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28日給參加“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青年代表回信,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勉勵他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努力。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來。加強文化交流、心靈溝通,繼續關注並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支持中非團結合作,同26億中非人民一道,為傳承中非傳統友誼作出貢獻,為攜手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努力。

日常優秀(1/1):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兩個月前,來自津巴布韋的西蒙(Simon Matingwina)剛剛在中國傳媒大學獲得了傳播學博士學位。從2013年開始,西蒙已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4年。

其實,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並不在西蒙本來的人生規劃當中,一切緣起於中國傳媒大學承辦商務部重點援外項目——“發展中國家國際傳播碩士項目”

像西蒙一樣,在中國改變人生軌跡的非洲學員還有很多——過去七年,已經有來自56個發展中國家的182名學員通過該項目獲得中國傳媒大學的碩士學位,其中有123位來自26個非洲國家。

不過記者發現,他們並不是普通的“留學生”,其中既有總統新聞官,也有國家電視臺主播,還有區域報業集團負責人……學成後,他們回到非洲,在各自國家不同崗位上,用非洲聲音傳播中國發展經驗、講述中非合作故事,成為中非友好合作的見證人及宣傳使者。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碩士項目”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

打開一扇窗

設立‘發展中國家國際傳播碩士項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髮展中國家新聞從業高端人才,提升其新聞媒體人員的國際傳播力,助力該國社會經濟發展。”該項目教學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非洲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張豔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來中國學習什麼?或許西蒙最有發言權。

2013年9月,西蒙成為“發展中國家國際傳播碩士項目”的第三期學員。他告訴記者,在一年的學習時間裡,他體驗到了中國人的熱情和學校優秀的學習條件,加上指導老師的鼓勵和推薦,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在中國繼續深造。讀博期間,西蒙與導師一起發表了3篇SSCI論文,參加了4場國際會議和論壇,獲得了2018年中國政府優秀來華留學生獎,已經成為中非傳媒研究學者中的新星。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西蒙(右2)一家和中國朋友在北京。西蒙供圖

事實上,從修橋築路、蓋樓送醫等傳統項目到培養專業人才,中國多年來在開展經貿合作的同時,一直在支持非洲國家推動社會建設,尤其是提升發展中國家自主建設的能力。

中國對非洲媒體的援助,同樣經歷了從幫助建設廣播電臺、電視臺等硬件設施,到培養新聞人才的轉變過程。2011年,我國商務部會同教育部共同為發展中國家培養高端傳媒人才建立了“發展中國家國際傳播碩士項目”,並委託給中國傳媒大學承辦。截至2018年7月,該項目已經先後培養了七期學員,來自非洲的學員約佔其中的三分之二。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張豔秋主任接受記者採訪。攝影:郭濤

為了增強學習效果,中傳傳播研究院強調“國際視角”+“中國經驗”的教學理念,項目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始終注重吸收非洲人視角,讓非洲學員分享他們的國別經驗與認知,他們因此也自然而然地在北京校園中獲得了“存在感”。張豔秋介紹說,在課堂教學和論文寫作中,我們會鼓勵學員反思本國媒體發展中的問題,不少學員就結合各國實際研究了關於農業及婦女發展的媒體傳播策略,以及涉及瘧疾、埃博拉病毒等健康傳播策略的議題,真正把學術研究同自己職業生涯、國家發展聯繫起來。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成長進步也在成為推動非洲國家發展、傳媒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2016屆坦桑尼亞學員塞西莉婭(Cecilia)來華前是該國Habari傳媒集團的農業領域新聞記者,曾在項目組織的業界參訪活動中對河北懷來縣廣播電視臺農業欄目進行調研,並考察了當地農戶對該欄目的收看情況,發現中國媒體在傳播農產品種植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回國後,塞西莉婭大量關注我國農業專家在坦桑尼亞的工作情況,並發表了多篇中國專家支援非洲農業發展的深度報道。

除此之外,一位來自博茨瓦納的學生受到所學的媒介素養課程的啟發,回國後向本國教育部提交了關於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工程的提案,希望憑藉中國經驗幫助該國青少年健康積極地使用媒介。

不久之前,張豔秋前往埃塞俄比亞調研,其間與十幾位畢業生小聚。他們無不感嘆:一年的學習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能力、增加了信心,不少人還因此在原崗位上實現了晉升,每個人的生活和他們所工作的領域都發生了積極的改變。

