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仁波齐》:从生到死之间有多远

01

终于,花了两个小时把《岗仁波齐》看完了。

其实整个朝圣的旅程就是在讲人生的一个过程。你看,在朝圣的路上,有新的生命出生。最后有老去的生命逝去在朝圣的圣山。无论是新的生命降生,还是老的生命去世。整个电影里的人,都没有表现出太多过分的喜悦与悲伤。他们不卑不亢,面对生死从容的态度,让人心下一动。

另外,在整个电影中,所有的人对于在旅程中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变化,都是非常接纳的态度。比如在朝圣的大礼拜的路上遇到水洼,他们就欢快地直接扑倒在水里做大礼拜。衣服全都湿透了,也不在意。他们那么酣畅淋漓地体验着这个独特的经历。中途汽车坏了,他们就用人力拉一段,然后再回到原处继续把大礼拜补上。我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地接纳与认真,那么,人生还会有那么多的烦恼,还会有那么多完成不了的困难与阻碍吗?

而我们往往认为的生活中过不去的坎,不都是因为我们抗拒、想要逃避而越来越难的吗?如果遇到事情,我们首先不抱怨,不逃避。积极地去面对,那么,无论遇到任何事,都不是问题。

02

《岗仁波齐》:从生到死之间有多远

电影里,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心生感动。有一天,他们一群朝圣的人,晚上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外,一起手拉手快乐地载歌载舞。是的,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走向目的地的每一个时刻,你是否真的开心过?

如果我们过于关注目的地,过于急切地想到达目的地,那么,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焦虑,我们就会把过多的心放在了对于未来事情的情绪里,而不是当下。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地容易感受得到快乐。而其实,目的地早晚会到达,就如人生,每一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但是在向死而生的路途中,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状态。是专心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还是过多地把心用在过去未来的焦虑里?

其实透过实相,即没有过去,也不存在未来,真实的只有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刹那。身心同在,就是自在人生。

去了几次西藏的我家先生对我说,西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没有去过,自然也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我想藏地与我们汉地最大的不同,应该是,他们心里有信仰,深信因果,所以做人做事就会有一个不伤害别人的标准与底线。

就如电影里那个以屠宰牦牛为生的那个人,他说他因为杀生太多,所以一定要到圣山朝圣赎罪。因为相信因果,所以他们的心里有敬畏。而大多没有信仰不信因果的人,则为人做事没有底线,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的不良商人制造出那么多有毒食物,伤害了众多人的身体,大发其财,而不觉良心不安。因为他们无所畏惧。他们不相信若干年后,他们终将自食恶果。

剧中的一群人,在推车时一起唱起了属于他们的藏民歌谣:“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各有不同,幸运的那个人做了喇嘛,命运不好的我走向四方。。。”看,他们的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如此不同,他们以潜心修行,致力解脱为最大的幸运。而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却以占有更多的资源为成功标准。

《岗仁波齐》:从生到死之间有多远

03

电影结束了。我在想,从生到死之间究竟有多远呢?

人们往往认为人生很长,其实人生很短。短到有时你心里有一个的愿望,但是你以为人生还长,所以一推再推,不去付出行动去实现。但是,无常的人生啊,谁又能说得了呢?

所以,有什么想法,及时去做。就如那些去圣山朝圣的人们,有了这个愿望,无论有没有钱,无论是怀孕的妇女,还是几岁的孩子,还是年迈的老人,为了心中的圣地,就义无反顾坚定地出发了。

有些事,你只有做了,你才有可能成功。有些路,你只有走了,你才知道能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你只是想一想,而不去做的话,那么,你永远只能怀抱未竟的梦想与遗憾。

所以,对于那些走在路上的人,我心里始终致以敬意。

无论结果如果,至少,他们在坚持,耐心与毅力中,奋斗过,努力过。

在看完电影的这个下午,看到宗萨仁波切说,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知道会一个相应的后果在等着你,它会引导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

是的,世间所有的事情,凡有因必有果。凡有付出,必有收获。

关于电影——

张杨导演及整个拍摄团队,随着这支朝圣队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真实记录,光拍摄就花费了整整1年。“无论吃住还是工作,我们全程都在这条实实在在的朝圣路上进行。对我们而言,比拍摄电影更困难的是不得不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谈起在藏区拍摄《冈仁波齐》的时光,张杨导演如是说。

据悉,整个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当地人本色出任,电影没有脚本,全部真实记录,张杨将《冈仁波齐》定义为真实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