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近日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報告。截至2019年末,該行集團總資產1.8萬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63.64億元,歸屬於該行股東淨利潤129.25億元,以9.36%的資產規模增幅實現了19.06%的營收和12.48%的利潤增幅。
這張A股上市以來首份年度成績單,是該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創新轉型發展的集中顯現。過去一年,通過實施平臺化服務戰略,浙商銀行不斷創新金融科技運用和服務方式,多措並舉助力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降本增效,並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就此,中國銀行保險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農村金融雜誌社黨委書記、社長朱進元近日對話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沈仁康,就金融如何更好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話題深入交流。
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解決其融資問題,對於當前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更有效地破解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去年底召開的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緊緊圍繞“微觀政策要活”這個政策導向,加大服務中小企業的工作力度。
“‘微觀政策要活’是一個綜合問題,它從供給側出發,考驗著政策執行者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沈仁康說,“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金融改革等政策利好頻出,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在不斷完善,對小環境改善還需要進一步落地。浙商銀行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斷將‘活’的理念貫穿到產品和服務中去,因地制宜地將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面靈活落地,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實現多贏。”
池化融資平臺
Q
朱進元: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作為天然攜帶著懂得民營企業、理解小微商人基因的浙商銀行,十幾年來如何保持深耕小微的戰略定力?
沈仁康:我們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探索小微金融的商業可持續道路,以內在自驅動的發展模式,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好、越走越穩。
首先,我們認為小微業務要保持戰略定力,必須把普惠金融、小微業務作為戰略性業務,主動、自發地去做。其次,小微業務要有差異化,每家機構都要有細分市場定位。只有對細分領域形成規律性、制度化的體系,才能更好管控風險、拓展業務。再次,小微業務需要專業化經營,包括機構專業化、人員隊伍專業化和產品定製專業化。
有了這三個方面的基礎,加之應用金融科技、數字技術,才可以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
Q
朱進元:具體來看,浙商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有何特色業務?
沈仁康:通過調查發現,對銀行而言,中小企業風險高、成本高,較難貸到款,但結算中又有許多票據、信用證等沉澱資產“趴”在賬上,辦理質押融資較困難,不得不通過其他渠道融資,增加了負債和利息支出,有的企業甚至出現流動性風險。
對此,浙商銀行創新產品和服務理念,推出了池化融資平臺(包括票據池、出口池、資產池),融企業流動資產與負債於一“池”。形象地說,這個平臺就像銀行給企業建了一個“池子”,企業可以把難變現的資產,如各類票據、信用證、應收賬款等資產放進“池”裡,通過質押生成額度,在額度內靈活轉化成隨時可以使用的銀行融資產品,同時還可以把銀行授信也放到“池子”裡,使“池子”蓄水量更足。到2019年末,浙商銀行池化融資平臺服務實體企業超2.5萬戶,為企業提供融資餘額超3300億元。
此外,中小企業往往處於供應鏈弱勢地位,經常被大型企業拖欠賬款而造成資金緊張。對此,浙商銀行推出業內首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收款鏈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把企業的應收、應付賬款轉化為安全高效的電子金融工具,幫助中小企業盤活賬面上的應收賬款。
截至2019年末,浙商銀行為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中小企業量身定製應收款鏈平臺近2500個,幫助逾1.7萬家企業盤活應收賬款1400多億元。此外,包括池化融資、易企銀、應收款鏈在內的平臺化業務,共服務公司客戶3.85萬戶,通過盤活內部資源、實現餘缺調劑,幫助客戶減少了約20%的對外融資、累計節省利息支出約11億元。
Q
朱進元:我們都知道,使金融服務提質增效業務創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需要完善體制機制讓金融資源向民營和小微企業傾斜。浙商銀行在防風險、控成本、落實盡職免責等方面有何針對小微企業的特別舉措?
沈仁康: 相較一味降低門檻、放寬條件的運動式做法,浙商銀行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探索小微金融的商業可持續道路。截至2019年末,浙商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1.01%,資產質量持續保持領先。
在做好普惠金融風險防控、實現商業可持續化方面,金融科技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浙商銀行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結合線下風控要點,藉助外部信息平臺海量數據,有效還原了小微企業信用水平、行為特徵及風險畫像,率先實現了對客戶徵信信息的自動解析和控制,建立了“負面客戶清單”,將風控從線下搬到線上,實現全流程風控,風險控制水平顯著強化。
轉變思路 植入科技思維
Q
朱進元:如今,民營、小微企業的經營方式變得越來越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銀行業機構需要從哪些方面轉變思路?
沈仁康: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作為市場資源的重要配置者,理應緊緊抓住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與金融業務加速融合的機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導向,加大互聯網及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研究應用,增強行業解決方案和個性化定製能力,發掘並滿足快速迭代經濟環境下深層次的金融需求。
Q
朱進元:浙商銀行如何修煉內功跟上服務的腳步?
