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畢卡索會是機器人嗎?AI創造力能替代個體表達嗎?

下一個畢加索會是機器人嗎?AI創造力能替代個體表達嗎?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工智能幾乎無處不在且樣樣精通的時代。今天,AI已能自動識別人臉和位置,理解語音,撰寫新聞稿,編寫劇本,甚至創作藝術。毫無疑問,AI已成為社會變革的促進者。那麼,在這種飛速的技術進步之後,我們是否將被推到藝術新時代的風口浪尖?人工智能會是21世紀藝術潮流的弄潮兒嗎?

在藝術領域,人工智能已經被訓練成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通過成千上萬的在線藝術數據庫,這項技術現在有能力識別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和動作,從而創作和輸出自己的作品,最終創造出新的非傳統風格。但是,算法真的能模仿人類的能力嗎?對於一些學者來說是這樣的。

來自羅格斯大學的科學家與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門合作,開發出了一種系統,可以生成一種名為“創造性對抗網絡”的藝術代理,其創造性特徵與生成的對抗網絡(GAN)略有不同,因為它允許自由思考。在神經網絡技術下訓練的算法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維基藝術數據庫中收集了大約82000幅畫作。

由研究員伊恩·古德勒(Ian Goodfellow)於2014年推出的GAN,已被機器學習愛好者廣泛使用,它可創作新穎、逼真的圖像。GAN編寫了一系列算法,其中一個網絡是“產生”想法,另一個是使用標記,判斷結果,以確定這個想法是否“好”。基本上,一個神經網絡創造了一個解決方案,而另一個神經網絡則對它進行了評判,同時算法會來回循環,直到達到一個像樣的結果。

羅格斯大學的團隊成員Ahmed Elgammal告訴《新科學家》:“你想要一些真正有創意和引人注目的東西——但同時也不要走得太遠,做出一些不美觀的東西。”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還將讓實驗對象對AI生成和人類創作的藝術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人們無法區分算法創造的新藝術與當代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令研究人員吃驚的是,公眾對AI作品的排名要高於人類的作品。這就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問題:創造力是一種人類獨有的品質嗎?

好吧,似乎人類已經因新的藝術類型的興起而衰落了。上個月,位於印度德里的著名畫廊Nature Morte為這一新生藝術形式的首批展覽敞開了大門。這個名為《傾斜/下降》(Gradient/Descent)的展覽展示了五名新興數字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挑戰了人類和藝術之間的動態,組織者認為這“可能是後人類時代的藝術”。

當被問及人工智能的學習方面時,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卡蒂克·卡里亞拉曼(Karthik Kalyanaraman)告訴《First Post》,“藝術家們根據他們所看到的藝術作品進行創作。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根本就不相關。從一個純粹的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如果一臺機器能創作出令人驚訝的、具有某種風格的新藝術,我認為還因為它沒有意識而說它沒有真正的創造性是愚蠢的。”

現代科技已經進入了經驗豐富的藝術行業。著名的佳士得拍賣行最近宣佈,他們將在今年秋季出售由AI創作的第一批作品。由法國藝術團體Obvious開發的AI藝術是用GAN製作的,估價為7000美元-10000美元,目前在佳士得倫敦的展示廳展出。這幅畫描繪的是一名法國男子——他是虛構的貝美家族的一員——穿著白色的襯衫和黑色的禮服,面部的大部分都模糊不清。在框架的右下方,你可以看草書的奇怪簽名: [ ())] + [( − (()))]。

像谷歌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知道藝術與技術的相關性,因而開發了自己的圖片算法“深度夢想”來探索人工智能邊界——創意藝術。“深度夢想”於2014年在蘇黎世的辦公室開始開發,於2016年發佈,這是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使用卷積神經網絡來增強圖片,檢測人臉、圖案和形狀。類似的算法已允許谷歌或蘋果用戶通過手機內容識別照片。

由此產生的圖像通常看起來像是從迷幻旅行中提取的片段。這是因為,一旦給定一個圖像,網絡就會啟動一個反饋循環,試圖識別從先前的初始上傳數據中所顯示的圖像,結果是得到同一訓練“特徵”的無限幻覺效果。

那麼這些畫的藝術家是誰呢?軟件?程序員?還是兩者?

Elgammal教授說:“我認為自己是建立框架的藝術家。機器本身探索了各種可能性,並給出了答案。可以說,是機器完成了創作過程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有潛力成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藝術學生的工具,因為這項技術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天賦,成為創造性的合作者,但是一旦交易完成,這個人就不會要求一個百分比。但是,我們真的能考慮由此產生的藝術品嗎?

“與AI合作,藝術家可以利用混亂和複雜性,在噪音中找到意想不到的信號和美感。” 《The Mill》的創意總監拉瑪·米爾(Rama Mill)說。

將我們定義為智能生命的是我們的主觀能力——一種個人表達的形式。創造力——一種獨特的人類行為——以及美的抽象概念,不同於個體和文化。除了歷史,藝術也有不同的含義和解釋,然而,一臺被訓練或編程成標準化概念的計算機,可能缺乏主觀性和人文性的條件,而這正是我們所有人的最純粹的藝術形式。

藝術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萬神殿,這種品質是我們的典型特性,沒有任何技術可以複製。

然而,當我們展望即將到來的未來時,我們必須記住,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好處總是被人類操作機器背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束縛。人工智能的傑作已經走上前臺,否認其未來的影響是不真誠的。就目前而言,在AI越過“恐怖谷”之前,人類和機器人將不得不繼續繪畫、作曲、雕刻和製作美麗、怪異或無用的藝術品。

【數字敘事 原作:Orge Castellano;編譯:澤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