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瘡百孔」的龍門石窟,中國最讓人最痛心的世界文化遺產


在世界遺產的排行榜上,中國以一項之差僅次於意大利。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眾多。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遺址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何保護、傳承、利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正如考古學家王巍所說,申遺成功不是一勞永逸,保護始終是前提。

這些年,我看過國內不少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邊是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與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為中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其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

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分佈在風景秀麗的伊水西岸。

但是由於長期的面臨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龍門石窟已到了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德境地。許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早已身首異處,安詳和藹的佛臉被連頭撬走,看到造像留下斑斑斧痕,讓人無比痛惜。

龍門石窟是中國曆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聚集地。北魏和唐朝的佛教造像反映出風格迥異的時代特徵。北魏造像從早期的粗獷、威嚴、雄健,逐漸轉向為生活人像中來,趨向於活潑、清秀、溫和。造像堅勁質樸,堅毅剛瘦,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

而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情趣催生了唐代佛像的渾圓豐腴,身寬體厚的特點,既繼承了北魏造像的優秀技法,又汲取了漢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為佛教造像藝術的頂峰。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也是最具代表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奉先寺石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說是來自武則天的生活原形。


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託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長期以來,龍門石窟造像受到巖體構造等地質原因,出現大量風化、崩塌和脫落。另一方面,也是最嚴重的是人為破壞,歷史上的“毀佛滅法”,特別是經歷了20世紀初的蓄意盜鑿劫掠。龍門石窟的大部分佛像早已傷痕累累、面目全非。實在令人痛心憤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