沈仁康:近年來,浙商銀行在全行各個部門植入科技思維,通過善用金融科技,為更好地服務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提供了顯著支撐。
在獲取客戶方面,通過金融科技運用,浙商銀行實施平臺化服務戰略,圍繞核心企業,基於場景開展客戶營銷,為核心企業上下游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實現批量化、集群化獲客,效率大大提升。
成本控制方面,浙商銀行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近年來,銀行客戶經理人均管戶數、管戶金額都在大幅提升;而通過大數據風險預警,平均預警也提前了66天。
在改善體驗方面,以前小企業申請貸款很麻煩,現在在線申貸讓服務效率大大提高,體驗隨之改善。截至2019年末,浙商銀行通過線上化審批業務授信額度已超過430億元。針對困擾小企業的續貸問題,浙商銀行對信用狀況良好的企業採取簡化流程、自動審批續貸等措施,無需轉貸。
Q
朱進元:有這樣的理念,浙商銀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怎樣的?
沈仁康:為鼓勵各部門都用科技思維解決問題,我們持續加大對科技人員和研發費用的投入,每年投入資金增長率約為15%。目前總行科技部門加外包科技人員共有約1500人,現階段招聘也都以科技人員為主。這些數據都足以顯示我們發展科技的決心。
Q
朱進元:區塊鏈概念最近備受關注。作為最早開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金融業務中的銀行之一,浙商銀行是如何利用區塊鏈來實現構建平臺化服務戰略的?
沈仁康:浙商銀行以實體企業在供應鏈上下游的應收、應付賬款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信息共享可信、不可篡改、不可抵賴、可追溯的技術特徵,首創“應收款鏈平臺”,並結合不同應用場景陸續研發推出區塊鏈訂單通、倉單通、分銷通等解決方案,在幫助實體企業盤活資產和資源、減少外部融資、降低財務成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Q
朱進元:未來,科技還將在哪些場景中助力銀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沈仁康:我們認為,未來浙商銀行的平臺化服務戰略有兩大支柱:一是突破傳統業務模式、重新定義銀行業務和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二是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浙商銀行將以此為雙翼,進一步強化區塊鏈技術應用,依託區塊鏈技術推出更多貼合企業經營場景的商業模式創新。
創新供給 發力綜合服務
Q
朱進元:頂層設計多次提到,要拓寬優質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2018年以來,浙商銀行連續發行小微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這些產品如何為小微企業打通直融市場通途?
沈仁康:2018年12月以來,浙商銀行已連續發行兩期旭越小微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在為民營和小微企業引流直接融資市場“活水”的同時,持續向公開市場傳遞和強化創新推動服務小微企業的意識和理念。
一方面,通過小微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向廣大投資人宣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使其進一步認識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能力和信貸風控水平、認可小微信貸資產證券化資產;另一方面,將優質的小微信貸資產證券化,也釋放了銀行產能,從而能夠獲取更多經營資源和融資條件,以工具創新來進一步貫徹“敢貸、願貸、能貸”。
Q
朱進元:上述項目確實能提升銀行服務企業的能力。除此之外,銀行還有哪些方式助力民營、小微企業開展直接融資?
沈仁康:以浙商銀行為例,除了小微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之外,圍繞平臺化服務戰略,浙商銀行持續通過基於區塊鏈應收款證券化產品的更新迭代,致力於在民營、小微企業與債券市場投資人之間搭建起橋樑。
2019年以來,浙商銀行立足於客戶需求,創設多個銀行間市場證券化產品,不斷拓展證券化產品在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應用範圍;通過為民企發債和創設CRMW(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的方式進行直接融資;研究將產品發行市場推廣到交易所市場或境外市場投資人,拓展直接融資市場資金來源渠道,進一步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研究將產品應用到專項領域,積極推動“綠色”“雙創”“扶貧”等專項領域的證券化產品創新突破。
Q
朱進元:實際上,服務中小企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等多種服務形式參與。浙商銀行在綜合化服務方面是否有所規劃?
沈仁康:在民營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企業普遍面臨一個共性的難題:中小企業對智能化的轉型升級有著迫切需求,但相較大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錯成本和風險。
近年來,浙江省把智能製造作為推進經濟轉型的抓手,浙商銀行從政策邏輯出發,同時考慮中小企業的需求,於2017年開始率先在浙江新昌等地試水,服務企業的智能製造轉型升級。
目前,浙商銀行所打造的智能製造服務銀行綜合解決方案,已經在浙江、江蘇、廣東等多地鋪開。到2019年末,浙商銀行智能製造板塊用信餘額644.6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53%。實踐證明,這樣綜合化的金融服務供給,有效滿足了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衍生出的個性化金融需求,使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可能。
記者 李林鸞
你“在看”我嗎?
閱讀更多 中國銀行保險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