研究生考試根本沒人管你這些,到了博士生考試社會的關注就更淡漠了。

我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但是我們得到的支持會越來越少,那靠什麼?只能靠你內心的直接動力。

所以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最好選擇哪種“能讓自己奔跑”的專業,不要有那種“先混一個文憑出來,愛好可以慢慢培養”或者是“工作了再換”的心態。

你會發現你沒機會換,你愛好是比不上人家大學四年的專業培訓,你工作之後專業才是你的敲門磚,專業不對口你也許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你和人家的差距會比四年更大。

不要混,專業選擇永遠比學校選擇重要,要選擇自己內心真正會迸發動力的專業,長大了不會再有人拉著你走,你得自己跑起來。

二 對專業的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專業的想象,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我就舉個例子,這位同學來信說他生物成績不錯,所以想到適合讀生物。我告訴你我以前還在化學的奧賽拿過獎,但實際上我對化學毫無興趣,我身上也毫無從事化學行業的特點你信嗎?

中學階段的學習,僅僅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的,你對它的想象和實際職業的狀況相差也許相差十萬八千里。

我就拿這位同學說的“寫小說”是不是要學中文來說,大多數人說“應該要去學”,但是也許也有人說“那些小說寫得好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中文系畢業的啊”,那寫小說是不是需要去讀“中文”呢?

這就是他們對“小說創作”這個職業不瞭解導致的。

寫小說需不需要文筆好,需要。但是文筆好就一定能寫小說嗎?不。

真正的架構小說的其實是你的想象力和邏輯能力,因為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但是你得寫得跟真實的一樣,不同專業的人寫小說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偏重於故事結構,有些人偏重於人物設定,有些人的小說充滿了詩意的幻想,有些人的小說則是冷酷的社會思考,但是不管是什麼專業的人寫小說,他最後必定要從事大量的閱讀,這個恰恰就是中文系的同學最初學習需要的步驟。

回到之前那個問題,你說寫作需不需要讀中文系呢?

中文系讀出來不一定能當小說家,但是文學修養肯定是比其他專業的同學要強,這就是一種積累。

再舉個例子,心理學。

一說到心理學大家都覺得好牛逼啊,我讀書時候,我的老師經常講一個笑話:“人家經常說讀心理學就能猜到你在想什麼。”

聽到這種話,心理系的學生都忍不住翻白眼。

心理系在學什麼呢?第一年學解剖,大一生的基礎實驗為了省錢,用到的實驗動物是青蛙學統計學,學測量學,學實驗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課程,心理學的實驗是什麼樣的呢?你可以去高年級的實驗室看看,他們估計嚴肅認真的打點,或者給人展示各種意味不明的,看起來特別枯燥的卡片。

醫學院的學生會特別困惑:“我明明是一個理科生,為什麼我要不停的背書?為什麼我的高數只需要學個數C就夠了?”

然後隔壁的經濟系的學生會哀嚎:“經濟明明是文理兼收的,為什麼我一個文科生要學高數A?”

大學的高等數學根據難度分ABC三個等級,如果不明白的同學可以去找一下考研的要求,那裡會對不同專業的數學要求做出明確的標示。A是最難的,學經濟的同學看到高數A不要哭,因為學到研究生你們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難。

反而是那種“純純的只招理科生”的專業,比如醫學,比如建築系,他們的高數要求反而會比較簡單一些。

如果對數學實在沒有興趣覺得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最好避開那些對數學要求比較高的專業。商科類雖然文理兼收,但是越往後面學,數學的要求會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學數學的同學去讀經濟類的研究生,特別受歡迎的原因(在這裡小聲說一句,心理學的研究所特別歡迎有醫學背景和生物學背景的本科生報考)。

完全不用學科目的專業就是文史類,法學類和語言類的,這類專業就算大學設置要考數學,也是比較簡單的,不會構成太大威脅。

如果在高考填報志願階段還沒有具體的職業規劃的同學,我建議你們可以考慮報考一些基礎類學科。

所謂的基礎類學科就是中文,英語,數學,物理,生物之類的,這種專業偏理論,就業或者考研口徑比較大,比如之前說的,你學數學的話以後要轉行讀商科,就是很大的優勢,你要是學英語的,以後想報考中文研究生,你的英語也會是考研時候很有利的競爭優勢。而且這些基礎學科就業比較廣泛,比如你要是讀個經濟管理大學畢業去競爭管理層,就比較難,但是你讀箇中文系,將來進企業,或者考公務員,選擇面就很多。

