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210國道巨變見證公路交通發展四十載

改革開放40年:210國道鉅變見證公路交通發展四十載

七十二道拐

40年前,作為貴州唯一的入川通道,國道210靜靜地沉睡於大山之間,彎多路窄、人少車稀。國家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國道210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年:210國道鉅變見證公路交通發展四十載

210線涼風埡路段舊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貴州省桐梓縣城到婁山關第一段柏油路建成;2000年,遵義公路管理局管養的國道210線170餘公里路全部路面黑色化,宣告了國道210泥路時代的結束。從1996年的保暢工程到2004年的安保工程,從2004年的文明樣板路到近年的二級公路,昔日的國道210已今非昔比,車輛川流不息,沿線城鎮、農村面貌一新,鬼門關“七十二道拐”變成了旅遊區,婁山關更是蜚聲中外、遊人如織。據不完全統計,40年間,僅210國道桐梓境內路段就投入公路建設資金近10億元,消除道路“黑點”20多處,增設鋼筋混凝土護欄2000餘米,波形護欄70公里,改善小半徑彎道50多處,新植行道樹4萬多株,增設警示標誌600餘根、標誌牌1000多塊……,極大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能。

改革開放40年:210國道鉅變見證公路交通發展四十載

80年代初期公路養護

改革開放初期,公路養護使用的是土箕、洋鎬、手推車、牛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對當時養路工的寫照,也反映了公路養護水平的落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公路建設的推進,養護作業方式和水平也不斷改進和提高。80年代後期,公路養護開始逐步從人工養護向機械化養護方向發展。單以養護機械的演變來看,就可知道公路養護工作經歷了怎樣一個歷程:從手推車、牛車到手扶拖拉機、貴路車、川路車再到如今的綜合養護車、雙排座運料車、路面清掃車等養護作業機械。機械化養護除了提高了養護質量和效益外,還把養路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公路養護準確規範化作業程度和養護質量不斷提高,養護工作理念也不斷進步,公路從“能通車”到“暢潔綠美”到“暢安舒美優”。

隨著養護能力的提升,以分散的道班為中心、小半徑劃區域養護的傳統模式逐步改變,形成了大道班養護管理,專業化、機械化集中作業的新型管養模式,有效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功能,養路職工的工作條件顯著改善,安全、健康保障顯著增強。40年前,G210線綜合好路率僅有60%左右,如今提高到90%以上,210國道從改革開放之初的“馬路”變成的真正的康莊大道,車在路中行、人在畫中游。

改革開放40年:210國道鉅變見證公路交通發展四十載

美麗畫卷——婁山關路段

改革開放40年,國道210的鉅變見證了公路交通的高速發展,無疑是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的一個縮影。令人鼓舞的是,改革開放的大門依舊敞開,改革開放的道路長久堅持。我們堅信,路,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