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亂談:回到100年前,採取什麼樣的投資策略比較靠譜?

最近朋友們討論比較多的事情是投什麼,怎麼投?確實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畢竟內憂外患的時候,說啥都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對的,畢竟我一直以為這是個迷局,正好前幾天同學說到在看書,我也覺得挺靠譜,也拿出了老書看看吧,因為看書,所以思考,自然就有了這樣一個

想法:假設回到100年前(即1918年),擁有1萬兩黃金,並且你可以一直活到現在,允許可以在任何國家、任何市場投資,將採取什麼樣的投資策略?

不管真假,歷史還是有人記錄的,在風起雲湧的20世紀中,1918年可謂波瀾壯闊了,因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著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美國的農業人口還佔總人口的42%。歐洲沉浸在繁華和希望之中,日本、德國兵強馬壯,如日初升,亂戰。那時候,中國正式對德宣戰,成為參戰國,最終就有了著名的五四運動了,有關細節就不說了,是否和某個時期似曾相識呢?

扯遠了,顯然,站在一百年的任何一個天才,都不可能預測100年內的世事滄桑。今天我們同樣處在一個非常的時期,2018年註定是個某些事件的元年,同樣作為證券市場的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100年。那麼,有沒有一種投資策略,可以在無法預測未來的情況下,仍然長期有效呢?

每當遇到難題,中國人的智慧就是去看歷史,看書,我也不例外。從過去的一百年來看,確實存在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策略,它不需要複雜的技巧,只需要理性、謙虛和堅持。接下來我就把我最近在看的書裡引用的很多數據拿來說說了,這是來自於很多年前荷蘭銀行和世界倫敦商學院出的一本小冊子,書名叫《投資收益百年史》,做這件事情的兩個教授,叫Elroy Dimson 和Paul Marsh,他們管自己乾的活叫“金融考古”,從塵封的報紙和古老的記錄中,重新建立自己的數據庫。這些教授可謂功德無量,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們知道,投資的頭號天敵是通貨膨脹,政府利用它的刀劍槍炮作後盾,印刷貨幣是主業,把老百姓口袋裡的真金白銀、真貨實物統統弄走。

就像現在,很多人在說,擁抱現金最安全!

但回想一下100年前來的事情,如果你真把鈔票埋在自家後院的樹下,那肯定是20世紀最大輸家之一,因為根本無法對抗通貨膨脹。簡單地算筆賬,假如當時你有1萬元,就算通貨膨脹率是5%,20年以後,其購買力只剩下35.84元;如果通貨膨脹率是10%,那太不幸了,20年以後,你的1萬元血汗錢,購買力只剩12.16元了。

同樣也是現在,因為各種暴雷,把錢存到銀行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想法了!

但同樣的道理,如果把錢存在銀行收利息,相當於把錢借給銀行,這比埋在自家後院樹下略強一點,不過,銀行利率常常比長期國債的利率低,那麼,不妨直接看一下投資國債(借錢給政府)在20世紀的收益率。

先以20世紀國運還算不錯的英國為例。荷蘭銀行/倫敦商學院(ABN AMRO/LBS)長期債券指數,這個指數基本可代表英國長期國債。如果你在1900年初,以1萬英鎊投資於這個指數,到了2000年,它將變成188萬英鎊,按年折算,就是5.4%的年均增長率。聽起來還不錯,是嗎?可是,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就遠不是這麼回事了。在20世紀的100年裡,英國的零售物價年均增長率是4.1%,用這個物價漲幅去減國債收益,就很失望了。這100年裡的英國長期國債年均收益率,僅僅是每年賺1.3%。

長期國債賺得太少,短期國債就更不用講了。如果你在1900年拿1萬英鎊投資,買入英國短期國債,100年後將會變成140萬英鎊,相當於每年5.1%的增長率,扣掉4.1%的通貨膨脹率,僅僅為1%的年收益率。20世紀英國的國債投資者,看來收益不佳。其他國家呢?有一項調查研究了12個國家,它們在今天看來,都算是20世紀殘酷的國家間競爭的贏家: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瑞士。如果投資這12個國家的長期國債,年收益率的前三名都是歐洲小國:丹麥2.7%、瑞典2.3%、瑞士2.1%。小國的百姓有時是幸運的,20世紀沒經歷過那些大國的動盪劫難,沒有一統天下千秋萬代的雄圖壯志,也就逃過了德國、日本狂發貨幣盤剝百姓造成的災難。

