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縣柳樹口鎮打造特色旅遊文化紀實

喀斯特地質貌億年形成,山雄奇水清秀溝壑幽深。

太行巔瞰中原兵家必爭,齊莊公襲晉國敗退孟門。

柳口人忠孝義淳樸良善,愛祖國愛家鄉勤勞為本。

共產黨領導下滄桑鉅變,全鎮人齊努力萬馬奔騰。

抓改革興旅遊揚長避短,促發展保生態美畫乾坤。

深挖掘整資源全域開放,美景色吸引著四海遊人。

一段上黨梆子,唱出了澤州縣柳樹口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雄厚的旅遊資源,也表達了柳樹口人民努力打造“山水靈秀地,神話柳樹口”特色旅遊文化的強烈願望。

柳樹口鎮位於晉城市澤州縣東南部,北依巍巍太行,南望滔滔黃河,與陵川縣為鄰,與河南省焦作市接壤。柳樹口踞太行之嶺,扼晉豫喉嚨,靠三晉腹地,望中原千里。這裡地處南太行山系之中,由5億年前地殼拱起形成褶皺山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強烈發育地區。境內奇峰密佈,雲霧飄渺,懸崖峭壁,峽谷深澗,異石突兀,神韻生動,奧妙無窮,秀資天仙。全鎮面積 348.3平方公里,腹裹31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5000餘戶15000餘口人,素有山西的“邊疆”、晉城的“新疆”之雅稱。

澤州縣柳樹口鎮打造特色旅遊文化紀實

柳樹口鎮裡河崖居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棵千年古柳,粗大的樹幹底部,長成人字型一個大口,可供馬車通過。而且又是通向外界的唯一路徑,柳樹口因此而得名。柳樹口重在一個“口”字。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裡自古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鎖鑰之地。遠至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近在驅逐外侵的抗日戰爭階段,柳樹口、張路口都是封鎖晉豫通道、藏兵鎮守的兵家必爭之地。柳樹口鎮是澤州縣“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風景最美”的鄉鎮。

近年來,柳樹口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審時度勢、奮發圖強,瞄準自己“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優勢;果斷地提出了“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以開發建設旅遊產業為引領,以旅促農、以旅助農、以旅興農、以旅富農,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發展,綠色崛起之路”的奮鬥目標;圍繞“神話傳說、歷史變革、紅色傳承、綠色美景”四大主題,打造特色旅遊文化,努力把旅遊資源轉化為柳樹口特有的文化品牌和經濟效益。

聽神話傳說

在這裡,山是愚公移過的山,水是大禹治過的水,天是女媧補過的天,路是黃帝走過的路。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在柳樹口大地流傳千古,據明《澤州府志》記載,女媧補天所用五色彩石就採自丹河水畔圪針掌村的媧皇窟中。2000多年前,《列子·湯問篇》中所敘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柳樹口鎮是愚公故里,愚公山就坐落在山高林密、風景秀麗的瑪琅山南,上古時期,老愚公率領子孫叩石墾壤、移山填海,矢志不移改變家鄉閉塞交通。愚公山下就是東大河,涓涓流水一路向南匯入丹河。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寫下了《愚公移山》的光輝篇章,使愚公移山神話故事在神州大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一神話故事所提煉出來的“挖山不止、頑強不息”的偉大愚公精神則光耀千古,代代傳承。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一代又一代的愚公子孫,又孕育出了“戰天鬥地,自強不息”的柳樹口精神。

澤州縣柳樹口鎮打造特色旅遊文化紀實

紫金山大雲院“三藏取經”石刻

更需要說明的是,柳樹口鎮中村南邊的紫金山上有一座創建於元代的古廟大雲院,院山後崖壁刻有“三藏取經”故事的摩崖石刻。“三藏取經”石刻,分列“觀音經變”之下的南北兩側。南面為手持笏板、身著朝服的官員、猴行者、白龍馬。而北面則是雙手合十的三藏法師、八戒和馱經馬。仔細觀察石刻的細節:三藏法師面部虔誠,禮拜觀音。頭戴僧帽的猴行者雙腿交叉站立,左手拿著棒形法器;右手置於額前“手搭涼棚”,作觀望狀。壯碩的八戒肩扛長杆,左手執杆尾,杆頭挑雨傘、葫蘆形水壺,右手牽馬,馬背馱著經書。再仔細觀察兩匹白龍馬,造型卻不相同:猴行者身後的白龍馬,背上只有馬鞍及馬鐙,四蹄落地,在低頭悠閒吃草;而八戒身後的白龍馬俯首遙拜,身披韉褥。前左蹄高抬,揚蹄行走,似為三藏坐騎。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卻多了一位峨冠博帶的官員。從題記中可知,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在晉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寫唐僧取經的故事尚屬首次。由於其產生時間為元代,而《西遊記》成書在明代。據此推斷,晉城乃至上黨地區,應該是西遊記故事重要的發源地。就大雲院西遊記摩崖石刻的時間來看,雕刻的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早近300年。可想而知,這裡該有多少讓人遐想的故事啊!