就生物專業來說,很多人覺得讀起來苦,但是如果真的是有興趣的同學,會發現這個專業往上走其實比較容易,出國留學也很容易申請到獎學金,真的能靜下心搞科研的同學可以考慮這個專業。但是它的確是很辛苦,就拿實驗這項來說,曾經和我一個寢室的生物學博士,她經常是做實驗做到半夜三點才回來,而這是家常便飯。

與基礎學科相對應的就是應用學科,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工科,學土木,學建築,學電氣,這種工科一般專業就決定了你的職業方向,要轉行比較難,要考研跨專業,你也不會有基礎類學科的同學有優勢。你一個讀土木的如果想去跨專業考法學的研究生,你要補政治英語,還得自學專業課,你不會比一個讀英語的學生有優勢,因為英語這門可能他可以放空,或者用很少的時間去學。比如金融類也算是應用學科,更多的我在這裡就不補充了。應用類專業的選擇,最好是選擇自己“擅長的”或者是“喜歡的”。我讀大學時候,樓下就是土木系的女生,她們天天夾著塊板子去畫圖,有時候趕作業到三更半夜,這種男生也一樣,只不過男生寢室煙霧繚繞,熬夜畫圖的他們會抱怨就自己煙不夠了。如果你們不是特別喜歡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們讀這種專業覺得還比較擅長,那讀起來就會很痛苦,那時候跟你說能賺多少錢都沒用。有些同學空間想象能力就有限,他們要是去畫設計圖,就很可能出現那種周圍同學都輕易能完成,可是他們自己怎麼弄都弄不對,這個就很痛苦。

所以選擇應用專業,你必須在“我喜歡”“我擅長”“我最後能從事”這三點裡,找到個重合點你才做選擇比較好。

外界對職業的理解通常是有很大偏差的,比如他們都認為從事法學的人一定要口若懸河,從事理論研究的人一定是古板嚴謹。實際上可能剛好相反,擅長法學工作的人也許就是個木訥但是思維縝密的人,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卻是充滿想象力的。

我的實驗學老師說過一句話“現在什麼設備都有,實驗設計需要的是什麼?是你們的想法!你們的想象力!”

這是為什麼很多父母的職業會影響小孩的職業選擇,因為他們最熟悉的職業,理解最深刻的職業也許就是父母的職業了。

如果實在缺乏信息和想法,可以從父母的職業方向入手。

三 量力而行

你感興趣,你很擅長,但是很可能這種工作並不是你能從事的。

新社會給我們教育最大的饋贈就是階層壁壘的鬆動。但是鬆動不意味著沒有,有些客觀條件的限制,會直接決定你“能不能”從事這個職業。

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藝術類。

大家都知道藝術類很燒錢,尤其是現在娛樂產業發達,影視專業吸引了大量的學生。

我特別不建議家境不太好的同學衝著“這個圈子錢多”就去學。這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才華,不僅僅是運氣,還需要一些家底來支撐。

比如說你沒戲拍的時候,你家裡能不能養著你一兩年?

不說娛樂業,那些從事寫作,繪畫,甚至是設計類的人,大部分都有過空白收入的日子。這段日子是你和這個職業磨合的日子,你要在“藝術”和“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段日子是需要你的家庭來支撐的。

換句話說,一個“不紅”的藝人,或者作家,或者畫手,他一窮二白在家裡蹲,和衣食無憂地在家裡蹲,那個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心態容易崩,心態崩就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決定,你會拿出一些東西去交換,這些東西當下看起來也許不值錢,但是日後也許是你扔了就拿不會來的珍貴東西。

我很敬佩那些來自底層最後走紅的藝術家,明星,還有作家,畫家。但是你們看到的這些,其實是少數,這裡面存在著倖存者偏差。如果真的要走這條路,最好有一筆能支撐自己的物質積蓄,不管是自己掙的還是家庭給的,雖然說出來不太好聽,但是人要做風險預估再做決定。

這個世界上其實不缺乏有才華的人。

你看到的那些明星,那些日進斗金的明星,其實都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他們之下白骨累累,是無數鬱郁不得志,迷失了自我的小藝人做炮灰支撐起來的。

