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文 | 縣豪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之後》是韓國導演洪尚秀拍給女神金敏喜的眾多電影中的一部。

很多人將這部以「導演出軌女明星」為題材的電影,看作一部自傳電影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絕對的自傳電影,應該是通過對人物真實事件的還原,傳達人物的情感、精神、影響等,而帶有自傳色彩與性質的電影,則可以先把握人物的核心情感或精神,再由此衍生出與人物真實生活類似的情節,這樣的電影,我更傾向於去注意電影本身,看導演想通過文本、影像等表達什麼,而非將導演的電影外人生過多引入分析,即使影片主演恰好是導演人生中的重要人物。

基於這一點,再看《之後》中反映的內心掙扎,或許「婚姻愛情的倫理道德」只是表皮,包裹在表皮之下的核心掙扎,應該是「對於交流的困惑」。什麼是「交流的困惑」?爛熟的說法就是,一個人是否足夠理解、或願意理解另一個人。這種理解,是無阻礙交流的前提。《之後》中,男主角奉完的幾次哭泣,其實並非因為他走入了道德困境,從而內心自責,而是因為他進入「交流的死衚衕」,理解遂成為天方夜譚。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奉完為什麼不存在道德掙扎,只是對交流感到困惑?這與導演一貫的人物塑造有關。我看過的幾部洪尚秀電影中,男主角都是藝術家類型(小說家、畫家、導演、出版社社長等),藝術家開放的思想令他們看待愛情、婚姻,不像普通人那樣「以道德倫理框住本心與慾望」,「情感天性」是他們尊重的唯一法則,出軌或不專一,體現的是情感多元性的釋放,所以他們很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道德困境,替換道德困境的,就是交流困境:我對情愛的理解,為什麼不能成為你對情愛的理解?基於這一疑問,洪尚秀電影中的男主角,總是在無法與女人徹底交流的輪迴中搖擺,這體現的,似乎就是洪尚秀自己對於情感的迷惑。

《夜與日》中,十年前的初戀情人敏善都已經在巴黎的旅館中洗好了澡,男主角成南卻還要給人家念《聖經》,說「這不只是一個倫理問題,為什麼我們就不能超越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簡單講,就是「我不想和你上床」,但畫家成南明白,直接講對於敏善而言會造成怎樣的衝擊,所以他借了《聖經》。洪尚秀在這裡就已經揭示了交流的曲折與無效。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夜與日》劇照

《之後》中則有一個更完美的情境。

剛上一天班的雅凜決定辭職,奉完以「公私分明」為由極力挽留,但突然情人昌淑回到出版社,奉完又以「公司只能聘用一人」為由,希望雅凜離職,在雅凜的質疑與昌淑的追問中,本來小心翼翼的奉完哭了。

從行為、言辭來講,奉完在這裡的最耀眼屬性是「渣」,但當這種屬性的光芒暗下,讓整個情境恢復冷靜,我們看看奉完的「哭」代表什麼:不是一種渣到盡頭的逃離或掩飾,而是

當交流的出路被道德的逼問封死,他只能依靠「哭」憑空開出一條最奇崛的生路。從突然驟起的配樂就可以體會到,在洪尚秀心中,這條唯一的出路是極為悲愴的。

站在奉完的角度,「昌淑回來上班,雅凜離開」是所有條件共同趨使的唯一的、客觀的結果,這些身處事件之中的女人為什麼就是不理解呢?我到底要怎麼和她們交流?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所以他哭。當然不關道德任何事,甚至觀眾如果能剝開這一場景濃厚的道德表象,他們也能隱約連通自己曾遭遇過的交流困境,從而獲得一種中性的共鳴。這也是洪尚秀在這部電影中,最令我驚豔的一個點:將一箇中性的困境,如此有力地藏在一個貶義的場景裡。

在《夜與日》的08年,或許洪尚秀還不認為這種困境是悲愴的:多維爾的海灘,成南等著去上廁所的玉珍,卻又怕賢珠責怪自己不回到她身邊,無所適從的成南,就是建立在玉珍與賢珠之間的交流困境,但那時洪尚秀並未去強調這種困境的巨大。

