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日月島:農光互補「種」出生態效益

江蘇日月島:農光互補“種”出生態效益

江蘇日月島——

農光互補“種”出生態效益

常報全媒體訊 在鐘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有一幅神奇的景觀:一大片的太陽能板之間,見縫插針地建設了一個個塑料大棚,棚外是光伏發電,而棚內種植的是農作物。這是江蘇日月島生態農業建設的“農光互補”項目,也是常州唯一的“農光互補”項目。

江蘇日月島:農光互補“種”出生態效益

大棚外光伏發電

江蘇日月島:農光互補“種”出生態效益

棚內種植的菌菇

“農光互補”又叫光伏大棚,就是將光伏電站和設施農業建設合二為一,下面是農業大棚,上面是光伏電站,可以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綜合經濟體。在這片約600畝的土地上,常州隆昌電力有限公司負責20MW地面光伏電站的運營和維護,光伏電力設施投資總額約1.6億元,日均發電量10萬餘度,年發電約2500萬度。為有效利用現有土地資源,江蘇日月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地面電站組件下方開展設施農業生產,實現光伏發電+農業生產雙重效益。公司主要以生態果蔬生產、菌菇類種植、菌菇類深加工等光伏可持續循環農業生產為基礎,以生態農產品銷售、科普觀光休閒等新型業態為主體項目的生態農業產業鏈。

江蘇日月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褚小祥說:“普通的蔬菜生長都需要陽光照射,但光伏板之間的縫隙顯然沒有足夠的光線。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考察後,我們選擇了菌菇。”菌菇,喜陰、喜溼、喜溫,與光伏板間單體大棚內的環境不謀而合。日月島對大棚進行了相應的改造,模擬高溫高溼的自然環境。

選擇在光伏板間的單體大棚內種植菌菇,不僅僅是因為其生長環境與大棚環境相配,更多的是看中菌菇種植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將這些菇渣廢物利用,日月島在基地裡建立了有機肥製作車間。將菇渣通過高溫無害化發酵處理後,根據作物特性配製成栽培基質和有機肥,每年可生產生物有機肥數千噸,滿足光伏農業基地生產所需的主要肥源,保持高效利用。日月島利用這些基質代替土壤,採用現代園藝技術來種植蔬菜瓜果。菇渣本身富含纖維素和有機質,營養十分豐富,用菇渣作為基質種植蔬菜,幾乎不用再額外施肥和補充營養液,突破了無土栽培必須使用營養液的傳統。為了二次利用這些優質資源,日月島自主研發了可循環使用的高效簡易基質槽培生產結合為主導的農業生產新途徑。利用和轉化這些有機廢棄物生產優質蔬菜,不僅可以生產出綠色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又可創造經濟價值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的戰略目標。

褚小祥表示,這種基質由於經過高溫滅菌,腐熟後也不含草種和蟲卵,不用翻耕,避免了後期種植時除草、除蟲的麻煩,效益也比土壤種植要高几倍。現在,日月島建設了2萬多平米的連體大棚,使用菇渣製作的基質種植青菜、白菜、青椒、小番茄、黃瓜等20多種蔬菜。連體大棚的遮陽網、側膜、頂膜都由電氣系統集中控制,採用全自動噴淋系統、滴灌系統,還有智能化降溫恆溼水簾風機系統,種植出的蔬菜安全、綠色、健康。目前,日月島已與多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由日月島配送中心統一為客戶配送綠色蔬果。褚小祥說:“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天然安全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為現代都市人提供可以信賴的安全食材。”

日月島光伏農業基地通過統一規劃,將建成一個現代綠色農業、光伏高效農業、農耕文化、科普展示中心結合為一體的大型生態系統。合理的功能分區,再配有自動化智能種植區、智能灌溉系統區、全方位視頻監控系統等,形成現代化高效農業。目前,農光互補項目基本建成完畢,其中設施農業單體大棚生產區185畝,連體大棚生產區100畝,其餘為露天種植。預計標準化食用菌年生產食用菌5000-10000噸,年創產值3000萬元以上。生鮮蔬菜400萬斤,年創產值1000萬元以上,有機肥2000噸,年產值100萬元以上。公司已帶動當地就業200餘人,採用僱傭方式和支付合作社租金給予失地農民補償的方式,為解決當地就業及帶動農村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7年,日月島“農光互補”清潔能源教育基地被常州市教育局評定為市級未成年人教育拓展基地。日月島還將休閒觀光生態園納入了規劃,建成後,市民遊客可以在生態園中參觀可再生能源與現代生態農業及可持續循環農業,採摘新鮮蔬果、親子垂釣,開展科普教育,體驗農耕生活,遠離都市的汙染和喧囂,重回大自然的懷抱,體驗自然生態綠色生活。

王可人/文 顧克琦 劉毅/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