在這12個國家裡,長期國債收益率最差的,就是三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德國-2.3%;意大利-2.3%;日本-1.5%,全都是負數。更可怕的是,德國的統計數據中,還剔除了1922和1923那災難性的兩年。1923年初,2萬德國馬克可以兌換1美元;10個月後,需要用6300億馬克才能兌換1美元。這種通貨膨脹讓所有的國內債務都一筆勾銷,現金、銀行存款、債權、國債都一文不值,幾乎造成長期國債投資者100%的損失。這三個國家有個共同點,在20世紀都出過很多雄才大略的梟雄,可惜,梟雄輩出的國度,百姓往往不幸。

不過,話說回來,這學費也沒白交。因為20世紀上半場吃的虧太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對通貨膨脹視如洪水猛獸,至今仍未放鬆警惕。尤其是德國,它在20世紀上半場的通脹是最兇的,結果下半場卻是這12個國家中最低的。物極必反的理論再次起了作用,20世紀下半葉,長期國債收益率最高的幾個國家中,德國、日本均佔前幾名。

我們從20世紀的歷史課中,學到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要借錢給政府,尤其是別借錢給雄心勃勃梟雄輩出的政府(現在的大國是不是呢,我不敢回答,也不想回答,更不願意回答,哎),當然更不用借給利息更低的銀行。不過,如果由於愛國感情借錢甚至捐贈給政府,不在我所講的範圍之內。既然是由於愛國,不是為了獲利,當然不算是投資,他們將獲得精神上的豐收。

現在呢,我們的國家是什麼樣呢?相信看過我的文章的人都知道,地方債的危機不是說說而已,國債也只能是寄望的信用而已了,地方融資平臺一旦允許破產,相信大家都無法避難,所以,悠著點是對的。

怎麼辦呢?迴歸到本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吧,上帝制造了通貨膨脹這個壞蛋,也留下了股票投資這條活路。

20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嘗試了各種社會制度的試驗,造成數以億計人口的非正常死亡,體驗了眩目的繁榮和恐怖的蕭條。在這100年裡經歷了最好的和最壞的時代,風暴過去之後,我們發現,最“安全”的國債,其實是不足以依靠的陷阱;而“高風險”的股票,居然是最好的避難所。假設你在1900年初,將1萬英鎊投資於英國的整體股票(仍然以荷蘭銀行/倫敦商學院指數為標的),100年後它將變成1.6946億英鎊。

要提醒一點,在剛才講的股票投資裡,你必須用每次分紅得到的錢,再投資回股票中。拿紅利進行再投資,是這種策略成功的秘密。假如你同樣在1900年初,拿1萬英鎊投資英國股市,但是你把每次分紅都消費掉,用來改善生活,那麼,100年後,它僅僅增長為161萬英鎊,還不到1.6946億英鎊的1%,實在是天壤之別。你把錢投到上市公司裡,犧牲你目前的消費,讓它為社會多創造點價值,上帝會獎勵自制而利他的你。

巴菲特曾經說,他的投資原則只有兩條,“第一條,不要虧損;第二條,牢牢記住第一條。”事實上,巴菲特所說的,並不是百發百中的股票神射手,而是說,只要保住本金,去享受複利,哪怕是緩慢的複利,都會是最終的贏家。

即使是從1萬到1.6946億的驚人增長,也只是10.2%的年收益率。20世紀英國整體股票投資的名義收益率,是10.2%;英國長期債券、短期國債分別只有5.4%和5.1%的名義收益率。這項調查中12個國家的股票收益率排名中,前四名是瑞典8.2%、澳大利亞7.6%、美國6.9%、加拿大6.4%。殿後的四個國家,雖然在20世紀曾大起大落飽受摧殘,但其股票收益率仍然超過其他工具,德國達到4.4%、日本4.2%、法國4%、意大利2.7%。這些數字看起來很平常,但是,把它們變得不平常的,是100年的長期複利。

