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打滴”备忘录

全民“打滴”备忘录

全民“打滴”备忘录

滴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血泪史”。

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诞生之初便强敌环伺,却能在一片混战中迅速完胜,滴滴做到了;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在获得市场绝对领先地位的同时接连卷入凶杀案,惊心动魄,滴滴做到了;从来没有一家企业,每次遭遇负面事件都会形成社会舆情,跌宕起伏,滴滴做到了。

河南郑州21岁空姐遇害的三个月后,8月24日,浙江乐清一位20岁姑娘命丧顺风车司机之手,这次是在白天。平台方难辞其咎,事件甫一曝光,滴滴就成为众矢之的,全民“打滴”终于演变成了它字面上的意思。

一、质疑

“为什么悲剧这么快就重演了?”“为什么之前的整改没有发挥效果?”“为什么警方与滴滴的信息取证如此迟缓?”

在舆论场,类似的诘问数不胜数,一些明星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民“打滴”备忘录

有媒体报道,章子怡在微博发声

包括央视财经、新京报在内的诸多媒体,都不吝在标题上使用了三问滴滴、五问滴滴这样的严厉措辞,一方面是向滴滴要说法,一方面也凸显出沉疴难去、问题繁多的网约出行现状。今天的《钱江晚报》头版,更是整版刊出遇害者家人的质疑。

全民“打滴”备忘录

总结发现,这起事件中,舆论关注和传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点:

1、警方和滴滴平台在处理报案和投诉时的细节过失和责任归咎。目前最新情况显示,社会各界对于滴滴客服的质疑和对于滴滴风控的猜测正在加码。

2、武汉、深圳等地滴滴司机群聊接连遭曝光,内容不堪入目,加剧了对平台的不信任。当然,其中一些信息不排除伪造可能。

3、三个月内两起命案,网约车安全隐患和平台的不作为成为讨论焦点,甚至出现了弃用和卸载滴滴APP的声音。

全民“打滴”备忘录

今晨,演员王传君发布删除“滴滴出行”的微博

4、希望滴滴能够尽快、有效进行整改,保障用户乘车安全,并呼吁大家回到问责监督、制度完善的理性范畴。

重压之下,滴滴出行于昨日发布了对于乐清顺风车乘客遇害的道歉和声明。但从反馈来看,止损效果不佳,舆论并不买账。更有自媒体对比分析了近两次顺风车事故后滴滴公司的道歉“话术”,认为“这样的道歉,不过是套路”。

全民“打滴”备忘录

从文本来看,两次道歉的内容在措辞上的确很像,虽然道歉讲的是心意而不是新意,但这种语境下,总给人诚意不够的感觉。

再来看滴滴的声明部分。首先,介绍了滴滴配合警方开展案件调查工作,并表示嫌疑人在平台审核中使用的都是真实信息;其次,对于此前未及时针对相关投诉进行调查而主动领责;然后,对“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将车主信息提供给家属”做出解释。这些都是正常的危机公关逻辑,足够严谨。

但声明末尾的一段话却再度引发争议,内容是:“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

这句话乍一看没什么问题,3倍补偿是好事啊,但却与舆论的期待背道而驰。因为归根结底,大家希望的是使用滴滴时不再遭遇恶意侵犯,滴滴这时候谈赔偿,给人一种平台本身对整改也没有信心的感觉。这一处不妥,让前功尽弃。

全民“打滴”备忘录

三、原因

此次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引发的舆情,特征是“乱”,基于各种维度的信息和情绪层出不穷。喧嚣之中,有的在爆料,有的在解释,有的在分享经历,有的在辨别是非,有的已经失去理智。而这些内容和观点都不能掩盖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骂”。

痛骂滴滴,甚至全民“打滴”,成为某种正确。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因何而骂呢?

第一,女乘客被奸杀制造了最直接的愤怒和恐慌;第二,滴滴三个月前说好会整改的,可没能解决问题;第三,在处理安全隐患时,滴滴相关部门不称职;第四,这家公司做顺风车业务的理念被认为可能存在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除了舆论施压,我们别无他法。

尽管社交媒体上不断有人喊话卸载滴滴,但现实需求摆在这儿,滴滴是目前国内最有实力承接海量网约车业务的企业,我们批评滴滴、鼓励竞争是基于理性,我们无法要求他人放弃使用滴滴也是事实,这是出行市场的现状决定的。

强势的舆论背后其实是弱势的消费群体,某种意义上,现在的滴滴有点像两年前的百度,尽管用户心怀不满,但它们在市场份额、服务能力上显而易见的优势,让很多人只能寄希望于监管和运营的完善。尽管这么说也很容易挨骂。

四、下线

顺风车的最终命运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人民日报评论和新华社评论来看,短期内的答案依然是整改。

昨天发布的人民微评称,这起悲剧完全可避免,平台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道歉再及时,但若无纠错能力,便显廉价。今天发布的新华时评指出,网约车企业必须把乘客安全置于首位,从一个个“假如”入手,坚决堵住滴血的漏洞,决不能让悲剧重演!

两大主流党媒言辞不可谓不激烈,拳头都落在了纠错和查漏补缺上。果然,今天中午滴滴便发布了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宣布自27日零时起,滴滴将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2名高管被免,且表示内部将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

全民“打滴”备忘录

这则自查进展依然谦卑而谨慎,但这些说法自然无法回应核心问题,有媒体人甚至表示,“不给解决方案的追责都是胡扯,风波之后一切如旧。”至少从舆论表现来看,顺风车已经失去了民意基础,饱受争议。

这也让人联想到之前互联网专栏作家胡涵Marvin写的一篇题为《互联网顺风时代结束》的文章,其中两个信息点值得强调:

“在滴滴上轮整改之后,已经是所有顺风车产品里审核最为严格的平台了”;

“顺风车应该是滴滴各条业务线里少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线,能够持续产生正向现金流”。

作者想说明的是顺风车模式本身存在问题,滴滴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但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也给了滴滴抢救顺风车业务的动力,其今天发布的这则声明中,明确指出顺风车产品是“暂时下线”。

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即便互联网顺风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但滴滴顺风车接下来很可能会在逆风中继续挣扎。或许对于滴滴而言,如何与社会和解早已成为一个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