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導,多家媒體轉載!

你有多久沒被感動過了?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的一期節目讓人看得淚流滿面!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她,叫侯朝茹,保定學院歷史系畢業生。

18年前,這個穿著白色背心甚至連鏡頭都不敢面對的靦腆女孩兒,即將和他14位同學一起,登上西行的列車,穿越“死亡之海”!他們不是去探險,更不是去旅遊,而是帶著自己的戶口,決心一生紮根到祖國最偏遠的縣城!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18年後,這個靦腆的女孩,早已成為講臺上鏗鏘有力的老師!

18年來,保定學院,這所在全國並不算知名的大學,有百餘名跟侯朝茹一樣的年輕人,帶著青春的夢想,從家鄉河北來到幾千裡之外的新疆且末縣,站在了三尺講臺上。

他們不是實習,也不是短暫的支教,而是永遠地留下來,一站就是十幾年。

當我們面對孩子“長大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疑問時,他們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

NO.1、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新疆且末縣,這個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小城,是中國面積第二大的縣,卻僅僅有6萬人口!

在中國廣闊的領土上,且末,就是地圖上一個小小紅點!

一心想當老師的侯朝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和她的同學們,一生的命運會因為這個小城發生改變!

那是2000年的春天,且末縣因為嚴重缺少中學教師,專門來到內地招聘教師。

他們去了很多大學招聘,卻沒有給孩子們招來老師!

當他們來到保定學院時,也只是為了碰碰運氣。

沒想到的是,保定學院竟有100餘名優秀學生報名。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本來計劃招聘七八名教師,最後竟把名額增加到了15名。

河北的高校一批就有15名畢業生志願到且末任教,這在且末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最終,這15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鄭重簽訂了赴新疆就業協議書。

之前,這15個孩子都從未去過新疆,更沒有聽說過且末……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2000年8月5日,在保定火車站的站臺上,此起彼伏的道別聲裡,才明白考驗只是剛剛開始。

他們從河北保定出發,要途經5個省區,歷經5000多公里的行程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那一天,一向都很堅強的侯朝茹,強忍著淚水,不讓自己哭出來!

因為她也不知道,這一走,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侯朝茹的爹孃來為女兒送行,她笑著寬慰父母,你們放心,我去那裡是工作。

當老師還有寒暑假,假期的時候,我會回來看你們!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列車整整走了兩天一夜,從第一次看到沙漠的激動,到一路走去全是沙漠的淒涼,他們的心也從開始的豪情萬丈變得焦慮起來。

從烏魯木齊到且末,他們又整整坐了6個多小時的汽車。沙漠沒有任何綠色,沒有任何生機,當所有人的心情都快陷入絕望時,他們看到了一塊牌子: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征戰“死亡”之海,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最終,經過五天四夜的輾轉奔波,大家終於走完了5000公里的漫漫征程,到達了位於新疆南部的天邊小城——且末。

侯朝茹記得很清楚,那是2000年8月12日上午,15名畢業生們正式到且末縣二中報到。

那天,迎接他們的人太多了,學校的領導來了,縣教育局的領導來了,縣政府的領導也來了,他們早已在校門前列隊等候,夾道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青年們。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眼前的大紅橫幅上寫著“熱烈歡迎河北大學生到且末任教”,而他們的腳下則是溼漉漉的路面。

且末是個嚴重缺水的地方,為了他們的到來,且末縣二中的師生們提前把近百米的土路全灑上了水。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支教畢業生到達且末縣後的第一張合影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支教畢業生在學校宿舍前的合影

看到眼前的一幕,所有人都忘記了旅途的勞頓。

黃土墊路、淨水潑街”,大家心裡明白,這是迎賓的最高禮遇!

也是從那一刻起,這百米路也成了這些年輕人決心用一生要走的路——紮根且末,奉獻青春!

NO.2、她是孩子們最尊敬的老師

18年前,當侯朝茹和其他14名同學即將踏上奔赴西部的列車時,面對送行的親人、老師和同學們,她是唯一沒有落淚的女生。她說:“分別不是為了流淚,那一刻我心裡想的都是遠方。”

沒想到,心中的“遠方”很快給侯朝茹來了個下馬威。

惡劣的環境讓她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嘴唇乾裂、咽喉疼痛、流鼻血……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剛到且末幾天,天突然間毫無徵兆地昏暗下來,正在上課的朝茹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瞬間呆住了。

沙暴漫天而來,室內能見度不到2米,到處是嗆人的土味。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離家萬里,環境惡劣,侯朝茹坦誠,其實每個人都曾想到過離開,但她和同學們沒有人真的捨得離開!

2003年,一位初三班主任走了,沒有告訴學生們。

一個學生含著淚問朝茹:“老師,是不是有一天您也會走?”

那一刻,她沒有任何猶豫,想都沒想就回答:“不!老師不走,老師會一直教你們!”

在這18年間,從保定學院走出的支教畢業生,沒有一個人離開……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侯朝茹耐心地指導學生

18年來,侯朝茹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老師。

因為她,最像媽媽!

