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老家許昌

文‖馬炎心 賈鳳翔

圖‖梁耀國


護城河和小西湖是許昌的兩處歷史遺存,也是現今聲名遠播的人文景觀,但對其形成年代卻有多種說法。

如某大報的一篇文章中說:“許昌護城河起源於1800年前的曹魏時期,形成於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間。”

又如某廣播電視臺的一期文化專題節目中說:“許昌小西湖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末年,當時因挖土築城形成坑窪,後匯水成湖,北宋時逐漸成為中州名勝。”

而在一些有關許昌歷史、文物、旅遊、水利類書刊和網文中,更有“許昌護城河這位500歲的老人”和“小西湖1800年的情結”之類的文學語言。

一個並不複雜的歷史年代出現多種表述,不僅傳播了模糊甚至錯誤的文化信息,直接影響許昌歷史的厚重感和人們的敬畏感,而且也有失對外宣傳的嚴肅態度。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要弄清許昌護城河的年代,必須先弄清許昌城的歷史演變。“許昌”作為地名,始於三國魏黃初二年(221)。

“許”源於唐堯時期,因上古高士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後歷經周時的許國,至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許縣(縣治在今建安區張潘),屬潁川郡下轄的十二縣之一,郡治陽翟(今禹州市)。西漢高祖六年(前201)進行區劃調整,將許縣西北部劃出置潁陰縣(縣治在今許昌市老城區)。

東漢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漢獻帝都許縣,許縣成為許都,曹操的兵營則設在潁陰。據史書記載,獻帝剛來許縣時,由於尚無宮殿,因此暫住曹操兵營,待宮殿、宗廟建好後,才從軍營搬出,住進了許都。

東漢建安25年即魏黃初元年(220),曹丕代漢稱帝,次年(221)即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魏元帝景元元年(260),潁川郡治由陽翟遷此。後經兩晉到南北朝時期的宋景平元年(423),許昌縣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潁川郡治遷至長社(今長葛老城),許昌縣遷至許田(今建安區陳曹鄉許田村)。

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為避莊宗祖父李國昌諱,改許昌縣為許田縣。而潁陰縣自東魏武定七年(549)至北周大定元年(581)期間,經過多次區劃變動和更名併入長社併成為許州州治。許田縣則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併入長社縣;長社縣在明洪武元年(1368)併入許州。

至此,西漢時的潁陰縣和許縣又合而為一統稱許州(治今許昌市老城區),直到中華民國三年(1913)廢許州重設許昌縣和1949年分設原許昌市(今魏都區),其辦公地點都在今許昌市老城區。

以上演變說明,歷史上許昌作為州郡、縣治,先後經歷張潘古城、長社古城,最後固定在潁陰縣城,也就是現在的許昌市老城區。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那麼,西漢的潁陰縣城有沒有護城河呢?史書缺乏明確記載。但有關灌嬰的史料和傳說可以證明它的存在。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漢王立為皇帝,賜益嬰邑三千戶。其秋,以車騎將軍從擊破燕王臧荼。明年,從至陳,取漢王信。還,割符,世世勿絕,食潁陰二千五百戶,號曰潁陰侯。”意思是:灌嬰是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因屢立戰功於漢高祖六年(前201)被封為“潁陰侯”。灌嬰後晉升為宰相。

相傳灌嬰領兵為將時曾屯兵潁陰城,併為檢閱兵馬在城南的一片高地上修建閱兵臺,後人稱之為“灌臺”。東漢末年曹操也曾在此臺活動。據乾隆十年(1745)編修的《許州志》記載,此臺清代還有建築物存在,是當時許州十景之一“灌臺凝霧”。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另外,晁錯墓也可作為佐證。

晁錯是陽翟(今禹州市)人,西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因建議朝廷削藩引起“七國之亂”被殺,其家屬將他的屍體從長安運回葬於潁陰城東關(今市烈士陵園內)。晁錯死於公元前154年,距漢高祖六年(前201)設潁陰縣僅47年。可見,西漢初年潁陰確有城池存在,而且其形成年代還會更早一些。原因在於古代城市的形成是先有“城”後有“市”。

