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铁蹄”:侵华日军军靴,太过笨重,八路军穿上后跑不动


侵略者的“铁蹄”:侵华日军军靴,太过笨重,八路军穿上后跑不动

图为日本昭和5式编上靴

众所周知,我们经常使用“侵略者的铁蹄”来形容上世纪日本军队对中国犯下的侵略行径,至于其中为何使用“铁蹄”而不是其他名词,民间还曾为此流传过不少说法,其中最受广泛认可的一说则是由于古代行军打仗中骑兵最具压迫感,而军马往往安装有马蹄铁保护马蹄,由此“铁蹄”经过艺术加工后被用于形容行军的迅速且不可阻挡,刚好契合当时日本侵略者们的凶猛攻势。

而事实上,排除艺术加工等原因,日本军队发动侵略战争时所穿的鞋靴还真就带有铁质结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铁蹄”,而这就是昭和时期日军广泛装备的5式编上靴。

侵略者的“铁蹄”:侵华日军军靴,太过笨重,八路军穿上后跑不动

图为日本昭和5式编上靴

作为昭和时期日军最典型的穿着搭配,5式编上靴自从昭和五年开始便广泛装备于日本陆军,其做工在当时属于上乘,鞋面采用头层牛皮,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但由于当时鞋用防滑橡胶等技术并没有完全发展开来,5式编上靴和同时期多数欧美国家的军鞋一样使用多层牛皮制成大底,这在如今看来是非常奇葩的。当然,奇葩归奇葩,虽然技术上显得很原始,但至少耐磨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毕竟七层牛皮制成的鞋底穿个把年是毫无问题的。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使用牛皮作为大底那将意味着防滑性会非常糟糕,倘若让士兵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时不时的摔一跟头恐怕也说不过去。因此,日本在5式编上靴的底部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所流行的鞋钉技术,当然这种钉子不是工地上的那种尖头铁钉,而是加工时就被钉入牛皮底的35颗平头粗铁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鞋底的抓地力,走起路来会“踏踏”作响。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滑性,5式编上靴还把鞋跟特意设计成了马掌铁型,并增加了一圈防滑钉,整体设计思路考虑得非常全面。

侵略者的“铁蹄”:侵华日军军靴,太过笨重,八路军穿上后跑不动

图为身着5式编上靴的日军士兵

实战证明5式编上靴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日本士兵穿着后从脚底到脚踝都被靴子严严实实的保护了起来,牛皮面对于树枝,尖石等常见地形障碍物都表现出可靠的防护性能,并且还具备一定的防水性,因此日本侵略者行进的步伐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但另一方面,5式编上靴的结实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常人无法忍受的重量,不过日军为此会专门让士兵们穿着靴子进行山地行军训练以适应它的重量。这样一来便出现了以下现象,那就是日本士兵穿着5式编上靴健步如飞,而未经过相关训练的中国士兵刚穿上缴获的靴子以后行动速率变得异常迟缓。平型关大捷之后,时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的萧向荣就曾回忆道:“当时日军都穿着光亮的黄色皮鞋,被我们的战士穿上后爬起山来一个个犹如笨牛一样,都反映这鞋子太重了跑不起来”。

不仅如此,开国大校姚天成也曾回忆道:“抗战初期的时候,中央曾给我们调派过一批和日军打过仗的干部,他们说日本士兵穿着大皮靴跑不动山路”根据这一经验,当时他所在的新四军部队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背靠山地的环境对日军发动攻击,这样一来伏击部队在撤退时可以依靠山地减缓敌人追兵的行进速率,“但是真打起仗来,我们才发现日本军队虽然确实穿着皮靴,但在山路跑起来一点也不慢,甚至能直接追上我们的战士以至于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姚天成补充道:“后来我们才得知,为了解决行军速率低下的问题,日军士兵经常穿着皮靴进行山地训练,以至于机动性一点也没有下降”。

侵略者的“铁蹄”:侵华日军军靴,太过笨重,八路军穿上后跑不动

图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

相比之下,那时中国军队则没有专门为士兵配发皮靴,如今泛滥的抗战影视剧里齐刷刷的穿着美军大黑靴的国军也并不存在,相反大多数人均以布鞋甚至于草鞋为主要作战鞋履。其中布鞋尽管在防护上远不及日军5式编上靴,但就耐久度和灵活性而言还算有可圈可点之处,而草鞋无论在哪方面都表现的非常糟糕,甚至经常出现战士在一天内就跑烂鞋以至于光脚作战的情况,可以想象当时中国士兵们的条件之艰苦。

然而即便是使用如此糟糕的鞋履进行作战,我们的前辈们也依旧成功将穿着5式编上靴的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作战:千羽守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