講歷史變革

當看到裡河村“一洞十八院”舊石器時代崖居遺蹟、河東村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彷彿走進了太行山萬年曆史的長河中,看到了山民們鑽木取火、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更證明了柳樹口鎮的歷史古老而悠久。古老的歷史造就了絢麗的文化。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王維,曾風塵僕僕地來到愚公山裡留下 《愚公谷三首》的著名詩篇,這三首詩收錄在全唐詩一百二十六卷。由於柳樹口山裡的幽深寧靜,風景絕佳,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至,金元時代的荊浩、元好問、杜紫薇、趙秉文等文壇名人,都曾在這裡隱居,留下了許多傳世名作,荊浩關於繪畫筆法的經典名著《筆法記》、傳世名畫《匡廬圖》就在“洪谷寶巖寺”內完成,元好問在這裡寫下了大量以愚公山秀麗風景為主題的詩作,如《箕山》《琴臺》《洪谷聖燈》等。再看始建於宋元時期的二仙廟、祈福寺、雙林寺、湯帝廟、三教堂、移風橋、大雲院、蓮花洞、招賢館、班木古村等,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古蹟,共同構成了柳樹口“古村古廟”的恢宏建築群,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代表景點為裡河崖居。什麼是崖居?“崖居”就是古人類利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作為生活居住地。可在崖穴內築屋,亦可利用洞穴的牆壁建房子——逐穴而居,是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理想選擇。地處柳樹口鎮南莊村的裡河自然村,東面是瑪琅山,西面是玲瓏山,南面是金坡窯,北面是九仙台,四面青山環繞,一眼清泉村前緩緩流過。在裡河村東的山崖峭壁下,掩藏著20多處鮮為人知的天然崖居群落。最著名的一處被當地人稱作“一洞十八院”,是一處高深闊大的天然石棚。石棚從山崖頂上兀然伸出,總長約100米,形成一扇巨大的“屋簷”,為居住者遮擋住了風雨。崖下平臺上,數道傾塌的石牆分隔開大小不等的十多個空間。在這裡可以找到先民曾經使用過的水井;還有使用了太長時間的生活用品;還可以找到山下貧瘠的坡地。但沒有人知道崖居居民有著怎麼的生活方式。從舊石器時代綿延至民國時期,這裡一直有人類居住。走進這些崖居人遺留的“房屋”,崖壁上方被煙火燻烤致烏黑的岩石無聲地訴說著那些曾經的洪荒歲月。

憶紅色傳承

柳樹口人民具有光榮的傳統,歷史上曾多次爆發過反剝削、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早在1937年,這裡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基層組織。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這裡成為晉城縣的重要根據地。1943年 11月,中共晉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就設立在柳樹口鎮東樹溝、黃圍、柳樹口等村,晉東南地區黨支部創始人陳立志同志也犧牲在了這片土地上;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可靠後方,除先後有近千名青年參軍入伍,奔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前線外,還有大量的民兵和民工,勇敢地擔負起參戰和支前的艱鉅任務,有近300名熱血青年,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為國捐軀。柳樹口銘記了光輝的抗戰歷史,更傳承了無數先烈的紅色意志。今天,柳樹口人不忘革命傳統,在白鐵河景區內修建了“澤州縣黨史館”,大力發展“農家樂”,2015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鄉村旅遊模範村。

賞綠色美景

綠是大自然的原色,綠是美。優美的生態環境體現著良性循環的蓬勃生機和繁榮富庶。在現代喧囂的社會中,柳樹口鎮完好無缺地保存著大自然贈予的寶藏。44萬畝林地,80%的森林覆蓋率,條條山峰上松柏蒼翠,像一道道綠色屏障橫亙於太行山。當你穿行在莽莽林海間,彷彿置身於青山綠水的潑墨畫卷之中,鬱鬱蔥蔥,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天四時景色各異。春天,山花爛漫,重欒獻翠,蜂蝶爭戀;入夏,氣候涼爽宜人,看不完的野趣,睜眼是滿山的綠,閉眼是悠悠的香;秋月,紅葉遍佈,層林盡染;隆冬季節,銀裝素裹,明淨潔麗,使人耳目清新,心胸豁達,別有情趣。遊人漫步林中,踏著那綠茸茸的芳草,一塵不染,看那株株林木,有的像綠傘,有的似玉柱,有的如龍爪,婀娜多姿,林間陣陣芳香,浸入肺腑。雲動松聲起,風定鳥自啼;林聲沙沙,泉水叮咚,好一部動人的交響曲,悅耳動聽,猶入仙境。

一條原生態的白洋泉河,從深山湧出,流經柳樹口鎮南寨村地段,嶺高谷深,流水潺潺,水草翠綠,蘆葦叢生,這條水質優良的河水,為這裡發展冷水魚養殖提供了理想條件。目前,這裡沿河谷一帶已發展起眾多白洋泉河魚莊。它們依山面水,風景優美,是一處戶外郊遊、朋友聚會的好去處。來此食魚,客人可以到池中自選自撈,稍候,一桌全魚宴就上桌了,五彩斑斕、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其原材料講究新鮮,刀工精細多變。多用本汁原湯,保持魚之原味。夕陽西下之時,邊品嚐美味佳餚,邊觀賞美景風光,卻也別有一番體驗。

這就是柳樹口,太行山南麓一顆耀人眼目的璀璨明珠,正敞開著博大胸懷,歡迎四海賓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