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昆明是怎樣「長大」的

開放是風,改革為潮,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條成長的道路。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78年的22平方公里,到2017年的420.5平方公里;從狹窄的“翠湖時代”到“一湖四片”的“滇池時代”,再到四區區劃調整,呈貢、晉寧撤縣設區……改革開放40年,歷經幾次格局變化和區劃調整,大昆明格局躍然而出。

改革春風改變城市命運

1978年,一場變革如是啟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命運。

1982年,國務院公佈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昆明榜上有名。昆明重點研究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重點保護集中於一環路以內的歷史文化名城地段,如文林街片區、翠湖片區等;對城市綠化和生態系統進行了規劃;確立城市住宅生活區、住宅小區的建設以及配套公共設施的建設,主要在一環路周圍二環路以內開始建設一批小區,如東華小區、董家灣小區、虹山小區等。

1983年,昆明由此前的四區四縣調整擴大為四區八縣,城市初步形成組團型放射式結構佈局。

1984年的《昆明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道路交通網絡的建設為現代昆明城市交通打下了堅實的根基,所形成的“兩環、三橫四縱、五出口”時至今日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開發區實現跳躍發展

1992年5月27日,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登上歷史舞臺。在昆明城市東部的一片荒地上,一群創業者手持一紙批文,20萬元開辦費,懷著要在這片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西南最大的新型工業化園區的理想,開始艱苦創業……

緊接著,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和展示窗口,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也孕育而生。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往南發展的步伐也加快了,整個城市呈現出以舊城為中心,往東、南、西三面擴張的趨勢,城市軸之間空地逐步被填實,由於昆明主城周邊用地條件的侷限,城市空間趨於飽和,城市病日益嚴重。而興辦開發區,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進和實現了昆明主城規模與功能的跳躍發展。

1996年,世博會確定在昆明舉行,市政府決定對昆明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綜合整治,在交通體系、綠化市政工程、城市精神、文化和生態上打造昆明新城市形象,突出“春城”個性。整治的重點定位在道路交通體系的建設上,1996年、1997年、1998年,每年都有數十項城市交通工程開工——金碧路重新翻修、金馬碧雞坊得以重建、小菜園立交橋拔地而起……

1999年,東川、尋甸劃歸昆明市管轄。這一年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也在昆明舉辦。至2000年,昆明的城市面貌經歷了變化最大的一個階段,宏觀上,昆明城市發展的形態雖然還是單一中心蔓延式發展,卻形成了“一主四副”的格局——以二環路以內為一個主中心,同時規劃形成北部副中心(北市區)、西部副中心(人民路)、南部副中心(度假區一帶)以及東部副中心。

但城市單一中心蔓延外溢式發展的弊端也越來越顯著,導致主城中心區與市郊工業區連片,主城中心區交通、空間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03年,昆明市常住人口有500萬;而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就攀升到了602萬,城區流動人口約120萬。隨著老城區人口飽和以及城市化程度提高,中心區的交通、住房、娛樂等環境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城市擴張迫在眉睫。以翠湖為核心的城市理念已跟不上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翠湖時代”到“滇池時代”

2003年是昆明城市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昆明要用18年時間,以滇池的保護和生態建設為前提,建設以滇池為核心、“一湖四片”和“一湖四環”的現代新昆明,城市規劃從以翠湖為中心變成以滇池為主。

所謂“一湖四片”,“一湖”是指滇池,“四片”即環湖的四個片區,北城即現在的主城,東城即呈貢新城,南城即晉城——新街新城,西城即昆陽——海口新城,它們一道構建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大昆明城市區”,並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昆明城市形象與綜合競爭力。

呈貢新城作為現代新昆明建設的先行區率先啟動。2011年11月1日,呈貢華麗轉身,正式撤縣設區。“昨天的浦東就是今天的呈貢,今天的浦東就是未來的呈貢。”2014年4月3日,在昆明市呈貢區舉行的呈貢新城發展價值高峰論壇上,呈貢區委負責人表達了對呈貢的信心。

而呈貢此後的發展也不負重託,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十多年前,呈貢的城區面積僅兩三平方公里;今天,呈貢的城區面積已達到40平方公里,同時建成了覆蓋150平方公里的路網骨架;城鎮人口從原來的2萬人增加到現在的30萬人,城鎮人口比例達70%。呈貢人從農業生活轉變為社區生活,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10萬人從從事農業生產轉變為以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為主。

邁進“高鐵+地鐵”時代的呈貢,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加快構建高鐵經濟新業態、大力發展大數據信息產業、培育壯大現代特色產業、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精深發展等,努力把呈貢打造成為支撐昆明和全省長遠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昆明市統計局歷年發佈的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02年,昆明市建成區面積為180平方公里,到2005年,這個數字增長至190.24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昆明主城區建成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從“翠湖時代”進入“滇池時代”,面積增幅超過50%。

四區區劃調整調出一個“大昆明”

現代新昆明發展戰略規劃框架確定後,昆明主城四區行政區劃調整也擺上了議事日程。

1956年,昆明市進行了第一次行政區劃,當時,昆明建成區面積只有20平方公里。2002年,昆明市的建成區面積達到180平方公里,其中,官渡、西山兩區的建成區面積分別為101平方公里、46平方公里,而五華、盤龍兩區的建成區面積僅為33平方公里。

土地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當時,官渡、西山兩區與主城中心接壤的成片地區迅速城市化,成為昆明主城建成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第三產業和城市化可發展用地也是五華區、盤龍區的數十倍或數倍,而五華、盤龍卻面臨無地可用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官渡、西山農村所佔轄區面積分別為89.8%、95.6%,農村發展任務和負擔很重。

為配合和推動現代新昆明建設,2004年,昆明市正式啟動主城區行政區劃調整,至2004年底,盤龍、五華、西山、官渡四區新格局形成。

經過這次行政區劃調整,五華區轄區面積達到397.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0.86平方公里;盤龍區轄區面積339.7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5.79平方公里;官渡區轄區面積552.2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1.21平方公里;西山區轄區面積791.1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2.14平方公里。

“區級梯隊”迎來新成員

有了呈貢的成功經驗,2012年,晉寧、富民、石林三縣“撤縣設市”提上議事日程。

2014年1月3日召開的昆明市委十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推進晉寧撤縣設區工作”;2016年獲國務院批准的《昆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昆明中心城區的發展方向為“南延、北拓”,晉寧處於市域南北向發展主軸上。

2017年2月15日早上7點多,昆陽街道鄭和路365號,晉寧縣委、縣政府大樓門口的牌匾前,人們爭相拍照留念,因為3個多小時後,他們腳下這片土地就要從“縣城”變成“城區”。

晉寧撤縣設區,昆明“區級梯隊”迎來新成員——晉寧繼五華、盤龍、官渡、西山、東川、呈貢之後,成為昆明第七個區,昆明城區立即“長大”了70%,總面積從過去的1722平方公里增加到2952平方公里,隨著空間的擴展,昆明勢必迎來多贏格局。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長大的夢想。一天天成長的昆明,正一天天生動起來,在更加廣闊的空間裡逐夢而行。記者李思嫻報道

來源註明:昆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