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當衆銷毀手機,這樣的教育方式太「任性」了吧


三十年前,我還在讀小學時,最喜歡在課堂上偷偷看課外書。這些書,有的是從別人那兒借的,有的是課外撿垃圾換來的,還有的則是從長輩那兒軟泡硬磨求來的,在精神產品十分匱乏的年代,書籍就像麵包一樣稀缺。有時候,正看得津津有味,老師猛然從臺上衝下來,直接從手中就搶了過去,惡狠狠的說:“上課不認真聽講,看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書我沒收了。”

過不了多久,要麼瞅見老師在辦公室悄悄的看,要麼成了其孩子手中的讀本,書還是那些書,只是換了持有者和讀書者。

所幸當年書籍缺乏而大家的求知慾都極旺,好書多會得到善終。時下情況有別,為了達到懲戒性,書被沒收後多會遭受極端對待。我兒子有兩次在課堂上偷看《查理九世》,被老師當場發現後,一次給扔到了垃圾桶,沾上了各種汙物而無法使用,一次直接撕得粉碎,扯著耳朵惡狠狠的訓斥:“再看,你就給我滾出去,叫你家長來見我!”

學校當眾銷燬手機,這樣的教育方式太“任性”了吧

●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成為心照不宣的校規,並堂而皇之給予公佈

一句“一切都是為學生好”就把手機“一棍子打死”?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對於中學生而言是把雙刃劍,應用於學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些學校引入“智能課堂”,利用平板電腦授課,提高學習效率,再如一些針對學生開發的手機APP,能夠在課後幫助學生解惑答疑。但是,這些“高科技”也給青少年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誘惑,沉迷其中既影響學習又影響生活,青少年沉迷手遊、網絡直播的負面消息屢見報端。

一是管理制度的使然。在高中以及以下的幾乎所有學校,“不準帶手機進校園”成了剛性的規定。有的學校還明確規定:若是違反規定帶手機,輕則沒收由學校保管,重則進行銷燬以示警示。制度擺在那兒,學生不聽招呼而違背,要怪只能怪自己。

二是教育責任的使然。所謂的教育責任,心照不宣的說,則是讓學生們取得好的成績,考一所好的高校,學校有升學率作為政績,家庭也能因孩子有好的去處而倍有面子。“為了孩子好”的共同責任,促使家校形成了緊密的聯盟,有了光鮮的理由在前面開路,家長們心中縱然惋惜不已,也只能選擇主動配合。試問,哪一個家長敢對老師和校方說:“我的孩子成績他作主,成績好壞與你們無關,砸手機卻萬萬不能。”

學校當眾銷燬手機,這樣的教育方式太“任性”了吧

學校本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授知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如果一“禁”了之,教育的意義何在?粗暴銷燬手機的時候,學校是否考慮過會在學生的心裡埋下暴力解決問題的種子?作為學校,應當教育學生合理利用手機,教會學生勞逸結合,而不是為了成績“不擇手段”,更不能將學生與手機、網絡隔絕;應當教育學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而不是把價值千元的手機隨意銷燬。銷燬的不只是手機,還是現代科技成果和學生父母的辛勞。

學校是教人成長成才的地方,學校肩負的教育使命決定了做任何事都不能“任性”。我們常要求家長要以身作則,而學校和老師更要言傳身教。讓中學生遠離手機和網絡帶來的不良誘惑的確很難,禁止、銷燬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抵制不良誘惑,讓手機和網絡成為中學生成長的助推器考驗著教育者的智慧,亦需要家長的配合。

學校當眾銷燬手機,這樣的教育方式太“任性”了吧

●手機屍體展示,何嘗不是未成年人內心真實的境況

正如村規民約不得超越法律,而只能在法律的框架內實施,校規再正當再有理由,也不能僭越法律。更何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的權利還要受到特別保護,而非“保護為名的傷害。”我們不能一邊高呼法治建設,一邊又毫無顧忌的踐踏法律。

於是一個問題來了,教育部門所要求的整改,究竟如何整改---是原價賠償,賠禮道歉,還是承諾下不為例?整而不改,或者變本加厲,現實性而言,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

因為砸手機,不過是教育管理粗暴化的一個側影,亦是教育方式粗暴化的一個縮影。單方主導和強化,暴力式約束與管控,是現行教育體系的主導與精髓,也是應試教育最可怕的地方。要看到砸手機行為的背後,是對未成年人理想、信念、追求、自由、權利的完全操縱。被禁錮在一個套子中成長的孩子,所謂的“詩意的成長”只是一種幻想與夢囈。

從綠領巾、紅校服、三色本,及至罰款後進用於獎勵先進的做法,教育管理上的荒唐早成泛化之勢。學校當眾銷燬手機,教育粗暴的底線之失。教育者的人格立不起來,被教育者的人格自然也就難以培植。一個可怕的結果是,在無所不用其極的管理之下,孩子們卻問題重重,青少年叛逆煩躁、自卑自閉、不懂人際交往、沉溺網絡、打架鬥毆、離家出走、輟學厭學、親情冷漠、情感脆弱、生命觀缺失、創造力不足、創新乏力……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談及中國教育發展問題時表示,自己對中國教育現狀比較絕望。甚至“50%以上的家長在非常認真地、全心全意地‘摧毀’自己的孩子。” 2007年中國政法大學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

當承擔教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成為了最大的違法和權利傷害者,自然就難以擔負起教育和塑造的神聖使命。如何教育教育者,如何管理管理者,才是最宏大的教育命題,及最複雜的社會問題。若此無以求解,什麼教育改革,什麼人格塑造,什麼百年樹人,什麼教育為本,什麼轉型升級,都不過是鏡花水月。

毋庸諱言,很多學生帶手機上學是為了聊天、玩遊戲、看視頻,的確影響學習。但是簡單粗暴的銷燬,就能讓學生遠離手機和網絡的誘惑?這難道不是掩耳盜鈴?況且銷燬手機很有可能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如此強硬的、不分青紅皂白的“禁機令”,難免讓一些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進而與老師、家長“對著幹”,那豈不是得不償失?學校常教育孩子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如今為何要動用“暴力”教育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