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古詩過重陽

(一)重陽溯源

“天高氣爽黃花香,金風送暖又重陽。”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九月節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九月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秋季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誌的古人推動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如湘西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同“是日,宜晴。用赤豆飯祀灶。”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

重陽時節,天氣初寒,人們容易感染時疾。這樣,重陽時節在古代被視為危險的季節。在神秘的陰陽觀念居支配地位的時代,重陽意味著陽數的極盛,凡事盛極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隱沒可能作如是想)。因引,重陽之日,有如端午是令人生畏的災日。人們為了避兇,採用以出外登高野遊的方式,脫離在可能發生災禍的日常時空。這種登高避禍的方式在古代節儉中常常出現。登高習俗,可能最初起源於平地居民,異於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臨高處,能夠接近了天神,獲得神佑,這種登高習俗後來隨著文化的移動,遍及全國。

重陽登高大概萌芽於漢代,杜公瞻在《荊楚歲時記》註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在《續齊諧記》中引證了一則傳說,解釋重陽登高習俗的起源。汝南人桓景跟隨方士費長房遊學。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降臨,趕快通知家人縫製布囊,在布囊裡裝上茱萸,然後將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聽信了費氏之言,舉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歸來,見雞犬牛羊全都暴死。費長房得知此事後說:“這些家畜已經代人受災了。”吳均接著這個故事說:“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也。”

(二)重陽詩話

重陽登高,自古已然。《風土記》載:“以重陽相會,登高飲酒,謂登高會。”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簡》詩:“摘到黃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窪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流露了詩人的重陽秋興和思鄉之情。杜甫的《九月》詩:“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詩人登高的興致躍然紙上。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均是佳作。

重陽賞菊,雅趣橫生。《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宋時重陽賞菊之盛況:“重九都下賞菊……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人共菊花醉重陽。”“菊友”陶淵明偕知已賞菊時,不禁脫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別有一番情趣。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等,都描寫了詩人重陽賞菊的情景。古詩:“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分明是一幅清新的重陽賞菊風俗畫。

飲菊花酒,吃重陽糕,古已有之,杜甫的《九日登城詩》:“伊昔黃花酒,如今白髮翁。”唐代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等,都生動地描寫了詩人重陽暢飲菊花酒的情形,情趣盎然。而《都門雜詠·花糕》詩:“中秋才過又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慄,當筵題向傲劉郎。”則將當時重陽做糕食糕的盛況描繪得淋漓以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