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業故事」那片山——一個老農民的新林業

引子

2011年,村委會主任施雲亮從柘溪村村二委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孫女呱呱墜地,老伴忙裡忙外,操持著家裡的事務。每天吃完早飯,施雲亮習慣到後山的田畔散步,他在這塊土地已經耕耘了30多年,從出生到求學、再到擔任病蟲測報員,進而被百姓推舉為村委會主任……如今,他退休了。

該做點什麼好呢?這是他最近一直在盤算的問題,外出打工吧,家裡犯不上讓他去受這個苦;帶孩子吧,也有老伴兒媳,可是就這麼讓老農民施雲亮閒著,他自己可不大樂意。目前的狀況,似乎讓他陷入了某種困境……

「最美林业故事」那片山——一个老农民的新林业

施雲亮在三葉青育苗圃檢查生長情況

想來想去,還是得幹老本行。所以,施雲亮又像他剛從57大學畢業時那樣,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農業生產上來。時間慢慢過去了,施雲亮的生活雖然比以前沒有大的起色,總也算是有滋有味。

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種叫‘三葉青’的植物,聽說近幾年流行種植,其功效是清熱解毒,在某些癌症的輔助治療中也有應用。市林業局的專家在向他介紹的時候,施雲亮邊聽邊思考著什麼。過了幾天,他專程前往市裡請教一些種植三葉青方面的問題,當林業技術人員瞭解他的情況以後,決定在包括他家在內的幾十畝老油茶林裡進行套種,發展林下經濟。這讓他高興壞了。不久,市林業局科技人員帶施雲亮、施子文兩個專業戶前往江西省調運三葉青種苗。啟程的汽車在兩邊青山的高速路上行駛,平穩快速,窗外的一排排樹木嗖嗖的跑向腦後,讓人昏昏欲睡,坐在車上的施雲亮憧憬了一會,一幕幕往事卻浮上心頭……

事業的起步

1976年3月,施雲亮從家鄉柘溪村啟程,步行去縣裡的‘五七’大學報到。從前在家勞動務農的他總想著有一天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次雖然行程不遠,但他作為當時公社唯一被選中的學農業技術學員,還是感到高興。學員們來自全縣各公社,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在田裡勞動,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他們所在的農學班所學課程有植物生理學、土壤學、氣象學、栽培學、病蟲學等等,學習雖然不算很深入,但也面面俱到。施雲亮最感興趣的病蟲學,他經常和同學們在課下到田野、山間觀察各類昆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春夏秋冬,讓他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畢業那年,施雲亮回到家鄉,想發揮所學,剛好在那年縣裡建設病蟲測報站,雲亮所在的山村成為永康縣病蟲測報站柘溪病蟲測報點,年輕的雲亮應招來承擔這個工作。測報工作雖然補貼不高(根據工作量計算工資),但他內心感到非常自豪,滿腦子裝滿強烈的使命感。這一點,形成了雲亮以後堅持走科學致富路子和始終對新鮮知識保持強烈好奇心的根基,至今一直未泯。

1981年,柘溪村實行了生產責任到戶制度,施雲亮一邊做病蟲測報,一邊在家務農,日子過緊張而充實。那時,雲亮自然是村裡幹農活的一把好手,又善於利用科學技術種田,這使得自家的稻穀能夠賣錢補貼家用。所以,當有正式機會入編公務員時,雲亮並沒有去:一來他通過種田可以維持家庭生活,二來他還不想放棄病蟲測報這份工作,幾年來的測報工作對施雲亮來說好像產生深厚的感情和強烈的愛好。一旦這樣,他就不會計較收入的多少,即便是低收入或極少收入,他都能夠在其中獲得滿足。

總之,他離不開柘溪村那片土地。

科學的嘗試

結婚後,施雲亮的日子不緊不慢地過著:白天下地,晚上讀書學習,給雜誌社寫信等等。其時,農村面貌天翻地覆,據黨中央發佈《關於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文件已過去了兩年。後來國家又在1983年發佈了《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一系列的政策行動已使柘溪村的老百姓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他們雖然身處鄉村,但外面的種種變化也不時地產生誘惑:有人外出務工,有人出門做手藝,有人在家種田。這一切,雲亮都看在眼裡,但是自己的道路早已定下,改變不了。

知識,知識能改變命運。沒錯,施雲亮自學校回鄉工作以來,從沒放棄過學習,他認為做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種天地也要種到老、學到老,所以他常年訂閱《浙江科技報》、《中國蔬菜》、《南方果樹》,《果農之友》等報刊,以增加知識,並且他還給當時的省農科院寫信,請教各種種植問題,還討論了當時流行的果蔬新品種等等。這個舉動在今天也許不足為奇,但在當時的山村,交通不發達,通訊手段落後,哪有什麼網絡,智能手機?施雲亮所引進的新品種,全靠他不斷奔波往來於鄉里的郵局,用信件和電話與雜誌上的省外地址一次次溝通,一次次請求,最終換來了別人的信任,這是多麼不易的事。

「最美林业故事」那片山——一个老农民的新林业

三葉青果實

「最美林业故事」那片山——一个老农民的新林业

三葉青塊根,是主要用藥部位

新品種引進來以後,通過精心管理,當年就有收穫,雲亮拿著收穫的產品到集市去賣,居然也有不少人買。雲亮認為此路可走,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又引進了桃李的許多新品種,把自己的地頭當成了試驗田。有一年,施雲亮種出了一個甜椒新品種,拿到市場上去賣,市場管理人員不相信是他種出來的,因為這種甜椒當時在在本地的市場上只有外地運輸,而從沒出現過本地供應。雲亮又發了一筆小財。