當年歐洲金融的統治者羅思柴爾德曾說過,“我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蹟是什麼,但我知道第八大奇蹟是複利。”如果你今年才25歲,一分錢也沒有,但是,在看我這篇文章的朋友,一般來說,只要稍微省點兒,每年存個1.8萬元,也就是每月存個1500元,應該不算太難,第一年存1.8萬,第二年再存1.8萬,第三年再存1.8萬……,如此堅持不懈,存下來的錢全都用於投資。如果年收益率是10%,你25年後(50歲時)將擁有187萬元,35年後(60歲時)將擁有492萬元;如果年收益率是20%,50歲將擁有878萬元,60歲將擁有5482萬元。你退休時就不用擔心養老金的不足了。

可是,你也許會問,通貨膨脹呢?如果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豈不是這些10%、20%的收益率變得微不足道?不用怕,即使發生這種情況,股票仍然是惟一的避風港。比如,德國1923年發生惡性通貨膨脹,但德國股票市場也上漲了300億倍。上帝庇佑了那些在災難中持有股票的人們。

房地產呢?房地產是否比股票更牢靠呢?錯了,房地產比股票更不“安全”。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似乎買房買樓總是不會虧的,但我們對房地產市場的經歷實在太短,而且,這一二十年,既趕上了國內的特殊地產牛市,又正好碰上全球房地產的牛市,短期(一二十年仍然屬於短期)的數據,如果拿來作樣本得出所謂規律,是會害死人的。美國的房地產,曾經在100年的時間裡原地踏步,而那段時間美國經濟同樣是在迅速發展。退一步講,即使在房地產的牛市中,地產公司股票的增長,仍然可以分享房地產的繁榮。

說到這裡似乎還漏了一個:黃金。其實不提也罷,這東西遠遠不如股票,因為它是自私的人收藏的東西。你把財富變成黃金藏起來,退出創造增量財富的公司,不冒這個風險,怎麼能夠奢望分享社會的增量財富呢。

知道要投資股票只是第一步,如何投資才能成為100年的贏家,又是另一個難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比絕大多數人想象的簡單得多。任何頭腦健康的人,只要具有小學三年級的學歷,經過三分鐘的溝通,就能掌握這項投資策略。

一般人通常錯誤地認為,股票投資無非兩種策略,一種是聰明地選擇時機,另一種是聰明地選擇股票。其實,這兩條都是歧路,都不能確保你成為100年後的贏家。你恰恰該忘記時機、忘記選股,埋頭持有好股票,然後根本不理會市場如何波動、不理會大勢如何變化。也許你也少了很多“觀察、分析、判斷、博弈”的樂趣,不過,人生苦短,與其把時間空耗在這種賭博裡面,不如去做點你愛做的事情吧。

非常遺憾,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幾乎所有投資書籍,都在教大家怎麼選擇時機、怎麼選擇股票。要想練真功,就得先廢掉原來的武功,把這些邪門外道的內力散去,你應該把這些書籍賣給廢紙回收站(因為貿易戰,廢紙價格飆升了,趁機支持一些國家,也發點小財,兩全其美了),也算對循環經濟作點小貢獻。

妄想發現股票波動的規律、從而判斷買賣時機,這是不可能的。認為自己能夠預測漲跌的人,如果給予他100年的時間,去做這種實驗,惟一的結局就是失敗。在這個混沌的市場,哪怕是絕頂的天才,他們尋求漲跌確定性規律的努力,都以慘敗而告終。對這種時機選擇的努力,馬克·吐溫在《傻瓜爾遜》中寫道,“十月,是投機股市最危險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險月份依次是: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在南海泡沫中虧損嚴重的牛頓哀嘆:“我能夠計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想象人類的瘋狂。”統計數據表明,你只有大約10%的機會,猜中市場處於波峰還是波谷,而一次成功的買賣,就需要連續兩次猜中,成功的概率是10%*10%=1%。(作者:盧順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