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如何脫困?關門,或許就是大吉

潘多拉寓言:魔盒打開,面對恐懼、災難、疾病等諸多苦難,人類沒有退縮,因為知道最後還有“希望”。

眼下,“希望”對小微企業而言,或許比資金、技術、人才更加寶貴。 這樣的局面到底還有多久?是當下眾多小微企業主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做企業的,誰都會遇到困難,但需要知道困難還有持續多久,大趨勢什麼時候能出現轉機?茫然之中的小微企業極為需要“希望”。

當前,在資本流動性趨緊、市場需求亟需提振的大背景下,傳統小微面臨著產品銷售遇阻,成本上升,資金週轉壓力顯現等經營問題,並且對於小微企業主而言,能夠採取的應對措施有限。

一家從深圳回到武漢辦廠的企業,回來幾年就沒賺到錢,當年在深圳創業開廠,廠房不是自己的,經常搬家,回武漢後,政府給了地,建了廠房,但仍賺不到錢。幾個月前,該公司發給美國客戶的一箱貨,收了訂金,對方遲遲不提貨,還放在倉庫。

回過頭來,從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小微企業大多從事的傳統行業,依靠勞動力成本及環境犧牲為代價,製造業的轉型迫在眉睫,製造業遇到麻煩,為製造業相關的服務業必然受到波及。

今年下半年以來,宏觀層面從上到下開了很多扶持小微企業的會,出臺了很多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舉措,但這並不足以改變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單純依靠政策來讓企業脫困,不現實。

小微企業脫困的希望在哪裡?宏觀上的整體趨勢短期內不會太大的改觀,但仍會繼續出臺眾多舉措。

宏觀政策能夠惠及每個小微企業,是一種奢望,政策絕不可能根本上改變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態,這是由民營企業的性質決定:堅持“兩個不動搖”,其中一個“不動搖”就是民企用改善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成效換來的,民營企業靈活多變,善於在經濟浪潮中抓住機會,這是民營企業的優勢。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小微的希望還要靠自己去奔,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從來就沒有最好的時代,也沒有最壞的時代,但任何時代,都有賺錢的企業,也有倒閉的企業,永遠會有一批企業會說日子不好過,但同時也會看到另一批小微企業日子過得很好。

分析叫苦與喊甜的兩類企業,不難發現,叫苦的企業技術、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思維侷限,開拓力不足,在不進則退的市場中,可能有些小微企業曾憑藉獨到的管理、技術、成本優勢曾過過好日子。

從產業變遷的規律來看,優勝劣汰的法則永遠適用,世界總是在不斷向前,不能引領時代,必將被時代淘汰,特別是對民營小微企業而言,不可能會有永遠的好日子,唯一能讓小微企業永葆活力的或許是居安思危,永葆一顆奮鬥的心。

目前,來看叫苦的企業,大多苦在人力成本上升,價格優勢難以顯現,市場渠道變窄,產品的技術門檻較低。 很多人將人力成本上升歸結於房價拉昇的生活成本,不可否認房價增加企業負擔,但在中國人口結構劇烈變化的今天, 00後人口比80後人口減少超過三分之一,我國勞動力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企業不要再對廉價勞動力有奢望,勞動力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特別是目前工資待遇較低的行業,比如農民工的工資將會逐步提升。

小微企業如果想著依靠降低工資來壓縮成本,已不現實;光谷有一家從深圳回來的企業,當年想著武漢作為中部地區,會有較低的用工成本,結果回來後大失所望,相比沿海而言,武漢產業工人的素質較低,加班意願極低,綜合用工成本反而高於沿海。

前不久去了深圳、溫州兩個城市,深圳的街頭上,年輕面孔人來人往,而溫州的街頭,已然是本地人居多,夜晚的溫州就像一個三線城市,稀稀拉拉的幾個人,毫無生氣。 深圳的小微企業總是帶著新鮮感,讓人有想象空間,溫州的企業大多仍是傳統的製造業,沒有太多的想象空間。

生存還是毀滅,擺在小微企業面前兩條路,必須要做出選擇,暫時的離開也不失為一種生存。

對於仍以低廉勞動力為生,技術上沒有太多含金量的企業,處在產能過剩行業,已經出現虧損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轉型,還是趁早割肉,帶著積累的資金,去尋求市場機遇。

如果是另一種,對於內地的小微企業而言,應該多去經濟活力較足的地區考察學習,多瞭解產業最新的發展方向,引進適合的先進技術來降低總體成本,提升企業效率。

曾有一位大佬介紹,他做項目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但首先看項目是否有獨到之處,然後去看國內有沒有同類,如果國內沒有,而國外有,並且已經產業化,那就重金投入,快速模仿先進畢竟比自己做成先進要容易很多。

這個世界總在不斷變幻,如果有永遠一勞永逸事,誰都會去搶著幹,懷念過去的好日子毫無意義,坦然面對困境,與其靠上天賜予希望,不如自己成為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