要完成對這種核心掙扎(或困境)的詮釋,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之後》男主角奉完,也只能被看成洪尚秀內心矛盾的一半投射,他代表的,是乏力的、沒有效果的一半,包括奉完最後迴歸家庭的劇情,也是這一半最現實的結局。那另一半在哪?我認為投射在了金敏喜飾演的雅凜身上。洪尚秀將自己拆解成了奉完與雅凜。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雅凜在《之後》中是一個理智、健康、得體的形象,雖然奉完通過兩次接觸雅凜的手,試圖將雅凜拉入自己的困境中,雅凜仍然「潔身自好」地保持住了自己客觀、優雅,甚至是神性的一面。這一次,洪尚秀在繆斯女神身上雕刻出了理想的自我: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地「交流」。

無論是在上述情境中直言不諱對奉完進行詰問,還是在片中那場即使看好幾遍仍可能一臉茫然的「關於編織謊言與真實實體」的哲學對談中,雅凜都能做到一擊即中地拋出最核心的問題,這就是交流的高效手段之一。對比影片開場奉完妻子在「出軌」追問前的一大堆鋪墊,雅凜的簡潔,或許正是洪尚秀認為的、最有效化解內心困境的方式。

每個人都是現實與理想的結合體,洪尚秀也不例外,現實的奉完與理想的雅凜,共同映照出洪尚秀的內心世界。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這樣的內心世界,催生出一個結構精緻、層次豐富的電影文本。我甚至覺得,洪尚秀依靠「三個女人與一個男人」這四根線條,編織出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困境式結構,並最後在現實對理想的遺忘(結局對談)以及饋贈(贈書)中,在困境裡完成了一次突破困境的「完美」交流:因為在那一刻,雙方都不對「理解」懷有現時的慾望,而是對其產生未來的期待。

而洪尚秀也對這個文本進行了比較精心的設計。

從人物的行為與影像的表達來看,開篇對奉完的一系列「生活寫真」就足以體現:藉助衣裝、地點、行為、情緒等,通過快速、優雅的切換,有效勾勒出奉完的生活與情感狀態,這其間,隱藏信息增添了文本的回味性,比如奉完穿著運動裝在公園哭泣,到他穿上大衣走入地鐵,之間的具體銜接被隱匿,情緒是如何被撫平,令人忍不住思索。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這種設計帶有強烈的「匠心」,或許是「作者電影」的重要特徵之一。更「匠心」的地方在《之後》中還有很多。比如影片選擇在同一家中餐館、同一張桌子、同一種角度,讓雅凜、昌淑分別與奉完對談,雅凜所談話題的深奧與昌淑直白的哭訴形成強烈對比,而當雅凜進入「您為什麼活著?」這一哲學話題時,電影鏡頭也開始在對談者之間單獨切換,喻示每一種發言都值得被獨自審思,這種工整,就如同金敏喜在《獨自在夜晚的海邊》中跪地祈禱時,那雙左右角度驚人一致的鞋,代表的,或許是創作者對電影文本局部對稱性的獨特要求:為了不讓「深刻」使文本的天平失衡,另一邊放上的砝碼,是「無理取鬧的直白」。

如果洪尚秀能夠將此文本像處女作《豬墮井的那天》一般展開,或許也不至於被《衛報》記者評論為「像是一部優雅的練習作,一部從鉅作裡撕下來的短短一個章節」。在這裡我大膽地說一句:洪尚秀電影的文本體量似乎沒有大的變化,但他卻將文本對應所需的世界越縮越小,致使其電影的格局越來越小,由原本氣質獨特的生活流電影,逐漸轉變為令人煎熬的小品式電影。

從《獨自在夜晚的海邊》、《之後》兩部作品,我甚至感覺因為電影格局,洪尚秀已經對配樂產生依賴。在這兩部電影中,某個場景的通感意義,似乎必須在配樂的引領下,才能呼之欲出,場景或情節本身已不足以支撐其意蘊。這在《豬墮井的那天》、《夜與日》等作品中是不存在的現象。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豬墮井的那天》劇照

