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胡家河村第一書記吳東陽:扶在貧困點 「駐」進村民心

延安市胡家河村第一书记吴东阳:扶在贫困点 “驻”进村民心

吳東陽是寶塔區姚店鎮胡家河村第一書記,也是一個自信洋溢、行動力十足的90後。駐村一年多了,胡家河悄悄改變著他,教會他認識農村、理解貧困、學會擔當、懂得奉獻;他也默默改變著胡家河,產業建起來了、信號聯通了、網絡覆蓋了、村路暢通了……每每提起這位第一書記,鄉親們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東陽啊,好樣的!”

駐進胡家河 扮好新角色

吳東陽是寶塔區總工會的一名幹部,2017年8月,區委組織部選派他到姚店鎮石牛河村(自然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2018年4月因撤村並村調整為胡家河村第一書記。

胡家河村位於姚店鎮西北邊,由原胡家河村、石牛河村、沙山溝村合併組成。吳東陽挨個入戶走訪,與老鄉們談天說地,他被老鄉們的質樸、熱情所感動,也為他們的貧困生活而心酸,他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進入“角色”,和區總工會扶貧工作隊隊員們全面開展胡家河脫貧建設工作。

欲行遠者,必先修其近。搞好扶貧工作,吳東陽先從便民生活開始。

在他的帶領下,工作隊全面推行“問題牆”制度,把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羅列出來,公佈上牆,明確目標任務、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做到完成一項、銷號一項。目前,解決村民飲水、產業、技術類等問題47件,贏得了村民的點贊。

為了做好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在吳東陽的安排下,胡家河村進一步深化“有事請找我+有事我找您”便民服務代辦活動。從週一至周天均有代辦人員坐班,並將各類所需資料及辦理時限、聯繫電話予以公示。對於老、弱、病、殘等不能到代辦點的村民,代理員會直接上門全程代辦。目前,共實現服務代辦217件,這項業務也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被群眾熟知和認可。

要過上好日子,衣食住行樣樣不能缺,為了讓村上老百姓穿暖穿好,吳東陽協調寶塔區愛心協會,先後為村上捐贈衣服300餘件,用自己的駐村補助款和工資為村上愛心超市捐助9490元。

拔掉貧窮根 栽上產業樹

“紅火火的日子美呀美,漂亮亮的心情飛呀飛,新時代的步伐緊跟隨,趕上那潮頭追呀追……”來到柴忠富的蔬菜弓棚,他一邊哼著歌,一邊整理豆角的敗葉,旁邊的妻子張文蓮利落地摘著豆角,新一茬的蔬菜上市了,夫妻倆這幾天忙得熱火朝天。

“以前靠種玉米和打零工掙點錢,一年下來也就兩萬塊。今年,東陽和他們工作隊給我們爭取了弓棚,我家分到2座,沒花一分錢,還給教技術,現在我有了自己的產業,不用跑出去打工受罪了。”柴忠富笑呵呵地說道。

胡家河村是典型的農業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村裡留守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和無勞動能力的人,村上沒有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吳東陽深知,要想讓胡家河村民真正擺脫貧困,還得建設產業。於是藉著“三變”改革的東風,他和工作隊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向區蔬菜局申請建成大弓棚64座,免費分給村民,邁出了產業建設第一步。

大弓棚建起後飲水灌溉又成了難題,於是吳東陽積極向市扶貧局與區扶貧局共協調20萬元資金,修建了大棚引水灌溉100方水塔一座,以及500米道路管線,很好地解決了灌溉難題。

對於下一步蔬菜銷路的打算,一方面,吳東陽積極對外宣傳推廣胡家河有機蔬菜,吸引客商前來合作;另一方面,帶領工作隊與村黨支部對接,著手成立合作社,從根本上解決蔬菜銷路問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弓棚蔬菜紅紅火火,養殖產業也不能落下,貧困戶申忠富現在就是位養豬大戶。