中國人的友善以及中國豐富的發展空間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返回中國,或繼續學習漢語,或攻讀博士,一年的學習幫助他們打開了一扇窗,也讓他們想繼續深入瞭解中國,成為中非傳媒合作的紐帶。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看到立體的中國

9月15日,“碩士項目”第八期學員即將在中國傳媒大學迎來他們的開學典禮。來自盧旺達的天賜(Dona)告訴記者,其中有三位都是因為他的推薦和鼓勵來到中國的。和西蒙一樣,天賜也曾是“碩士項目”的畢業生,他即將回到中傳校園開啟他的博士研究生學習之旅。

非洲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經驗給予了特別關注,越來越多的非洲高端人才因此選擇來到中國,學習中國。但與此同時,並不是所有非洲人對中國的瞭解都是那麼真實、全面。

為了幫助非洲學員對中國的印象更加立體,中傳傳播研究院倡導項目的知行合一,為學員們安排了實地參訪調研這樣一個特殊課程:學員們既會去往上海、揚州等大城市參觀,瞭解區域媒體傳播及城市公共外交傳播經驗;同時也會去郊區、鄉村觀察中國新農村建設。“事實上,我們應該讓非洲學員知道,中國不僅有光鮮靚麗的一面,也有與他們一樣欠發達、正在大力脫貧攻堅的地區。”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碩士項目”學員到中國農村調研

這種“反差”同樣也體現在了“碩士項目”本身上面。一些參與該項目的學員在來到中國之前,家人、朋友會疑惑:為什麼到中國學習新聞?要知道,許多非洲國家受到歐美媒體影響很深。

中國經驗成為釋疑的最好答案。老師們會在課堂上鼓勵大家思考關於傳媒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性等問題,包括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快速發展的歷程中,媒體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通過學習,學員們普遍認為,中國媒體在凝心聚力,推動國家大政方針傳播,合力促動國家經濟建設大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對於許多非洲國家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條件改善才是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對曾經飽受落後與疾病之苦的多數非洲國家來說,中國經驗更具借鑑意義。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天賜良緣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於9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媒體合作一直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組成部分之一。

“碩士項目”的大多數畢業生,正任職於非洲國家主流媒體和政府信息部門,服務於中非合作交流和文化傳播。其中既有南非總統辦公室新聞官員、南蘇丹副總統辦公室主任,也有坦桑尼亞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東非大報《民族日報》(DailyNation)的區域負責人,此外,多數學員歸國後供職於當地主流媒體,如尼日利亞國家電視臺(NTA)、加納國家通訊社、馬拉維國家電視臺、蘇丹國家通訊社、毛里求斯國家電視臺、贊比亞國家電視臺,等等。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第七屆學員完成了一年的學業。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供圖

“碩士項目”的課程和實踐始終強調引導非洲學員從新聞傳播的視角研究中非問題和中非關係,學員們的碩士論文也多圍繞中非關係相關的國際傳播話題展開。該項目希望學生成為中國及中非問題的專家,希望記者學員回國後在採訪報道當中多一個“中國視角”,更加有效地搭建中非關係合作的橋樑。

而事實上,許多學員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中非民間外交的“大使”。天賜和一些盧旺達學員,回國後不僅幫助推介中國遊客前往該國旅遊,還協助推動進口中國商品,並推薦中國研究人員來盧旺達大學進行交流合作。2012屆來自尼日利亞的畢業生John Bakare多次幫助中國駐尼的使館開展宣傳工作,他畢業後也返回北京做過新聞採訪,通過他自己建立的新聞網站宣傳介紹中國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他組織人員用豪薩語翻譯了《平凡的世界》等多部中國電視劇在當地播出。

張豔秋介紹說,學員畢業後,除了流向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外,還有十幾位畢業生學成歸國後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如今擔任南非金山大學講師的鮑勃(Bob Wekesa)在中國傳媒大學攻讀了碩士、博士學位後,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中非媒體合作和公共外交的論文,已成為中非傳媒研究領域出色的研究者。

非洲學員們是共同講述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典型代表,是行走在非洲大地上的中國故事傳播使者。天賜告訴記者,正像他的中文名字一樣,中國同非洲的友誼,就是一個天賜良緣。

而這段“佳話”,未完待續……

中傳培養出非洲總統新聞官

昨日精彩中傳版《涼涼》上線!給你們的開學禮物,怕了嗎?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來源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

記者 |郭濤 李忠利

美編 | 張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