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的社會,真的如此不堪嗎?

我們眼中的社會,真的如此不堪嗎?

-01-

《思修》課上,佈置了一個討論話題:當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現狀如何?

要求學生們談一談對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現狀的整體看法。

學生們熱情很高,談了很多,但是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更多地聚焦在社會的負面現象上,彷彿真應了那句“經濟發展,道德滑坡”。

但是,這個社會真的像我們說的那樣不堪嗎?

我們眼中的社會,真的如此不堪嗎?

-02-

影響道德現狀的兩個人物

聊到中國社會的道德發展現狀,不得不提兩個人物: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

先來說說“老人”。

出自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其傳播廣泛,影響深遠,至今餘波未斷。

案件判決無形中增加了“見義勇為”的風險,讓原本願意見義勇為的人選擇了袖手旁觀。

再來說說“小孩”。

2011年某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某地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是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最終於事無補。

此事一經披露,立刻掀起軒然大波,有多少人立刻對當前社會“道德之淪喪”“人心之冷漠”大加鞭撻,似乎華夏五千年文明傳統瞬間崩塌。

我們眼中的社會,真的如此不堪嗎?

-03-

這個事情,我們怎麼看

首先要明確這本身是個概率問題。

不管是“扶起老人後被訛”還是“小孩被撞後沒人救助”都是個小概率事件,不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另外,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本身也有個概率問題,是在特定的場合和情境下,眾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偶然性事件。

其次不得不說媒體的作用。

為了追求所謂的“眼球效應”,不惜炒作熱點,借題發揮,甚至罔顧事實,誤導公眾。

“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輿情和報道,由於辦案單位沒有足夠重視,最終形成判決結果和公眾認知的巨大的反差。與之相似的還有“大學生賣鳥被判10年”事件。

最後我們也應該承認,當前社會領域中的道德問題也有不少。

一方面是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市場化激發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核心價值意識的缺失,讓社會缺少一個共同的價值標準和底線。人們更多地關注自身利益的實現,明哲保身,使得社會少了一點“人情味”。

我們眼中的社會,真的如此不堪嗎?

-04-

社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不堪

當前社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不堪。之所以造成這種“假象”,除了要反思媒體的“推波助瀾”外,作為公眾的我們也需要反思。

一方面,信息社會里各類消息紛繁複雜,可謂真假難辨、是非難分。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人說我隨,受到所謂意見領袖的誤導。不傳謠、不信謠、不造謠這是最起碼的底線,除此之外,還要多一點較真,多一點思考。

另一方面,反思我們的關注點。

除了那些吸引眼球的負面信息外,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時代的楷模。遠的有“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範”“勞動模範”等,近的有我們身邊的眾多凡人善舉和見義勇為的先進事蹟。

社會上並不缺少真善美,缺的是發現真善美的眼睛。

我們眼中的社會,真的如此不堪嗎?

-05-

你不冷漠,就會有溫暖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總有些事情讓我們憤慨、憤怒,也總有些事情足令我們感傷、感動。

環境影響人,同樣人也創造環境。每個人既是道德環境的被動接受者,同時也是道德環境的主動塑造者。

面對紛繁複雜的道德現象,我們不應該僅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感嘆一句“世道澆漓,人心日下,國將不國”,而後毫無作為,更應該身體力行,從我做起,投身到道德風氣的塑造中。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面對道德抉擇,你不冷漠,就會有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