比如《之後》,開場便起音樂,音樂本身的悲愴性使影像中的房間產生意義,我們試想,如果不考慮情節的引場效果,開場由房間換為街角,同樣的音樂起,奉完從街角走出,場景本身的意義會被改變嗎?不會。因為音樂起了90%以上的作用。甚至音樂本身的黑白質感在左右影片的黑白影像風格。

音樂為何如此「提神」?或許正是因為洪尚秀為文本構建的世界已經過於狹窄,所以亟需在這個世界之外,建起另一個堅實維度,即提綱挈領式的電影配樂。

我拜讀過影評人把噗老師寫《之後》的文章,把噗老師認為「我們想象了《之後》中那個黑白的影像世界」,這不失為理解的角度之一,但我想提供另一個理解角度,即《之後》並非現實生活中不太容易真切發生的獨有的想象世界,而是一個被導演切割過的封閉現實世界。他切出了現實世界的其中一塊,並認為這一塊已足以涵蓋自己的所有表達,更重要的是,唯其如此切出,才能保證表達的純粹。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雅凜在出租車上看書時,司機只有聲音,雅凜與奉完最後在書社對談時,奉茶者也只有聲音(關於奉茶者的身份與意義,其實我也對評論中流行的「男主角新歡說」存疑),影片明顯是想將這些無足輕重的形象完全拋棄在銀幕之外,留給一男三女足夠純淨的空間,讓他們不受干擾地探討「無阻礙交流」的可能性。

但在這場關於交流困境的探討中,四人之外的世界真的能干擾影片的純粹嗎?答案不僅是否定的,更是反向的:恰好,引入更豐富的世界,反而能讓影片的表達不必建立在空中樓閣或真空環境中,而給其足夠的社會土壤,才能令表達更具有依靠性與現實性,電影文本才能精準傳達出導演的「自傳色彩或性質」。

一個簡單的理由,亦即回到最開始的交流困境:我對情愛的理解,為什麼不能成為你對情愛的理解?——之所以「不能成為」,正是因為更豐富世界所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念,不同程度束縛或塑造了每個人對情愛的認知,洪尚秀應該追問的,或許不是「你對情愛的理解」,而是「世界對情愛的理解」,基於對世界與社會的追問,才對真正走出交流困境具有意義。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豬墮井的那天》中的影廳老闆、《夜與日》中的法國小男孩與牽著小男孩的法國老頭,這些人對於影片核心文本的構建有何意義?意義不大,但卻能從某種觀眾能潛意識感知的細小維度拓寬文本的可信程度。這是《之後》的遺憾。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洪尚秀與金敏喜在一起後,靈感太多,需要在文本內部消化的情緒與思考也太多,所以顧不得處理外部世界,但我不認為洪尚秀需要通過創作來逃脫內心遭受的倫理罪責。基於我對洪尚秀電影中「交流困境替換道德困境」的判斷,其

電影中的大多數所謂「渣男」,或許在導演本人及許多藝術家看來,他們從來不曾做錯,只是永遠處在困惑之中。這種困惑,以及他們為破除困惑所做的種種善良優雅卻笨重失效的努力,使他們顯得十分「猥瑣」,因為它們無法像雅凜(或金敏喜)一般簡潔、通透,並富有神性。這一點,我們可以回看《之後》中奉完在兩個女人之間那場絕妙的哭泣,就連演員權海驍哭泣時的嘴巴形狀與對其形狀的側面拍寫,都極為精到地抓住了這種「猥瑣」的可憐與可恨。

把和女星出軌的親身經歷拍成自傳片,他是導演中的第一人!

洪尚秀當然深切瞭解這種「猥瑣」,所以我們不妨將其電影作品理解為他試圖通過創作給予自己不陷落於這種「猥瑣」的勇氣,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與世界交流,調配靈魂中兩個人物的比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