《說文》曰“城以盛民也”,《墨子·七患篇》更指出“城者,所以自守也”;《說文》曰:“市買賣所之也”,《孟子·公孫丑》曰“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治之耳”。所以中國古代最初出現的只有“城”而沒有“市”,應該稱之為“城堡”。它產生於原始社會後期,是防禦的性質,正如農村的土圍子,村寨一樣。同時城市基本上都是由鄉聚發展而成,潁陰城在成為縣城之前也肯定有一個規模較大的村寨為基礎。否則,它不可能在置縣的當年就在平地建起一座城池。也就是說,潁陰城的護城河在其為鄉聚時就已經有了雛形。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隋唐以後,史書對許昌城有了較多而清晰的記載。不過,這期間的許州城一直是土城,一遇戰爭和洪水,極易毀壞。

明洪武年間,知州趙遜曾組織對許州城進行過一次大修,整修後的城牆“堅固整齊,城樓高聳,雄偉壯觀”。疏浚後的護城河寬2丈3尺,深一丈2尺,清波粼粼,魚蝦成群,環植楊柳,遍種芙蓉,紅綠交映,美不勝收。結果引起駐藩鈞州(今禹州)的徽莊王朱見沛的覬覦。

朱見沛在弘治二年(1489)上書朝廷,企圖將鈞州升格為府,把許州等劃歸其管轄。儘管因朝中有人反對,他的陰謀未能得逞,但消息傳出後,許州人心慌亂,居民相約放幹河水,挖出蓮藕,使護城河變成荒灘一片。

萬曆二十二年(1594),新任許州知州範錫看到土城因水患需連年修補,勞民不已,便下決心改砌磚城。

範錫為修城採取了很奇特的籌資辦法。凡民訴訟,令交納茅草根;對犯罪的人,量其輕重,亦令交納茅草根贖罪。結果收繳的茅草根堆積如山,民眾不解其意,及至修城,才知茅草根是用來燒磚的。這樣既減輕了群眾負擔,又開墾了荒地,範錫也因此獲得“賢守”的美名。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顯而易見,上述護城河形成於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間和護城河500歲之說,皆源於明代的這兩次大修。至於說它起源於“東漢末年”或“曹魏時期”,則屬毫無根據的主觀臆測。

小西湖的形成史書記載比較明確。《許昌縣誌·西湖》載:“西湖在城西北。雲是曲環坐鎮時,取土築城,因其地導潩水注之。”記述更詳細的是葉夢得的《石林詩話》。“許昌西湖,與子城密相附,緣城而下,可策杖往來,不涉城市。雲是曲環作鎮,將土築城因以其地,導潩水瀦之,略廣百餘畝,中為橫堤,初但有東之半耳,其西廣於東增倍,而水不甚深。”

葉夢得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詞人,北宋紹興四年(1097)進士及第,重和元年(1118)年任潁昌知府。上面提到的曲環是唐代中期人,他曾於唐貞元二年(786)七月至興元五年(799)八月任陳許節度使,坐鎮許州城。在他鎮守許州期間,曾督率民眾重修許州城垣。葉夢得所處年代距唐朝較近,又在許昌任職多年,故所記十分可信。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另據宋朝人胡宿的《流杯亭記》載:“唐薛能增廣其沚。”說明在曲環之後,唐代又有人對西湖進行了擴展。故五代詩人許渾在《潁川從事西湖亭宴餞》詩中就有“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離歌酒一杯”之句,顯然唐末許昌西湖已經頗有名氣。

《流杯亭記》還記述了北宋時許州西湖的盛景:“又惟杭、潁二州西偏,皆映帶流水,同得西湖之號,與許為三”。這裡的杭指杭州;潁即潁州,即今安徽阜陽,當時這兩地亦有湖稱為西湖。胡宿認為,天下西湖有杭、潁、許三州,而杭州偏僻,潁州雜亂,唯有許州西湖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景色盛美,可以作為天下之首。胡宿在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任翰林學士,足見許州西湖在時人眼中的地位。

綜上所述,可以認定,許昌護城河形成於西漢高祖六年(前201)之前,距今2200多年前;小西湖的形成年代在唐朝貞元年間曲環鎮府許州時期(786—799),距今1200多年。

許昌護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於何時?標準答案來了!

(文中圖片由梁耀國先生提供,版權歸梁耀國先生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馬炎心,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歷任中共許昌市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許昌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中共許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編寫、整理各類劇目近20部,多部參加省級以上賽事並獲多項大獎。獨自或與人合作出版戲劇、文學和歷史研究專著多部,在省內外具有廣泛影響。

賈鳳翔,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許昌市老幹部大學文學教師。在小說、散文、戲劇、影視、曲藝、詩歌、文藝理論、書法、音樂、攝影諸領域均有作品在國家級、省級發表或獲獎,出書三十餘本。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名列《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博客被新浪總部評為全球十大新銳之一。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