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均衡 聚焦提质 西宁市集团化办学促进农村教育公平

西宁市所辖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属国家贫困县。一直以来,由于三县乡村师资力量薄弱,德育资源匮乏、校园文化缺失等因素影响,大量的三县乡村学生涌入西宁市区或县城就读,造成“乡村空、城市挤”,给市区学校消除大班额和乡村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对此,西宁市举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之力,发挥城区优质学校引领辐射帮扶作用,打破城乡跨界管理,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将区域内的27所城区优质中小学、15所乡村中心校结对形成12个教育集团,启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成效,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师生精神面貌、乡村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极大改观,学生和家长对集团化办学的认可度和满意率不断提升。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促教育集团管理互融

按照“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通、学生互动,资源共享、文化共育、党建共抓、质量共评”的“四互四共”集团化办学理念,探索建立总校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理事会制度和集团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有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由市教育工委任命,实行教育集团总校校长负责制,由市属中学、区属小学、县属乡村中心校校长组成理事,共同研究管理集团办学工作,形成跨区域、跨层级的教育集团领导班子。制定完善《西宁市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督导评估等“1+9”制度体系。研究建立“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党员联管、人才共育、文化共兴”的“双联四共”党建联盟机制。以抓管理、提质量、促均衡为突破口,健全30余项乡村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集团内部管理结构。围绕乡村学校发展需求,选派年富力强、有丰富管理及教学经验、敢于担当的城区中小学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组成管理团队到乡村学校任职,对学校管理、师资建设、教学教研、文化德育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全面管理,“一个集团、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趋于成熟。湟源县和平乡中心校胡水民校长感慨道:“没有西宁市七中教育集团,就没有和平乡中心校的快速提升与发展,集团化办学让我们成了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乡村学校,没有理由不加油干!”

以师资队伍互帮相带 促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各教育集团按照“学科对应、余缺互补”的原则,实施教育集团城区学校“团队式”管理帮扶,通过“结对子、手拉手”城乡教师帮带指导工程、新聘乡村教师“先跟岗后任教”年训计划及城区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定期走教、定点支教、订单送教、定量讲学等措施,对三县乡村教师进行全师、全科、全覆盖培训,乡村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教研氛围更加浓厚,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水平有效提升,为乡村学校培养打造了一支能够可持续进行教学帮带的骨干队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造血”机能进一步增强。两年来,三县乡村1400名教师通过培养帮带,乡村教师的工作激情被唤醒,“守摊子”的从教状态发生改变,教学理念、教育能力、教育责任明显增强;乡村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更加坚定,有效推动了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75%的乡村学校在中考或小学学段抽考中教学质量稳中有进,乡村学生流失现象得到缓解。湟源县波航中心校教师杨红霞说:“集团化办学让我们乡村教师找到了学科教研组织,见识多了、思路宽了、理念变了、手段活了、自信心增强了,对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孩子学习、健康发展真是大好事”。

以教育平台共建融合 促乡村学校资源共享

针对城乡教师交流存在的时间和路途不便,积极筹措资金,建成82个城乡远程录播教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电子备课室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共同搭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实现名师同步课堂、名师教育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优质教育资源集团校全覆盖,为乡村教师日常备课与自主研修开辟新路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学科研究互动信息群,及时解决城乡教师专业困惑和问题。积极开展微课二维码、手机APP和二维码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将每节课中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讲授,形成若干个教学小视频,汇集成微课教学资源包,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乡村教师落实有效课堂提供启发与借鉴,改变了乡村教师传统的“一言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湟中县海子沟乡中心校李成吉校长说:“集团化办学让我们乡村教师看到了城区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灵活的教学手段,也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但是我们更看到了希望,我们会借集团化办学的东风实现提质发展,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未来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以价值观共育 促城乡学生互动成长

针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定位不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校园文化品位不高等实际,各教育集团立足乡村学校地域文化特点,积极推进乡村校园文化共建共育,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学生德育养成等文化积淀元素,形成了“小高陵精神”“最美斜沟娃”“学有良教、教有良师”等乡村学校主题文化,实现了“一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立足“德育共育”,将城区学校缅怀先烈、重温誓词、红色书籍共读活动、戏剧舞台进乡村活动、爱经典诗词、诵千古美文活动等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文化教育活动与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同安排、同部署、同组织,把城区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形式输入到乡村学校,以规范有效的校园德育活动引领城乡学生“三观”健康成长,以鲜明的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城乡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通过城乡“德育共育”互动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城乡发展的不同,增进了城乡学生的情感融合,城市学生对拥有的优越条件不再认为理所当然,乡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成长开始重新定位和思考,教育集团“携手并进、快乐成长”的德育共育格局逐步形成。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不断彰显扩大,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逐渐步入高品质、特色化的发展轨道,乡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梦想逐步实现。大通县逊让乡中心校学生李建青说:“集团化办学让我有机会走出山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我要继续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庭、改变家乡”。

集团化办学优化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缓解了城区学校的入学压力,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实现了集团内办学条件同改善,规章制度同完善,学校管理同规范,教学质量同提升,有效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了广大乡村学生“上好学”的迫切愿望。 (记者得舟整理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