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附地菜

中藥材附地菜

附地菜

拼音Fù Dì Cài

別名雞腸(《本草經集註》),雞腸草(《別錄》),地胡椒(《貴州草藥》)。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全草。初夏採收。

中藥材附地菜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5~30釐米。莖通常白基部分枝,纖細,直立,或叢生,具平伏細毛。葉互生,匙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3釐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或尖銳,基部狹窄,兩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總狀花序頂生,細長,不具苞片;花通常生於花序的一側,有柄,長3~6毫米;花萼長1~2.5毫米,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尖銳;花冠藍色,長約1.5毫米,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圓鈍;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線形,柱頭頭狀。小堅果三角狀四邊形,具細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境分部生長於原野路旁。我國西南至東北均有分佈。

中藥材附地菜

性味辛苦,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苫。"

③孟詵:"溫。"

④《綱目》:"微辛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遺尿,赤白痢,發背,熱腫,手腳麻木。

①《別錄》:"主毒腫,止小便利。"

②陶弘景:"療蠼螋溺。"

③《藥性論》:"洗手足水爛,主遺尿。"

④孟詵:"作灰和鹽,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如棗大癢痛者,搗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氣;又燒敷疳匿;亦療小兒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⑤《貴州草藥》:"驅風,鎮痛。"

中藥材附地菜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擦患處。

複方①止小便利:雞腸草一斤,於豆豉汁中煮,調和什羹食之,作粥亦得。(《食醫心鏡》)

②治氣淋,小腹脹,滿悶:石韋(去毛)一兩,雞腸草一兩。上件藥,搗碎,煎取一盞半,去滓,食前分為三服。(《聖惠方》)

③治熱腫:雞腸草敷。(《補缺肘後方》)

④治漆瘡瘙癢:雞腸草搗塗之。(《肘後方》)

⑤治手腳麻木:地胡椒二兩。泡酒服。(《貴州草藥》)

⑥治胸肋骨痛:地胡椒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⑦治反花惡瘡:雞腸草研汁拂之。或為末,豬脂調搽。(《醫林正宗》)

⑧治風熱牙痛,浮腫發歇,元髒氣虛,小兒疳蝕:雞腸草、旱蓮草、細辛等分。為末,每日擦三次。(《普濟方》祛痛散)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藥材附地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