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鐵蹄」:侵華日軍軍靴,太過笨重,八路軍穿上後跑不動


侵略者的“鐵蹄”:侵華日軍軍靴,太過笨重,八路軍穿上後跑不動

圖為日本昭和5式編上靴

眾所周知,我們經常使用“侵略者的鐵蹄”來形容上世紀日本軍隊對中國犯下的侵略行徑,至於其中為何使用“鐵蹄”而不是其他名詞,民間還曾為此流傳過不少說法,其中最受廣泛認可的一說則是由於古代行軍打仗中騎兵最具壓迫感,而軍馬往往安裝有馬蹄鐵保護馬蹄,由此“鐵蹄”經過藝術加工後被用於形容行軍的迅速且不可阻擋,剛好契合當時日本侵略者們的兇猛攻勢。

而事實上,排除藝術加工等原因,日本軍隊發動侵略戰爭時所穿的鞋靴還真就帶有鐵質結構,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鐵蹄”,而這就是昭和時期日軍廣泛裝備的5式編上靴。

侵略者的“鐵蹄”:侵華日軍軍靴,太過笨重,八路軍穿上後跑不動

圖為日本昭和5式編上靴

作為昭和時期日軍最典型的穿著搭配,5式編上靴自從昭和五年開始便廣泛裝備於日本陸軍,其做工在當時屬於上乘,鞋面採用頭層牛皮,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但由於當時鞋用防滑橡膠等技術並沒有完全發展開來,5式編上靴和同時期多數歐美國家的軍鞋一樣使用多層牛皮製成大底,這在如今看來是非常奇葩的。當然,奇葩歸奇葩,雖然技術上顯得很原始,但至少耐磨的問題算是解決了,畢竟七層牛皮製成的鞋底穿個把年是毫無問題的。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使用牛皮作為大底那將意味著防滑性會非常糟糕,倘若讓士兵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時不時的摔一跟頭恐怕也說不過去。因此,日本在5式編上靴的底部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所流行的鞋釘技術,當然這種釘子不是工地上的那種尖頭鐵釘,而是加工時就被釘入牛皮底的35顆平頭粗鐵釘,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鞋底的抓地力,走起路來會“踏踏”作響。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增強防滑性,5式編上靴還把鞋跟特意設計成了馬掌鐵型,並增加了一圈防滑釘,整體設計思路考慮得非常全面。

侵略者的“鐵蹄”:侵華日軍軍靴,太過笨重,八路軍穿上後跑不動

圖為身著5式編上靴的日軍士兵

實戰證明5式編上靴的設計是非常合理的,日本士兵穿著後從腳底到腳踝都被靴子嚴嚴實實的保護了起來,牛皮面對於樹枝,尖石等常見地形障礙物都表現出可靠的防護性能,並且還具備一定的防水性,因此日本侵略者行進的步伐就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了。

但另一方面,5式編上靴的結實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常人無法忍受的重量,不過日軍為此會專門讓士兵們穿著靴子進行山地行軍訓練以適應它的重量。這樣一來便出現了以下現象,那就是日本士兵穿著5式編上靴健步如飛,而未經過相關訓練的中國士兵剛穿上繳獲的靴子以後行動速率變得異常遲緩。平型關大捷之後,時任115師政治部宣傳部長的蕭向榮就曾回憶道:“當時日軍都穿著光亮的黃色皮鞋,被我們的戰士穿上後爬起山來一個個猶如笨牛一樣,都反映這鞋子太重了跑不起來”。

不僅如此,開國大校姚天成也曾回憶道:“抗戰初期的時候,中央曾給我們調派過一批和日軍打過仗的幹部,他們說日本士兵穿著大皮靴跑不動山路”根據這一經驗,當時他所在的新四軍部隊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背靠山地的環境對日軍發動攻擊,這樣一來伏擊部隊在撤退時可以依靠山地減緩敵人追兵的行進速率,“但是真打起仗來,我們才發現日本軍隊雖然確實穿著皮靴,但在山路跑起來一點也不慢,甚至能直接追上我們的戰士以至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傷亡”姚天成補充道:“後來我們才得知,為了解決行軍速率低下的問題,日軍士兵經常穿著皮靴進行山地訓練,以至於機動性一點也沒有下降”。

侵略者的“鐵蹄”:侵華日軍軍靴,太過笨重,八路軍穿上後跑不動

圖為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

相比之下,那時中國軍隊則沒有專門為士兵配發皮靴,如今氾濫的抗戰影視劇裡齊刷刷的穿著美軍大黑靴的國軍也並不存在,相反大多數人均以布鞋甚至於草鞋為主要作戰鞋履。其中布鞋儘管在防護上遠不及日軍5式編上靴,但就耐久度和靈活性而言還算有可圈可點之處,而草鞋無論在哪方面都表現的非常糟糕,甚至經常出現戰士在一天內就跑爛鞋以至於光腳作戰的情況,可以想象當時中國士兵們的條件之艱苦。

然而即便是使用如此糟糕的鞋履進行作戰,我們的前輩們也依舊成功將穿著5式編上靴的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作戰:千羽守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