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爲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爲人知的貢獻!


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為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為人知的貢獻!


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為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為人知的貢獻!‖老家許昌

文‖楊建州

東漢末年,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以許昌為大本營,勵精圖治,興水利,行屯田,積力量,徵四方,克群雄,統一了北方,他被後人稱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曹操與許昌的故事耳熟能詳者眾多,且按下不表,今日咱講講一代梟雄曹操為三門峽做出的“貢獻”。

三門峽,黃河邊上的一顆明珠,現被譽為“天鵝之城”,因建黃河第一壩而聞名於世。這座豫西小城,是五十年代在原陝縣(現陝州區)地界上建設的,而陝州區現歸三門峽管轄。陝縣,秦時始置,三國時魏國屬地,歸桓農郡。

踞守許昌的曹操,在西征途中,究竟為三門峽做過哪些鮮為人知的貢獻呢?


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為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為人知的貢獻!


曹操一改崤函古道

成就絲綢之路唯一道路遺產

“崤函古道”處於三門峽陝州區的硤石鄉至石壕段。石壕,就是後世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石壕吏》的地方。

建安年間,曹操採納屬下鍾繇“假道虞國以伐虢”之計,西征張魯、馬超與韓遂。當曹操率大軍行至“崤函古道”(原古道在金銀山南的山溝裡)時,他於深山峽谷之中察看道路,看山路艱險,他想起了戰國時著名的“崤之戰”。

崤之戰,是春秋時期晉秦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時秦國軍隊伐鄭國未果回師途中,在此古道遭到晉國伏擊,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曹操認為此道為不祥之地,為避免重蹈覆轍,曹操下令把古道改到金銀山北的半坡上,就是現存的“崤函古道”遺蹟,也稱“曹魏古道”。

曹操沒有想到,在他修古道的約1800年後,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崤函古道成為其唯一道路遺產。這大概是曹操做夢也想不到的對後世的另類貢獻吧。

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為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為人知的貢獻!

曹操二改曹陽河

陝州今曰“好陽河”

當年三門峽陝縣境內,有條河名曰“曹陽河”。曹操西征途中經過此河,瞭解到曹陽河上曾發生過一件血腥之事。

西北軍閥董卓以西涼兵為資本,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並挾持其西往長安。董卓被屬下誅殺後,漢獻帝劉協一路向東,返逃洛陽行至曹陽河岸邊時,被董卓餘兵趕上,殺死多人。

當漢獻帝手下找來一條船時,眾人皆爭先恐後上之,上不去的人則用手扒在船沿兒上,小船走不了。為保證皇上儘快逃脫,衛兵殘忍地把扒船人的手指都剁了來,河面上漂著許多手指頭……

曹操聽畢,心情甚為不爽。這樣的慘事怎能發生在跟俺老曹同一個“曹”字的河裡呢?他仰望天空,時藍天一塵不染,陽光燦爛,曹操立即指示當地幹部說:今天陽光充足,萬里無雲,從今個兒起,曹陽河就改叫“好陽河”吧。眾官點頭稱讚。於是乎,“曹陽河”就更名為“好陽河”了。


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為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為人知的貢獻!

曹操三改函谷關

位移數里今猶在

“一夫當關,萬人莫開”。歷史上陝西省的潼關與河南省的函谷關之間,是一條狹小的通道,長70餘公里,車不併轍,蜿蜒山間,深險如函,因此稱為函谷。函谷的東頭,曰“函谷關”,西頭曰“潼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西征張魯、馬超與韓遂行至秦函谷關(三門峽靈寶境內)時,見雄關險要,兵馬糧草運動困難。

經過仔細勘察地形,曹操命手下大將許褚在秦關的北面十里處,靠近黃河的地方重新開道,以便行軍運糧,即“曹操運糧道”。

後來,在弘農太守孟康主持下,運糧道處又建新關,稱之“魏函谷關”。

2018年9月28日於許昌


踞守許昌的曹操,曾為三門峽做過這些鮮為人知的貢獻!


(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楊建州,男,1959年7月出生,1976年7月於許昌六中高中畢業,下鄉至郾城插隊當知青,1978年11月考入南陽電力技校,1980年12月畢業至今,供職於三門峽供電公司。雖久居豫西小城,然家鄉許昌情結濃厚。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