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百岁老人王美英:3岁到婆家,珍惜如今好生活

三明百岁老人王美英:3岁到婆家,珍惜如今好生活

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住着两位百岁老人,1913年出生的王美英是更年长的一位。

车子从麻洋村沿着蜿蜒盘旋的羊肠山路缓慢行驶着,约摸几分钟后,前面的山路已经不能通车了,于是我们只得下车徒步前行。山里种植着大片荫郁的毛竹林和马尾松、杉木,徐徐山风夹杂着山野特有的清香和凉意,让人暑意顿消。

王美英的老宅就在小路的尽头,再往前,无路,也没有人家。一层土木结构,一个正厅,东西两厢房,外加一个小院子。院墙的一角晒着两团箕长豆干和三两朵山上采来的野红菇,一个裹着小脚的老人,微驼着背,着一身粗布斜襟蓝衫,在阳光下分捡着山里割来的芦苇,细细地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模样。看见我们进屋,老人连忙放下手中的芦苇,拿起旁边的拐杖,踮着小脚朝我们走来。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这就是105岁的王美英老人。

王美英老人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很是开心,先是一劲儿拉着我的手说:感谢政府的关心,一会又急急地拍去身上沾染的芦苇絮,说:你看,今天我偏就穿了这么一身灰暗的衣服,不好看,让你们见笑了。老人执意要进房换件漂亮的衣服,我们连忙劝道:阿婆,这已经很好看啦,干净又整洁。老人这才满意地笑了,招呼她86岁的儿子出来给我们搬椅子、端茶、拿瓜子糖果,好一阵忙乎。

除了听力不太好,老人思维清晰,话语爽利分明,娓娓道着自己的生平。

1916年,一贫如洗的父母将3岁的王美英送入庄家做了童养媳。苦命的王美英在庄家稍不如意就招来一顿打骂,饿上一整天是常有的事,衣服也是打满了补丁。小小年纪的她每天劳作家务,7岁那年的除夕夜,婆婆拿来长长的裹脚布用力地缠上了王美英幼嫩的小脚,第二天天未亮,王美英就忍着巨痛,踮着一双裹紧的小脚起床干活了。

13岁那年,婆婆过世,王美英终于可以上桌吃饭了,可好日子并没有跟着如期而至,从未穿过一件新衣裳的她干着更加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还要忍受丈夫一不开心就打过来的耳光。如今重说起这段历史,她不禁念叨着:“旧社会,吃苦饭,童养媳,命真苦。如今新社会的人,真是幸福啊!”

新中国成立后,王美英的日子渐渐有好转,丈夫是个石匠,常常在家乡附近打些零工,已育有一儿一女的她成了当地的接生婆。由于封闭落后和交通不便,当时的麻洋村连个赤脚医生也没有,再加上当时农村思想保守,村里的妇女都是在家生孩子,王美英从30多岁开始帮人接生的,一直到1970年以后村里有了赤脚医生。在这些年里,她接生小孩20多人,由于她接生的水平高,深受村民尊敬。而王美英人也善良,不论刮风下雨、寒暑白夜她都不推辞,随叫随到。当时接生并没有报酬,但主家都会给接生婆端上一碗米酒、两个鸡蛋、一把鸡腿以表谢意。王美英是个闲不住的人,村里人办红白喜事,她都会主动前去帮忙,炒的菜深受村民好评。

105岁高龄的王美英已是五代同堂,现有子孙70多人,最小的玄孙今年7岁。如今她与86岁的儿子庄德辉一起住在老宅,孙子和孙媳妇在一旁照顾。身体硬朗的她不但生活自理,还能帮着孙媳妇一起干一些轻巧的活。王美英注重衣着打扮,衣服一定要浆洗得平平整整,采访过程中,老人更是几次中断交谈,不断地让我们吃糖,不住地解释说自己今天本来穿了一件好看的褂,刚刚因为捡芦苇扫帚太热,所以才脱了去。当我们提出要给她拍照时,她更是不住地用手梳理头发、平整衣服。

问起老人在饮食方面的长寿秘诀,老人笑了:“旧社会,常常饥一顿饿一餐的,有一碗野菜粥喝都高兴半天,现在的好日子,以前不敢想啊!”现在日子好过了,可在农村毕竟交通不便,所以王美英最常吃的还是一些山里采的蘑菇、家里种的青菜,还有自制的菜干。老人的儿子在一旁补充道:“她不喜欢吃零食。像这些瓜子糖果之类的,孙儿们来看望她时,都会带上一些,可她却很少吃,客人来了,就会端出来招待。”

也许是常年的劳作造就了老人强健的体魄,王美英从小到大几乎不生病,偶尔的着凉发热也就喝一剂山上采来的草药汤解决。可在老人看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不争不怨,才是长寿的真谛。

采访结束时,老人的孙媳妇正好赶回来,看见我们要离开,拿出了刚从山上采来的野红菇,一个劲的要留我们吃饭。可我们怎敢叨扰,见我们执意要走,老人的孙媳妇只好一路送了出来,一再抱歉说没能及时赶回来招待客人,朴实的笑容里写满了真诚的歉意。

我们不禁心生感触:人人都在追求长寿,探寻着长寿的真谛,可往往忽略了身边最平凡的一些东西,拥有一个朴实和睦、敬老爱亲的家庭,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