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寧願開個小店或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

華福飄香


"工”字難出頭,出頭就進“土”,中國的漢字內涵深廣,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寧願開個小店或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不是怕進土,而是怕難出頭。

一輩子,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而他們由於各種原因,將夢想付諸實踐,照進了現實。走在了其他地方的前面。

有書君總結了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地域特點、歷史傳承影響:

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所住的地方都在東南沿海,在古代,屬於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當然現在交通發達不存在了。

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當官發財的思想,受颱風等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農作物收成並不怎麼好,不想江南魚米之鄉隨便種點什麼也有個好收成。

為了生活生計,只有找尋其他門路。而從事工商業,就可避免天災。一代代傳下來,做生意就成了主流。

而東南沿海屬於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

思想比內地開放,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闆的意識很濃,所以寧可做點小生意,也不願看人臉色,替人打工。

二、個人成長環境、氛圍影響;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每個人無論飛得多高身上總有地域文化的特點。老師的孩子會讀書,商人的孩子會經商這是一種潛移默化。

有書君家裡祖輩是經商的,從小耳濡目染,父輩這一代基本都是在做生意。到了我們這一輩,做生意的居多。

做生意有金錢上的自由,也有時間上的自由,但也要吃得苦,捨得付出,才會有回報。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從而導致成長的道路不同。

三、合作意識強,親幫親,鄰帶鄰。

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親友之間溝通多,經常互通信息。往往一人富起來了,會帶動全家富裕。

朋友之間也是如此,有錢大家一起賺,獨木難成林,眾人拾柴火焰高,久而久之,就大家一起做起生意來,共同富裕。

在這信息共享的時代,他們早就走在前面了,而且因此嚐到了甜頭。

我們看到了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大多抱成一團,共同發展。

四、受挫力強,敢於失敗,執行力強。

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他們天生有著敢闖、敢拼,跌倒了再爬起來的勇氣。

他們做生意不怕從小做起,擺地攤,做零食,小小的一粒釦子……他們都不嫌棄,揀起來就做。失敗了也不怕,大不了重頭再來。

認識兩個溫州人,他們自己弄個小吃店,房子是自己的,生意並不怎麼好,一月下來也就二、三千塊,要是別人做了半年,早就放棄了。

但他們沒有,在他們的眼裡,攤子再小,也是自己的。

在踏踏實實做的過程中,善於去摸索,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不斷試驗,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特色和風味,後來還開了連鎖店,賺的盆滿缽滿的。

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自古以來,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都非常重視經商,善於合作,又有創新細耕精神。

在他們那兒,本地人都不打工,打工也是為自己創業作打算,在他們眼裡,覺得打工沒面子,店子再小也是自己的。

而且他們很有信心,總有一天會將自己的事業做起來,所以他們寧願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2002年,我被溫州佬忽悠了,長達十六年深陷其中。但我很感激他,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如今的我!他就是我死黨,同學,現在年收入3000萬左右。

當年我畢業,被分配湖南某設計院,事業編制;確實很無聊、沒事幹跟等死一樣,溫州佬叫我回上海打拼,說搞個大項目,我去的話兩兄弟一定會有發展,因為我們都很醒目。

第三天發工資,我都沒等著,第二天就去了!

項目確實大,投入也不小:主要投入是體力!

擺地攤,媽的,進些假玩意手錶啊什麼特色工藝忽悠外國人,還沒有穩定的地攤;在淮海路酒吧門口流串……那口才絕了,被外國人發現是假的撒腿就跑……

項目太大了。從那後,在溫州佬身上學習很多拼勁、狠勁、思維方式……


花和尚


我是正兒八經的潮汕人,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那就索性嘮叨幾句。確實是大部分的潮汕人都有比較深刻的做生意的思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菜市場上很多商販已經普遍很多90後80後參與其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寧可做點小生意,都認為小小生意能養家,小小生意能發家,當然,這個初衷是好的。潮汕人做生意的思想延續一代又一代,賺錢難嗎?難,拼的是那股幹勁!

現在90後00後甚至80後這兩三代大部分還是生活富足的,出來社會如果想著有點個人成就不啃老的話,在外打工的要沉得住氣,別一個眼色一個不如意就賭氣,給自己找各種藉口,玻璃心的人哪個老闆見了都不會重用,失去的是機會。如果是做生意的,心態放好,前期不要過於計較得失,做生意要把基礎打好,把為人處事做好,不考慮長期投放的而想著持續創收的都是異想天開,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會存在,好好努力,腳踏實地。

