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28日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勉励他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努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来。加强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非团结合作,同26亿中非人民一道,为传承中非传统友谊作出贡献,为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努力。

日常优秀(1/1):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两个月前,来自津巴布韦的西蒙(Simon Matingwina)刚刚在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了传播学博士学位。从2013年开始,西蒙已经在中国学习、生活了4年。

其实,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不在西蒙本来的人生规划当中,一切缘起于中国传媒大学承办商务部重点援外项目——“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

像西蒙一样,在中国改变人生轨迹的非洲学员还有很多——过去七年,已经有来自56个发展中国家的182名学员通过该项目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学位,其中有123位来自26个非洲国家。

不过记者发现,他们并不是普通的“留学生”,其中既有总统新闻官,也有国家电视台主播,还有区域报业集团负责人……学成后,他们回到非洲,在各自国家不同岗位上,用非洲声音传播中国发展经验、讲述中非合作故事,成为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人及宣传使者。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硕士项目”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

打开一扇窗

设立‘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发展中国家新闻从业高端人才,提升其新闻媒体人员的国际传播力,助力该国社会经济发展。”该项目教学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来中国学习什么?或许西蒙最有发言权。

2013年9月,西蒙成为“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的第三期学员。他告诉记者,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体验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学校优秀的学习条件,加上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推荐,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在中国继续深造。读博期间,西蒙与导师一起发表了3篇SSCI论文,参加了4场国际会议和论坛,获得了2018年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已经成为中非传媒研究学者中的新星。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西蒙(右2)一家和中国朋友在北京。西蒙供图

事实上,从修桥筑路、盖楼送医等传统项目到培养专业人才,中国多年来在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一直在支持非洲国家推动社会建设,尤其是提升发展中国家自主建设的能力。

中国对非洲媒体的援助,同样经历了从帮助建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硬件设施,到培养新闻人才的转变过程。2011年,我国商务部会同教育部共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端传媒人才建立了“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并委托给中国传媒大学承办。截至2018年7月,该项目已经先后培养了七期学员,来自非洲的学员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二。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张艳秋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摄影:郭涛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中传传播研究院强调“国际视角”+“中国经验”的教学理念,项目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始终注重吸收非洲人视角,让非洲学员分享他们的国别经验与认知,他们因此也自然而然地在北京校园中获得了“存在感”。张艳秋介绍说,在课堂教学和论文写作中,我们会鼓励学员反思本国媒体发展中的问题,不少学员就结合各国实际研究了关于农业及妇女发展的媒体传播策略,以及涉及疟疾、埃博拉病毒等健康传播策略的议题,真正把学术研究同自己职业生涯、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成长进步也在成为推动非洲国家发展、传媒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2016届坦桑尼亚学员塞西莉娅(Cecilia)来华前是该国Habari传媒集团的农业领域新闻记者,曾在项目组织的业界参访活动中对河北怀来县广播电视台农业栏目进行调研,并考察了当地农户对该栏目的收看情况,发现中国媒体在传播农产品种植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回国后,塞西莉娅大量关注我国农业专家在坦桑尼亚的工作情况,并发表了多篇中国专家支援非洲农业发展的深度报道。

除此之外,一位来自博茨瓦纳的学生受到所学的媒介素养课程的启发,回国后向本国教育部提交了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工程的提案,希望凭借中国经验帮助该国青少年健康积极地使用媒介。

不久之前,张艳秋前往埃塞俄比亚调研,其间与十几位毕业生小聚。他们无不感叹:一年的学习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增加了信心,不少人还因此在原岗位上实现了晋升,每个人的生活和他们所工作的领域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中国人的友善以及中国丰富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返回中国,或继续学习汉语,或攻读博士,一年的学习帮助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也让他们想继续深入了解中国,成为中非传媒合作的纽带。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看到立体的中国

9月15日,“硕士项目”第八期学员即将在中国传媒大学迎来他们的开学典礼。来自卢旺达的天赐(Dona)告诉记者,其中有三位都是因为他的推荐和鼓励来到中国的。和西蒙一样,天赐也曾是“硕士项目”的毕业生,他即将回到中传校园开启他的博士研究生学习之旅。

非洲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给予了特别关注,越来越多的非洲高端人才因此选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但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那么真实、全面。

为了帮助非洲学员对中国的印象更加立体,中传传播研究院倡导项目的知行合一,为学员们安排了实地参访调研这样一个特殊课程:学员们既会去往上海、扬州等大城市参观,了解区域媒体传播及城市公共外交传播经验;同时也会去郊区、乡村观察中国新农村建设。“事实上,我们应该让非洲学员知道,中国不仅有光鲜靓丽的一面,也有与他们一样欠发达、正在大力脱贫攻坚的地区。”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硕士项目”学员到中国农村调研

这种“反差”同样也体现在了“硕士项目”本身上面。一些参与该项目的学员在来到中国之前,家人、朋友会疑惑:为什么到中国学习新闻?要知道,许多非洲国家受到欧美媒体影响很深。

中国经验成为释疑的最好答案。老师们会在课堂上鼓励大家思考关于传媒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等问题,包括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历程中,媒体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学习,学员们普遍认为,中国媒体在凝心聚力,推动国家大政方针传播,合力促动国家经济建设大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对于许多非洲国家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条件改善才是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对曾经饱受落后与疾病之苦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中国经验更具借鉴意义。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天赐良缘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媒体合作一直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

“硕士项目”的大多数毕业生,正任职于非洲国家主流媒体和政府信息部门,服务于中非合作交流和文化传播。其中既有南非总统办公室新闻官员、南苏丹副总统办公室主任,也有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东非大报《民族日报》(DailyNation)的区域负责人,此外,多数学员归国后供职于当地主流媒体,如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NTA)、加纳国家通讯社、马拉维国家电视台、苏丹国家通讯社、毛里求斯国家电视台、赞比亚国家电视台,等等。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第七届学员完成了一年的学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供图

“硕士项目”的课程和实践始终强调引导非洲学员从新闻传播的视角研究中非问题和中非关系,学员们的硕士论文也多围绕中非关系相关的国际传播话题展开。该项目希望学生成为中国及中非问题的专家,希望记者学员回国后在采访报道当中多一个“中国视角”,更加有效地搭建中非关系合作的桥梁。

而事实上,许多学员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中非民间外交的“大使”。天赐和一些卢旺达学员,回国后不仅帮助推介中国游客前往该国旅游,还协助推动进口中国商品,并推荐中国研究人员来卢旺达大学进行交流合作。2012届来自尼日利亚的毕业生John Bakare多次帮助中国驻尼的使馆开展宣传工作,他毕业后也返回北京做过新闻采访,通过他自己建立的新闻网站宣传介绍中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他组织人员用豪萨语翻译了《平凡的世界》等多部中国电视剧在当地播出。

张艳秋介绍说,学员毕业后,除了流向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外,还有十几位毕业生学成归国后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如今担任南非金山大学讲师的鲍勃(Bob Wekesa)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后,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中非媒体合作和公共外交的论文,已成为中非传媒研究领域出色的研究者。

非洲学员们是共同讲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典型代表,是行走在非洲大地上的中国故事传播使者。天赐告诉记者,正像他的中文名字一样,中国同非洲的友谊,就是一个天赐良缘。

而这段“佳话”,未完待续……

中传培养出非洲总统新闻官

昨日精彩中传版《凉凉》上线!给你们的开学礼物,怕了吗?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来源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

记者 |郭涛 李忠利

美编 | 张晓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