高風險行業伴隨著高回報,希望你們看到高回報的時候也要預測高風險。

四 文理之分

長久以來,文科生好像都會被理科生微妙的diss。

我在微博上提到過一句話,說媒體行業最好要放一個理科生做一把手二把手,這句話也被一個粉絲拿出來疑惑的私信問我,是不是我也存在著歧視文科生的心態。

首先我要說明一下,我原話並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放“理科生”在媒體行業,是希望在媒體言論上,除了耍一些嘴皮子,爭奪眼球,製造話題之外,還應該有更為嚴謹的態度和更縝密的數據,這一點也許是理科生思維的一些特點。而新聞傳媒業卻是文科生居多,這個行業需要更加綜合的素質。

我並不diss文科生(我生活裡僅討厭利用口舌之利隨便評價自己不瞭解的科學領域的文科生),相反我認為文科綜合考試的一些試題設置,其實非常注重邏輯能力的培養。很多人認為文科生就是“背”,這一點是完全錯誤的。我隨便拿出現在高考文綜卷,裡面就沒有任何一題是可以靠死記硬背能拿分的。記憶僅僅是隻是的基礎,裡面的一些題目,不管是歷史還是政治,引用材料需要學生先透徹理解材料的意思,再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綜合分析,現在連選擇題的出題都是這樣,這些恰恰是目前在網絡裡最缺乏的。

所謂的“閱讀理解能力負分”並不單單是一句駁斥別人的話,很多爭論,都是出在閱讀理解這一塊。同樣一句話,要結合上下文意思閱讀,要放在特殊語境裡理解,要清楚的搞清楚這句話的使用範圍,這就是文科考試裡,考核的一項最基本的能力。

文科生之所以會被微妙的鄙視,和大體環境分不開,我國教育界重理輕文已經有一段歷史了,而且文科的教學設置,成果評選,和理科相比,更加像一門“內功”,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分值不會像理科拉得這麼大,但是它的影響卻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社會的進步。

很多社會案件的起源都是表達和理解的問題,或者說表達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問題,說高了是人文素養,說低了就是基本交流能力欠缺,這就是文科沒學好。

對於高中生有一種說法就是理轉文容易,文轉理比較難。並不是說文科比理科低一等,而是理科的學習它有自己的一套體系,你要學得從初級的學起,懂就是懂,不懂就是零分。而文科 ,好像你不管怎麼樣都能掰扯出一點東西,上面的字至少你都懂,上面的話你也許也能知道意思。它不會拉開太大的分值,也不會讓你的分數太難看,但是你要知道,你想拿到你理想的分數,還真沒那麼容易。

所以不管是文轉理還是理轉文的同學,最好先把“文科就是考背誦”這種低級思想去掉吧。

只會背的話一百分的卷子你最多就等於拿了個三十分。

何況我知道有些同學上了高中後根本沒時間背書,也不會好好背書,你們的智力發展階段也註定你們不能像小學生那樣死記硬背了。

說了這麼多,大概也就我非常有限的經驗和知識給大家一點非常粗淺的意見了。

高中生朋友們其實大多心理並未發展成熟,最簡單的一個判斷就是,你們認為的自己,和人們眼中的自己還有實際上你們“自己”,可能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人,如果這“三個人”差距過大,會嚴重影響你們的判斷。成熟就意味著你要把這三個“自己”統合起來,讓你認為的自己,和實際的自己更為接近,這就是自我認識。

別人給的意見,或者是經驗,都是別人走過的路,不見得適合你自己。而且別人給出的經驗和建議,其實都是和他們的價值觀分不開。比如由老師給的這些意見,你們仔細看也發現偏重於學術類這一塊,或者說更注重你們自我價值的發現,因為我本身可能對攫取財富或者說一些協調性很高的職業沒有興趣,或者說我並不擅長這類職業,所以我也不能給你們一些“怎樣才能發財”的專業建議,就算我儘可能公正客觀,給出的意見依然是受我的專業和經歷侷限,所以以上意見還是那句話“僅供參考”。

你一定要自己謹慎思考,根據自己的內心做出判斷。

最後祝大家都能從事“最少兩個點重合”的職業,獲得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