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賞析—漢詩篇(《詠史》班固)

詠史 班固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

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

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古韻賞析—漢詩篇(《詠史》班固)

西漢史學家班固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與《史記》作者司馬遷同為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班固繼承父業,著《漢書》(未完竟卒,其妹班昭及門人馬續補成)。班固亦為辭賦名家、東漢五言詩先驅。

古韻賞析—漢詩篇(《詠史》班固)

  《詠史》詩中所詠乃西漢時期上書救父奇女-淳于緹縈。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朝的文王、武王。三王雖施德政,但他們的後人卻逐漸濫施酷刑。

  “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這裡的太蒼令指西漢初期名醫淳于意,當時的官職不過是齊地官倉小吏。因有人指其觸犯刑律,被拘捕並押往長安。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淳于意膝下無子,有五個女兒,情急之下不知所措,淳于意無奈發出“只怪自己沒有兒子,逢難無人幫襯”的慨嘆。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小女兒緹縈被其父之言所刺,深感“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贖”之痛,決然進京上書文帝,"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緹縈上書時引用了《詩經》名篇“雞鳴”、“晨風”詩,憂腸寸斷、泣歌求情救父之景令人愴然。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漢文帝被緹縈捨身救父的切切真情徹底感動了,即赦免淳于意並下詔書“夫刑者,至斷支(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之父母哉?”“其除肉刑”。

古韻賞析—漢詩篇(《詠史》班固)

緹縈救父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鬚眉縱多卻是何等愚笨,竟不如民女緹縈!這是史學家、詩人班固的慨嘆。

  班固早年曾因他人告發獲罪入獄,幸得其弟上書申辯方被釋放。晚年再次被捕,卻因無人施救終死於獄中。此詩乃班固借“詠史”抒“已懷”之五言體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