不管是創業失敗還是打工不如意,貧窮不可怕,怕的是不思進取!加油^0^~

我是熱愛生活美學的小然媽,別忘了關注我哦,謝謝點讚的朋友💋


生活美學家小然媽


我在溫州打過工(做的是鞋機售後)和很多溫州個體老闆交流過,他們告訴我一個溫州人做生意的那股狠勁和拼勁,當時就問,你們溫州人普遍都有些家底,做生意賠錢的那些溫州人怎麼混的那麼慘(其實說他們慘只是相對於咱們外地打工族來比的)溫州老闆告訴我他們溫州人做生意的那股破釜沉舟的精神,他用了一個比喻來跟我形容的,簡單舉例說,溫州人和上海人或是其他地方的生意人手裡有10塊錢,其他做生意的可能只會做6--8塊錢的生意,因為他們也都想著萬一要是不賺錢還有個吃飯的錢,而溫州人則不同,他們溫州人會去在借10塊錢做20塊錢的生意,這也是溫州人做生意成功的人都很風光,而失敗的就很慘的原因。


超子說車


我就是溫州的,而且是農村的,無可厚非,我們那裡做生意的很多,發財的也很多,當然打工的也很多。

不過我屬於願意打工而不願當老闆的。老闆不是那麼好當的,首先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時間的,一年到頭都沒什麼假期的。尤其這兩年生意不好做,更是愁得慌。打工工資可以的話,生活質量比當老闆要高。而且當老闆掙錢皆大歡喜,虧錢了也是很要命的事。

不過我們那裡籌錢還是挺容易的,大家互相借錢很正常,可能也有利於生意的起步。而且我們那的人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打工也找不到好的工,所以反正一樣辛苦,還不如自己幹,還能自由點,心裡舒坦點,運氣好還可以發財。

當然這隻代表我們農村,城市裡的人一般偏就上班,除非有好的項目才會創業,或者本身喜歡做生意的,一般有專業有知識的還是上班多。


安知知


我在溫州十幾年,結識了不少溫州朋友。他們從骨子裡就是生意人的想法,比如一個女孩子,不是去找個公務員這類混吃等死的工作,而是開服裝店、飯店、麵店等等等等!究其原因如下:

1.環境 "七山二水一分田"說的就是溫州,而且在上個世紀,去溫州需要過幾條江河,交通非常不便,所以閉塞、貧窮就是溫州的標籤。種田種地壓根沒法養活家人,所以,窮則思變

2.教育 這裡說的教育不是學校教育,是言傳身教。舉個例子,現在的小孩的玩具都很多,絕大多數都是玩膩了父母再去買,孩子也是看到就要,這是基本狀況。溫州呢?有專門的帶孩子在星期天參加集市,就是把自己的玩具帶過去參加交易,如果一個小朋友看中了我的小孩的東西,那我的小孩就會看看他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可以交換的玩具或者產品,這當中換什麼?換多少?都讓他們自己去溝通,這就是商業最原始的形態

3.家長的影響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到自己公司去,讓孩子接觸生意,比如會議,比如接待客戶,比如和客戶溝通等等等等,這是最好的教育

4. 網絡 這個網絡不是互聯網,是生意夥伴的關係。簡單說,如果安徽人或者江蘇人或者北京人做一個產品,你賣一個地方,需要開拓一個地方的市場,但是溫州人如果做一樣產品,可以很快速的賣到全國,甚至歐洲,美洲,非洲……因為他的親戚朋友,他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幾乎都是生意人,三竿子撈一下,可能就可以賣遍世界,這是幾輩子積累下來的,非一日之功

5.互助 溫州人互助是出了名的,他們很少嫉妒自己的親朋發達了,相反,他們願意為某一個人發達出錢出力,付出所有。有一個我認識的叫做聰聰的女孩,20來歲,不到1米6,很瘦弱,幫他阿姨家的表哥管理倉庫,50-60斤的面料,扛起就走,每天要搬幾十個這樣的面料,重要的是沒有怨言,項目清楚明瞭。什麼物品倉庫還有多少,基本不用看記錄本,就可以報出來,這可不容易,是在“用心”做事!相反,比如安徽或者江西或者其他絕大部分地方的很多人,最看不得的就是誰誰誰發財了,心理嫉妒的不行,恨不得他早點倒黴。這是最大的區別!

6說了這麼多的優點,那麼有沒有缺點呢?有的。比如留在溫州本土的企業或者溫州人,格局不夠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溫州本土的品牌不夠多,基本以代工為主。但是出了溫州,到了外省或者外市,又不一樣了,有很多品牌都是溫州人創立的。本土的企業主是上半年我投資100萬,下半年必須能回頭,第一年不賺可以接受,但是一定要保本能回本。至於品牌需要三年、五年的持續投入,這是他們不接受的!這一點也是我期望溫州人可以有所改進的地方,期待!

說了這麼多,大致可以解釋他們為何骨子裡就是生意為先了吧。我想,閩南、潮汕人容易成就商業,原因應該是相近或者相同吧!