2008年,申忠富不幸頭部受到重創,腦部神經受損,幹不了重活,2013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吳東陽和工作隊去他家走訪,發現大小几十個豬都擠在一個小小的豬舍裡,臭味熏天。為了防止細菌交叉感染,作為幫扶負責人的區總工會副主席薛建雄,自己出資三萬元幫助申忠富新建豬舍,改善了他家養豬環境。

隨後,吳東陽在區總工會的支持下,向他家提供了飼料20袋,邀請養豬技術員上門為申忠富提供養殖技術培訓,大大提高了豬的成活率和品質。2017年底,申忠富家收入5.7萬多元,截至目前,他家已經發展為57頭豬、6頭牛,預計今年底脫貧。

申忠富養豬收益頗豐,吳東陽鼓勵大家根據自身實際學習養殖,在姚店鎮政府的支持下,邀請到區畜牧局養殖技術人員在村上開展了養殖技術培訓,全村30餘人受益。

建起信號塔 搭起幸福橋

對於早已邁進信息時代的我們,沒有信號、沒有網絡將意味著什麼?看不了有線電視、接不通手機、上不了網,如同被社會隔離。

在今年8月份之前,胡家河村的沙山溝村民小組就是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這也是該村勞力外出、村子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

提起村裡沒有信號的情形,村主任李增強感慨地說,“現在的娃娃們工作、上學哪個都離不開網絡和通信,村上年輕人只有過年過節才回來,有事情要聯繫還得跑到山上打電話,這一耽擱,有的做生意的連生意都泡湯了,所以,沒啥事兒娃娃們都不願意回來。”

要想突破這一發展瓶頸,建信號塔是必然的選擇。吳東陽先是通過網絡部門諮詢,瞭解到要搭建塔架預計花費30萬元左右,在一個擁有二十幾戶常住人口的村民小組,對於移動公司來講是沒有效益可言的,市移動公司的猶豫吳東陽完全可以理解。

接下來,吳東陽市裡省上兩頭跑,遞申請、拉援助,希望得到支持解決沙山溝通信問題。終於,省、市移動公司將沙山溝信號塔項目列為扶貧公益項目,延安移動網絡部於今年8月底建成信號塔,實現全村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下一步將進行網絡改造升級4G,讓村民們也融入更加快速的網絡時代。

“今年中秋兒子帶著兒媳婦和孫子回來了,通信方便了,也不耽誤他們的事情,熱熱鬧鬧過了個團圓節。”村民李向富開心地講述,現在村裡通信不存在問題了,和孩子們可以隨時聯繫,互相都能安心,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是更加濃厚。

據村主任李增強介紹,沙山溝通信問題的解決,不僅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也為村子產業發展開闢了新思路,村上也可以發展電商,將他們的有機蔬菜、農家飼養的豬、牛等通過網絡銷售出去,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緊跟全村脫貧致富的步伐。

攜手工作隊 鋪築富裕路

交通是致富的“先行官”,胡家河村沙山溝村民小組的交通問題,是限制其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沙山溝村民小組屬於拐溝村,原來的道路以砂石、土路為主,通行能力差,不僅出行困難,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一次次的入戶走訪,吳東陽與工作隊員們親身感受了大家說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也聽了許多關於這條路的坎坷故事。

硬化這條路,成了吳東陽和隊員們的頭等大事,在區總工會的支持下,吳東陽帶領隊員們多次向區交通局申請、協調,最終完成硬化沙山溝道路3.2公里,實現“致貧路”到“小康路”的完美蛻變。

目前,吳東陽又積極向區扶貧局申請,並已著手實施胡家河大棚生產道路硬化,為將來客商直接到棚裡收購有機蔬菜提供便利。

“以前就盼望著,啥時候也能像別的村一樣,走上硬化路、通上手機信號、建起自己的產業,東陽來了後,這一個個的都實現了,現在是別的村羨慕我們村了。”站在新建的大弓棚前,柴忠富笑呵呵地說。

第一書記工作任重而道遠,接下來吳東陽打算帶領工作隊隊員,齊心協力通過各方籌集資金,籌劃為村裡安裝太陽能路燈、健身器材,實行村莊亮化;著手治理胡家河村200畝鹽鹼地,切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不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也給自己、給組織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