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 站樁之動:死樁、動樁、活樁、老爺樁、傻樁、站樁動

(深圳市聚賢意拳協會 周廣學文)

今天跟一位拳友聊起他學的意拳(大成拳),從站樁不動到站樁重心移到,分為死樁跟動樁的解釋可謂字面化理解死樁跟動樁的區別。這種觀點在意拳愛好者中應該佔很大的比例,尤其自學或者未薰陶修煉幾年的愛好者中,較為普遍,但是即便是薰陶,若沒有遇到明師也是枉然。

我在京城十多年求學意拳(大成拳)的過程中,歷經波折蹉跎而神傷。眾所周知,在京城傳授意拳的二代傳人中,真正能講出內涵的不多,但是有功夫的二代意拳人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在意拳理解上,跟修煉的深淺上差異很大,甚至有的功夫很好,但是偏執於個人的見解把老一輩注重的口傳心授任性化,導致後繼無人。這種現象,在二代意拳傳人,跟三代意拳傳人中都有存在,這是意拳的不幸。

說到活樁跟死樁,京城傳播意拳的二代前輩,我是沒有緣分親自聆聽講解,但是從我師父跟師叔的詮釋中,我還是從很多角度聆聽過,有的前輩稱之為老爺樁,或者傻樁,不過都是反對站死樁跟老爺樁的,只是在定義死樁的意義,上有較大的區別,這就跟以上所述的一樣,有的人把外形動稱之為動樁,把外形靜止稱之為死樁。

在我的認知裡,王薌齋先生說的,大動不然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是生生不已之動,這才是站樁的真實寫照。

站樁動的是神意支配之下的一種運動,在意念的支配下形骸得到一種安逸的狀態

,猶如襁褓中的嬰兒,自身的意念支配跟外界意念的有效結合,使得身心產生一種假借感,這種假借感不斷的孕育,而成為自身穩如泰山一樣的穩,如參天大樹一樣的高大感,肢體如澆鑄一樣的強健跟粗壯,如若抬手間,蹭人即倒之感。

以上是修煉意拳(大成拳)的過程的體認所得,也驗證了恩師跟師叔所詮釋的真誠所在,感恩也是源於此。

深圳市聚賢意拳協會

由意拳第四代傳人、武術明家周廣學先生創立,並由香港意拳學會會長霍震寰先生擔任榮譽會長。協會,融養生、技擊為一體,以傳播正宗意拳、發揚中華武精神、普及傳統養生文化為宗旨,正本清源為己任,為傳統文化及武術愛好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協會微信公眾號:szzhanzhu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