後來的雲亮,仍然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享受著種植的快樂,但他沒有想過去擴大面積,做一個純粹的生意人,或者是一個農業企業家。他所愛的,是那份不停追求精神世界的快樂,和對於物質世界和複雜人事關係的淡然。再後來,雲亮拆舊房建新房,種植中藥材,植樹造林等等,家裡家外忙的不亦說乎。

為人民服務

進入90年代,經歷了一番風雨的施雲亮更加成熟,也漸漸在群眾中有了口碑:人們都稱讚他田地種的好,是個好後生。他生於斯長於斯,對鄉親們自有一份熱情,平時有人來問種田問題,請他寫信等等,他都會熱心幫助。村裡的老人們眼看著一代後生漸漸成才,便有了要讓賢的念頭。1999年,雲亮被村民委員們一致推舉為村委會主任。

新世紀的邊緣,改革開放也已走過了20個年頭,小小的山村經歷著不小的變化,有人發了財,有人將廠房搬到了外地,有人更加老了,更老的人已經去世。當了村委會主任的施雲亮,在家庭責任和工作職責之外,還肩負著改變全村落後面貌的責任,面對一個貧窮的山村,應該如何發展?抓手在哪裡?雲亮和幾個委員日夜思索,大家一致認為修路是當務之急。當時的柘溪村雖然經歷了經濟的起飛的大環境,但山區的偏遠地帶僅僅只通機耕路,通車條件差且缺乏安全,政府補貼修建硬化道路的經費不多,需村裡自籌一部分資金,施雲亮不為所難,帶領著大家充當修路工人,夜以繼日,節省了築路工程中的大部分人工成本,將路修好,皆大歡喜。施雲亮和村委會趁熱打鐵,又帶領村民修築了一口深水井,讓村民喝上放心的水,村莊面貌為之一新。

數十年來,施雲亮在種好自家責任田的同時,只要有其他人在作物栽培管理中遇到困難,不論自家是否有空,他都能上門或到現場幫助、指導,在病蟲旺發的季節,有時一天能被請去多次。一段時間下來,他能跑遍整個鄉的劉千畝土地,跑遍鎮裡的大多數村莊,連30例外的縉雲縣農戶都來求援。年復一年,施雲亮無償為農民朋友服務所花去的時間精力已無法計算,也許有人會生疑問:一個人不計報酬的為其他人服務,風雨無阻,這現實嗎?但是,施雲亮就是這樣的人!每次幫助別人回來,施雲亮都會心情舒暢,他說:“一個人一生中能幫助別人做點實事,也是一種幸福和快樂,心裡感到幸福了,心情也就舒服了,身體也健康了!”。

新林業的騰飛

新世紀的施雲亮,除了當好一個村委會主任、照料家庭之外,仍然不間斷的學習農業科技新知識,仍然不時的和全國科研和農技部門保持聯繫。不覺間,雲亮已近知天命年。

卸下了村委會主任的擔子,施雲亮覺得輕鬆了許多。然而自從種起了三葉青,雲亮多了一份追求和期待。他以前從事的種植,大部分在田地,為了需要也開山造地;農田裡的作物不停變換,豆、糧間種也是常有的事。但像現在這樣種法,把中藥材和油茶結合起來,形成‘油——藥’立體種植模式,雲亮還是第一次嘗試。為了把這件事做好,雲亮和老夥計施子文在兩家的老油茶林裡開展了一系列行動:疏枝、育苗、挖溝、治蟲……多年沒人走的山路又被他們踩出了清晰的痕跡,老油茶林也因此煥發了新的生機,這些經濟林原來也是村裡一時的經濟來源,但由於山高路遠,加之新油品的多樣化和市場化,人們一度對油茶籽榨出的油不感興趣,種植者也因為其產量低、人工消耗大而放棄種植,使油茶林還原到野生狀態,這是一種資源浪費,也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無奈。

「最美林业故事」那片山——一个老农民的新林业

油茶林的三葉青,生長良好

近年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也越來越講究食物的天然有機。因此,油茶這個老物種又一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市場上油茶的產品鱗次櫛比。浙江省林業部門的同志看到了這一發展機遇,經過多次的調研和試驗,決定在浙江適宜山區發展林下經濟,雲亮家裡的‘油茶——三葉青’模式就是其中一種,這種模式技能將老油茶林重新開發,又能利用其濃密的枝葉為三葉青提供優良廕庇的環境,一舉兩得。其實這種模式具備了集約化、高效化的土地利用理念,將環境保護和林業經濟結合起來,成效顯著。

自從種植了三葉青,施雲亮一刻也沒閒著:不顧年邁奔赴江西等地考察三葉青種源、到中藥材市場瞭解最新行情,到相關醫院向中醫師討教用藥問題,還將成藥親自用給自己的孫女、當作實驗……

這時的他彷彿回到了創業之初的時候,只是現在,他比以前更專一、更平和地從事著這份事業。本來嘛,十年樹木。林業畢竟是一份功利千秋的古老事業。

我國的農業發展到現階段,已經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和專業化,施雲亮所在山村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山林的保護和崇敬,而對於林業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似乎直到最近才在柘溪村剛剛起步,然而一旦起步,必將騰飛。

雲亮年過60,但他依然精神矍鑠,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

(任立超 浙江省永康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