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治理沙漠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消除貧困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這兩個世界難題疊加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兩個相互疊加的難題,在中國找到了破解之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沙漠變綠了,讓生活在那裡的人也變富了。今天,我們就走進庫布其沙漠腹地,看看沙漠裡的綠洲,沙漠裡的生活。

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這裡的景象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沙漠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有樹林,草地,還有湖泊,大片的沙丘被周邊的綠植鎖住,不再流動。

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以往,庫布其沙漠在當地人眼裡就是一條橫行肆虐的黃龍。

鄂爾多斯市林業局局長韓玉飛介紹:“南部用喬灌草的辦法,把它圍起來治理,防止風沙蔓延,然後採取北堵,靠近黃河這邊,我們採取鎖邊林帶的辦法堵住它,防止向黃河裡面輸送泥沙,中間,我們通過十大孔兌,還有一些道路,把它進行切割治理。”

南圍北堵,中間切割,說起來簡單,但真正鎖住庫布其這條黃沙巨龍,庫布其人的付出是常人很難想象的。30年來,這裡湧現出許許多多來自民間的治沙英雄,更有以億利、伊泰、東達為代表的許多治沙企業。在政府的主導下,全社會各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30年裡沙丘整體高度平均下降了一半,三分之一的荒漠得到治理。

然而,面對這些亮麗的數據和畫面,人們很難想象,30年前,這裡曾是風沙漫天、一眼望不到邊的“死亡之海”。

達拉特旗官井村治沙帶頭人高二雲說,當年風沙太大,村裡還發生過小孩出門幾十米就迷路丟失的事件。

為了生存,無數像高二雲這樣的庫布其人以自己的方式開始了抗爭。

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1999年,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凝聚了杭錦旗13萬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庫布其第一條穿沙公路建成通車。進入新世紀,鄂爾多斯市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強勢政策開始實行最嚴格的禁牧休牧,封禁保護措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隨之推進,各種防沙治沙技術層出不窮。

設置網格沙障,防止沙丘流動,同時在沙障內種樹種草,這是早期治沙的主要技術。在後來的治沙實踐中,億利集團帶動當地百姓大力發展沙漠經濟作物甘草種植,每年可產生1億多元的利潤,並跟進發展沙生態旅遊康養等項目,加之其他企業在沙生植物深度利用等方面逐漸產生效益,給治沙注入後續動力,反哺治沙科技的創新,一些新的治沙技術也開始應用。

看似簡單的微創植樹法,樹木成活率可由20%提高到80%以上。十幾秒就可以種一棵樹,效率成倍提高的同時,每畝可節約成本1200元以上。這是近年來沙漠治理的主打技術之一。

除了微創植樹法,億利集團還和科研院所合作,發明創新了風向數據植樹法、無人機彈射飛播法、甘草平移治沙技術、種質資源技術等一些列沙漠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

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與垂直栽種法相比,甘草種植平移法不僅固沙和綠化效果提高10倍,更可以大規模推廣,在杭錦旗有130多萬畝人工種植的甘草,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平移技術來種植的。

技術是基礎,但有規劃、成規模是治沙的關鍵。庫布其人開始了治沙模式的艱難探索。

庫布其西部的生態修復區,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也是億利“一帶三區”治沙規劃的生態保護區,屬於億利治沙的第四期工程,但實施過程異常艱難。

當年,當地政府和億利的技術人員挺進沙漠腹地考察規劃時,越野車在高聳的沙丘中顛簸行進,億利沙漠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吉樹摔下車,身負重傷。這次事故造成張吉樹腰椎壓縮性骨折。除了車輛事故,在一次人工飛播造林中,飛機失控,造成飛機損失,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除此之外,由於植被密植、鼠兔災害等,在起初的治沙階段,也走了不少彎路。

十八大以後,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庫布其人的治沙信念更加堅定了。

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介紹,他們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來進行綜合治理,稱為治沙生態的五結合。

所謂治沙生態五結合主要是指:生態移民、封禁保護、自然修復、機械化和人工規模化治理、構築生態系統能力的五結合措施,綜合推進,立體化治理。要成規模治理,首先就要把治理區內散居的牧民移出來,並且解決他們的生活出路問題。

道圖嘎查移民新村致富帶頭人孟和達來說,自己弄是單打獨鬥,資金、勞力不夠,政府主導,企業投資,農牧民參與,一起弄,效果最好。

孟和達來所在的道圖嘎查在規劃的治理區內有36戶散居的牧民,在當地政府的指導和動員下,如今已經全部移至移民新村,億利集團出資2700萬,不僅讓移出的牧民安居,還讓他們出工出力參與治沙,開展多種經營。

同時企業運用科學的治沙理念和手段,成規模治理,效果非常明顯。

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在兩萬畝的億利光伏發電基地,板上發電,板下固沙,其間種植沙生植物,飼養禽畜,發展沙產業,形成立體化的小生態,同時帶動附近的農牧民以民工聯隊的形式參與建設和養護管理。

億利烏蘭木獨民工聯隊隊長張向前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的沙害現在變成沙利了,我們現在可喜歡這個沙子了。沙子就是我們的生存的根本,這就是錢,這就是鈔票,下面這東西(甘草)多好。”

張向前的民工聯隊有二三十人,類似的民工聯隊在庫布其有200多個。

“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逐漸成型,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而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人心,庫布其人的治沙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任先生是鄂爾多斯市一家企業的總經理,去年底他帶著資金找到達拉特旗政府,想要一塊沙地治沙綠化,同時搞沙漠康養項目以圖未來的營利,沒想到卻被婉言謝絕了。

沒有治理過的沙漠土地租金非常便宜,又能享受國家的政策扶持,企業有自己的盤算,但達拉特旗這塊狹長的沙漠經過多年治理,基本達到了生態的平衡點,對於外來企業的項目,當地政府更希望在原有薄弱林帶的基礎上提高林帶質量,但這樣地段租金又會大幅增加。

有數據統計,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一方面有企業帶著資金想進駐沙漠治沙,門檻提高了,另一方面,庫布其的治沙模式也開始走向全國。

中國林科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認為,庫布其模式是在國家和各地政府領導下,在國家生態建設支持下,企業牽頭,走出了一條治沙的路,這個路應該是可複製的。

億利沙漠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吉樹說:“目前我們在甘肅,已經種植了十幾萬畝梭梭,還有一萬畝甘草,同時我們搞飛播造林30萬畝。”

現在,包括甘肅、新疆、西藏、青海、雲南、河北等地,在荒漠化治理上,都能看到庫布其的影子,去年12月,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還獲得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而庫布其的治沙技術也正在向伊朗、沙特、巴基斯坦和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延伸。

焦點訪談:鄂爾多斯破解世界性難題!

庫布其沙漠從“死亡之海”“生命禁區”變成今天的“沙漠綠洲”“財富之地”,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只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順應自然,沙漠也能夠和人類和諧共存。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需要科技創新、產業開發、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更需要勇於擔當、吃苦耐勞、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而庫布其在為中國生態建設添磚加瓦的同時,也正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為全球荒漠化防治帶去綠色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