江山如畫指點一下


我是個溫州人,在閩南石獅呆過5年,在廣州呆過8年,三個地方的人都接觸過。其實沒有你說的那麼神,還是有很多人是選擇打工的。

其實很多之所以寧願開個小店,不去打工,說白了也都是環境逼的。生長在這些地方的人,所處的環境基本都是做生意的,碰面聊的也都是生意上的事情,如果你選擇去打工,回去不知道怎麼跟朋友混。

再者,你身邊的朋友就來往人情,和經常出去玩的花費,如果就打工幾千塊,我可以肯定說你不吃不喝,到年底你肯定是虧的。一般這三個地方的人,讀書剛出來的時候都會出去幫親戚打工的,而很多會打工打虧掉的,年底倒欠親戚的。

就我們溫州來說,就我父母六十幾的人,靠養老收入的,他們一年就單送人情就要花幾萬塊,(父母的人情跟兒女是分開的,也就是說父母沒收入,你很有可能交兩份人情)。像閩南地區嫁個女兒很有很可能把你嫁破產。

總總的環境,很多時候是不得已去做生意,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想找份工作安穩生活的,只是工資不夠你來往,沒辦法。


惜日金哥


2002年,卑人被單位(行政事業)領導逼的去了廈門投靠朋友,當時廈門打工的最低工資標準為746元,而本人在甘肅白銀事業單位為正科大學畢業工齡十年的工資為700多元,朋友開了1000元的工資給我,我感到驚奇。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問候具老兄小弟在哪發財,星期六星期天我去轉廈門的市場,每到一個地方對我是一種刺激,領略了石獅的繁華,欣欣向榮這個詞語的含意我在石獅的服裝市場上真正感覺到了。46天時間,使我解放思想,北方安逸舒適,工作上巴結領導的思想沒有了,有財富才是真理。

回到家鄉後,開洗車行掙錢,把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開小商店,經過這15年的發展,開了公司,自主創業。能有今天,思想意識的轉變十分重要,吃苦第一,機遇很重要。

不去廈門,今天還是個職員,喝茶,看報,等退休,周崗位沒有多少工作可幹。

感謝廈門,石獅給我的思想大解放。更應向閩南,潮仙,溫州人學習。


qzuser216168147


本人以前做服裝行業,出道在浙江義烏,後來在老家做外貿服裝加工,外貿不好做就到了在溫州做休閒男裝,做了五年,很多人都看過《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這部電視我看了三遍,看過這部電視的人都會有感觸。我在汕頭待了一年,現在廈門,這麼多年下來我總結我的幾點看法:

一、窮則思變。

在開放前期,溫州、閩南、潮汕沿海一帶都是很窮的地方,很多60-70後讀書也少,為了謀生遠走他鄉,飽受生活的艱難,但也造就了他們一個特性:能吃苦,精打細算,見多識廣,嗅覺靈敏,膽子大,會抱團。

二、觀念超前。

改革開放以後,對國家政策嗅覺靈敏的還是沿海這邊人,閩南、潮汕是華僑之鄉,海外的先進思念觀念帶入國內,其實改革開放就是改變觀念,解放思想,創業經商就是這批人帶動了沿海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有了經商的觀念,誰還會打工,中國的製造業大多在沿海,就很容易形成產業鏈,比如我開服裝廠,我需要紙箱,包裝帶,拉鍊,外包一些手工等等都會照顧一些親戚朋友,所以當地打工的比較少。

三、重視教育。

到了近期,沿海富二代,富三代:80--00後,更不會打工了,話說回來也是打工,是高級打工,因為他們前輩們重視教育,他們知道打江山不易,保江山更難,都注重下一代的教育。


Wjh智慧生活


寧為雞頭,不為牛後。雞頭再小,吃進去的是米;牛後再大,屙出來的是屎。

這幾個地方的人,老闆意識非常強烈。他們寧願在大街上支個小攤,做每月只有二三千元收入的老闆,也不願到公司去打工,做個每月固定有五六萬收入的白領。

因為,攤子再小,店子再不起眼,那也是自己的事業,自己看著踏實。只要自己勤快肯幹,頭腦靈活,會經營,會管理,小小的店鋪自然會從零開始,慢慢發展,一年上一個臺階,一年變一個樣。今日毫不起眼的小店鋪,也許就是將來的全球500強企業之一。

而為別人打幹,即使自己再聰明能幹,再刻苦努力,做出的成績再大,自己為企業所創造的利潤再多,將錢揣進自己荷包裡的人,永遠是老闆,沒打工者什麼份。

萬一哪一天老闆犯糊塗了,或者害怕自己駕馭不了太聰明能幹的員工,老闆一句話,就能將打工的人開革掉。

相傳溫州的一些處長、主任,白天衣冠楚楚,在單位裡面呦五喝六,威風八面。下午一下班,就換上一身非常普通的行頭,成為自己家所開店子的一名普通員工。某個夜屑攤上的一名負責上萊洗碗的員工,也許就是白天某個單位裡頭的大處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