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突然啞火的三分球!

在西部決賽的第六場中,火箭隊三分球一度是27中0;在總決賽的第一場、第二場比賽中(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第三場還沒有開打),騎士隊三分球亦是出現連續打鐵的現象。更為關鍵的是,這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空位出手。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這一球該進了,但所有球員彷彿受了咒詛,怎麼投也投不進。

其他球隊也不例外,在比賽的某個階段,球員會突然陷入一種困境,無論是否空位出手,頻頻打鐵。你可以在很多比賽中發現,即使是勇士隊,他們也會出現三分球啞火的現象。只不過要承認一點,勇士隊出現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不會太長,也不會像火箭隊那樣誇張(27中0)。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每個人投射三分球的穩定性不一樣。例如:湯普森、科沃爾,他們兩人也會出現連續打鐵的現象,但相比其他球員,這個比例要小的多。因此,這屬於個人投射能力的問題。第二點,防守者的干擾程度。一般情況下,對手防守的壓力越大,我們投籃的命中率肯定會越低。而這屬於不可控因素,因為對手的表現不取決於我們。

論突然啞火的三分球!

第三點最容易被大家忽略,它屬於客觀原因。即三分球本身的難度和不穩定性。雖然在NBA三分球投射的比例越來越高,投射的精準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三分球本身的不穩定性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掉。三分球與兩分球既然有一分之差,那你就必須付出額外的代價來獲得這一分。

我們大約站在7米遠的位置投射三分球(國內三分線是6.75米,NBA最遠是7.25米),這就要求我們擁有更加穩定的核心力量、下肢力量。與此同時,我們對球的感知能力、投射動作的合理性以及發力順序的合理性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說:三分球,不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在NBA,還沒有哪名球員的三分球命中率超過50%(一個賽季打滿一半以上的比賽數據統計才有意義),能維持在40%以上就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投射三分球的代價或損失就可以看作:每一次投射,你有60%多的可能性需要馬上回防了(在這裡我們就不考慮前場籃板球的影響了)。也正是因為三分球對球員各個環節要求的標準提高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比賽中很多球員頻頻打鐵,哪怕是在空位的情況下,因為三分球本身的難度限制了球員的命中率。

我之所以重點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三分球的投射選擇,是因為我想提醒國內的球員、籃球愛好者去理性的看待三分球本身。在美國的這幫球員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了,但他們的三分球命中率況且如此。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隨便投一投三分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投的很準。

論突然啞火的三分球!

NBA裡的很多東西會幫助我們進步,但我們並不能全盤接收。比如過多的單打、過多的三分球投射。特別是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紮實的基本功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我們也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功,但當我們想要去更高平臺施展自己的才華時,基本功的重要性將會再一次顯現出來。

請注意,我並不是反對大家去練習三分球。首先,在練習之前,要考慮我們的肌肉力量以及投籃動作是否已經達到了三分球的要求,我們是否可以保證自己的出手動作不會因為距離的拉長而變型。其次,我們不要執迷於投射三分球,如果非要堅持這樣做,那麼你自己就要承擔連續打鐵的可能性(而且是很大的可能性)。最後一點,有一種人是除外的,那就是神射手。像NBA中的湯普森、科沃爾等,他們雖然不是天生的三分球投手,但是經過大量的重複訓練,他們在場上的三分球出手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自信心。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國家是非常缺乏三分球投手的。準確的講,是缺乏神射手(三分球命中率能維持在44%左右)。一方面是球員的對抗能力有限,平時比賽三分球可能會非常準,但是到了國際賽場,防守強度上去了,我們的球員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三分球命中率也會隨之下降。另一方面的原因也非常重要,像庫裡、湯普森這樣的球員,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來自父親的專業指導,投籃的手型、發力的順序等技術環節得到了很好的糾正與固定化,這為他們後面的發展種下了良好的根基。

論突然啞火的三分球!

從三分球的另一面去分析,會讓很多想成為神射手的球員看到希望,如果能夠堅持一件事情重複做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半路放棄的人往往是最令人惋惜的,而這才彰顯了成功者的偉大之處,加油,每一位有夢想的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