努爾曼古麗是個內向的維吾爾族小姑娘,高三那年,她的父親因病去世。

當天夜裡,侯朝茹趕到她家,她握住努爾曼古麗的手,對她說:“家裡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你幫助媽媽做了很多,非常不容易,老師心疼你!”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侯朝茹是學生們最信任的老師

侯朝茹鼓勵她做生活的強者,這些話在這個小姑娘的心裡產生了巨大的動力,那一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侯朝茹的丈夫、同學、同事,龐勝利

侯朝茹的丈夫龐勝利,也是第一批前往且末的十五人之一,這些年,夫妻倆把情與心都獻給了且末,對自己的父母親人,侯朝茹卻充滿愧疚。

自從2005年做了母親之後,她才慢慢理解了當年母親為什麼堅決不同意她的選擇。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侯朝茹、龐勝利夫婦給兒子講他們第一次到新疆的故事

2014年,侯朝茹和李桂枝作為西部支教畢業生代表,在保定學院進行了一次報告會。

河北金融學院的一名學生得知消息後主動與學校聯繫,原來她來自新疆,是侯朝茹的學生,去年剛剛考到保定來讀大學。

她說,她對侯老師的感情無以言表,侯老師是她最尊敬的老師。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在母校見到自己遠在且末的學生,侯朝茹難抑激動。張潤攝

報告會上,侯朝茹做完報告後,這名學生手捧鮮花走上臺向她獻花,感謝師恩。

那一刻,事先並不知情的侯朝茹和她的學生相擁而泣,臺下掌聲雷動。

NO.3、周正國,三年才回一次家,跟姑娘第一次見面就領證結婚

侯朝茹答應父母,路途再遠,寒暑假一定回家!

可她的同學周正國,到了且末三年後,才終於回了一次家!

周正國的家在阜平農村,家庭條件不好,高二那年,母親生病去世,他和哥哥、父親相依為命。上大學那年,家裡連2000多元的學費都拿不出來。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周正國在給學生們開班會

且末離家遙遠,周正國和同學們一樣,來了就打算把根紮下,在學校的支持和擔保之下,周正國和幾位同事從縣信用社貸了款買房。

當時他的工資才681元,扣完貸款就所剩無幾了。沒錢的日子裡,還吃過好多天的白水煮掛麵。冬天來臨,為了省煤,火爐能不燒就不燒,宿舍裡陰冷難耐,晚上就到辦公室裡看書備課。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周正國和少數民族學生們一起過端午節包粽子

來到且末的第三年,周正國惦記家中的父親,準備回一趟老家。

從且末到阜平,路費要花上他將近一個月的工資,為了這次回家,他提前半年就開始攢錢。

來新疆18年了,回去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提到日漸老去的父親,周正國的聲音哽咽了,“這麼多年,虧欠最多就是他……”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這是周正國2016年探親時,與父親拍下的合影

最為傳奇的是,周正國不僅自己紮根新疆,還“拐”了個保定姑娘一起建設新疆。

2007年,他回家探親,親戚為他介紹了在老家一所中學教書的女孩劉慶霞,當時他馬上要回學校,沒有時間見面,就要了慶霞的手機號碼。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劉慶霞和她的學生

回到新疆之後,周正國主動發過去一條短信,慶霞很快回了短信。

就這樣,在工作之外,周正國的心裡好像忽然之間有了小小的牽掛,兩個年輕人通過手機遠程談起戀愛。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劉慶霞給學生開班會

臨近暑假的時候,慶霞來電話鄭重地說,如果你暑假回來,我就嫁給你。非常簡短平靜的一句話,卻分明是另一種方式的以身相許。

這讓周正國的心激動得如同巨浪滔天的大海,很快便利用休假探了一次家,這才第一次見到了與他在電話裡定了終身的人。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劉慶霞和學校老師

見面後的兩天,兩個年輕人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幾件事:兩家老人見面,領結婚證,並決定慶霞辭去在老家的工作,跟正國一起去新疆!

短短一週時間,兩個從未謀面的年輕人走進了婚姻殿堂,並肩攜手支援新疆!

到了新疆,慶霞被安排到遙遠的塔城教書。且末與塔城相距近千公里,他們不得不再次相隔兩地。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劉慶霞在講課 攝/河北日報賈恆

一年後,兒子出生了,因為距離太遠,教學任務重,慶霞懷孕期間甚至生產的時候,周正國也沒趕到她身邊。

孩子四五個月的時候,慶霞就帶著孩子回到了塔城工作崗位上,周正國再次見到兒子的時候,他已經9個月大了。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父子倆見面少,兒子對爸爸的印象就是鼻子上的眼鏡。慶霞說,孩子很想爸爸,剛學會說話時,在路上見到戴眼鏡的男人就追著喊爸爸。

3年後,慶霞終於調到了且末,一家人終於在且末幸福團圓。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周正國和劉慶霞的兒子(綠衣)已經8歲了

在新疆生活十多年,周正國已經成為“老且末人”了,他說,每次回保定老家,都會有一種複雜的情感縈繞心頭。“回不去的故鄉”,說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感受吧。

NO.4、我和弟弟當同事父母也成了且末人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把新疆視作自己第二故鄉的趙豔菊

2002年4月,且末縣又來保定學院招聘教師了,早就嚮往著新疆的趙豔菊沒有跟父母商量就報了名!沒想到父親二話沒說表示支持。

來到且末之後雖然生活艱苦,但熱愛教學事業的她很快就克服了各種困難,成為了教學骨幹!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在新疆且末支教的保定學院畢業生們在一起歡度新年(從裡到外依次為李桂枝、趙豔菊、井慧芳)

最讓趙豔菊驕傲的,是她的弟弟!

2005年,同是保定學院畢業的弟弟趙國寶,也報名來到了新疆,來到了且末,姐弟倆成了同事!

畢業前,弟弟已經在保定應聘成功,但趙豔菊的一個電話:“小寶,我們這邊缺老師,你來不來?”還是讓他下定了來新疆的決心。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趙豔菊的弟弟、同事趙國寶

趙豔菊說:我的心裡很矛盾,我在新疆,我的大弟弟在廣西,如果小弟弟再來新疆,父母怎麼辦?他們身邊就一個孩子也沒有了!

可是,讓姐弟倆感動的是,2009年5月,他們的父母也揹著行囊踏上了來新疆的火車。

他們的行李並不多,因為老家那幾間大瓦房已經更名改姓,母親攢了一輩子的盆盆罐罐也都丟下了,相信他們在離開故鄉的那一刻是捨不得的,但他們沒猶豫,相互攙扶著來到了且末。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趙豔菊、趙國寶姐弟倆都已在且末成家立業,一家人在且末的合影讓人動容

趙豔菊姐弟倆在車站接到父母的時候,面對著兩位老人竟不知道說什麼好。那年春節,趙豔菊的大弟弟也從廣西趕到且末,他們一家人在新疆團圓了!

“你們要好好工作,一定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父親幾句樸實的話深深震撼了姐弟倆的心。

趙豔菊說,她真想對著全世界大喊:我們的父母就是這麼偉大!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在20多歲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們從保定學院走來,告別家鄉親人,走進西部,紮根西部。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李桂枝是中文系的省級優秀畢業生,還沒畢業就有保定市的好幾家重點中學想與她簽約,但她還是選擇了且末。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被稱為“大漠俠侶”的王偉江、王建超,兩人相約攜手逐夢南疆。她說:“那裡可能更需要我!”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歷史系畢業生楊廣興,聽說新疆招聘教師,他第一時間趕過去,當場就簽了協議。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劉豔紅,2004年到且末支教,後來和楊廣興結為夫妻。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蘇普,出發前幾天母親突然離世。深明大義的父親一句“好男兒志在四方”,讓他流著淚踏上了西去的列車。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中文系畢業生辛忠起,到且末兩三年後,由於對乾旱氣候的不適應,他被診斷出毛髮紅糠疹,但他從未退縮。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她叫荀軼娜,來到且末三個月後,正在講課的時候,她的嗓子突然就發不出聲音,說不出話,學生們都看著她,教師裡安靜得掉一根針都能聽見……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那天,她對著孩子們哭了,但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從此,她戴著耳機、掛著擴音器上課!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而荀軼娜的丈夫朱英豪,2000年畢業奔赴且末的時候,荀軼娜才剛步入保定學院的大門。

是且末這座小城,將兩顆文藝氣質的心連到了一起。

這些可愛的面孔,在美麗的新疆,經過歲月的磨礪,如同胡楊樹、梭梭草一樣,深深地紮根在那片土地之上。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且末縣保定學院畢業生群體代表們在河東治沙站留影,大家多年前種下的梭梭,如今已經一人多高。(郭永利 攝)

2014年,侯朝茹、李桂枝和同學們,轉眼已經在新疆且末待了14年了,他們商量著,給習總書記寫一封信,彙報他們在新疆的學習和生活。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寫這封信,就是想把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守,他們十幾年來紮根西部的信念表達出來,他們從未奢望過會收到總書記的回信!

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前,習近平總書記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多年來,一批批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像你們一樣在西部地區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貢獻。

他更充滿深情地說:你們響應國家號召,懷著執著的理想,奔赴條件艱苦的西部和邊疆地區,紮根基層教書育人,十幾年如一日,寫下了充滿激情和奮鬥的人生歷程。你們的堅守、你們的事蹟,令人感動。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18年了,他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的胸襟;

18年了,他們在祖國最遠的遠方奉獻最美好的光陰;

18年了,因為堅持著最初的夢想,他們的青春,擁有不一樣的綻放;

18年了,他們更為孩子,為祖國的明天,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守,他們的奉獻,更化作一種感召,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他們才是最值得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保定這所大學登上《焦點訪談》,被人民日報微信頭版大篇幅報道,多家媒體轉載!

圖文來自: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