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文 | 县豪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之后》是韩国导演洪尚秀拍给女神金敏喜的众多电影中的一部。

很多人将这部以「导演出轨女明星」为题材的电影,看作一部自传电影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绝对的自传电影,应该是通过对人物真实事件的还原,传达人物的情感、精神、影响等,而带有自传色彩与性质的电影,则可以先把握人物的核心情感或精神,再由此衍生出与人物真实生活类似的情节,这样的电影,我更倾向于去注意电影本身,看导演想通过文本、影像等表达什么,而非将导演的电影外人生过多引入分析,即使影片主演恰好是导演人生中的重要人物。

基于这一点,再看《之后》中反映的内心挣扎,或许「婚姻爱情的伦理道德」只是表皮,包裹在表皮之下的核心挣扎,应该是「对于交流的困惑」。什么是「交流的困惑」?烂熟的说法就是,一个人是否足够理解、或愿意理解另一个人。这种理解,是无阻碍交流的前提。《之后》中,男主角奉完的几次哭泣,其实并非因为他走入了道德困境,从而内心自责,而是因为他进入「交流的死胡同」,理解遂成为天方夜谭。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奉完为什么不存在道德挣扎,只是对交流感到困惑?这与导演一贯的人物塑造有关。我看过的几部洪尚秀电影中,男主角都是艺术家类型(小说家、画家、导演、出版社社长等),艺术家开放的思想令他们看待爱情、婚姻,不像普通人那样「以道德伦理框住本心与欲望」,「情感天性」是他们尊重的唯一法则,出轨或不专一,体现的是情感多元性的释放,所以他们很难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道德困境,替换道德困境的,就是交流困境:我对情爱的理解,为什么不能成为你对情爱的理解?基于这一疑问,洪尚秀电影中的男主角,总是在无法与女人彻底交流的轮回中摇摆,这体现的,似乎就是洪尚秀自己对于情感的迷惑。

《夜与日》中,十年前的初恋情人敏善都已经在巴黎的旅馆中洗好了澡,男主角成南却还要给人家念《圣经》,说「这不只是一个伦理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超越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简单讲,就是「我不想和你上床」,但画家成南明白,直接讲对于敏善而言会造成怎样的冲击,所以他借了《圣经》。洪尚秀在这里就已经揭示了交流的曲折与无效。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夜与日》剧照

《之后》中则有一个更完美的情境。

刚上一天班的雅凛决定辞职,奉完以「公私分明」为由极力挽留,但突然情人昌淑回到出版社,奉完又以「公司只能聘用一人」为由,希望雅凛离职,在雅凛的质疑与昌淑的追问中,本来小心翼翼的奉完哭了。

从行为、言辞来讲,奉完在这里的最耀眼属性是「渣」,但当这种属性的光芒暗下,让整个情境恢复冷静,我们看看奉完的「哭」代表什么:不是一种渣到尽头的逃离或掩饰,而是

当交流的出路被道德的逼问封死,他只能依靠「哭」凭空开出一条最奇崛的生路。从突然骤起的配乐就可以体会到,在洪尚秀心中,这条唯一的出路是极为悲怆的。

站在奉完的角度,「昌淑回来上班,雅凛离开」是所有条件共同趋使的唯一的、客观的结果,这些身处事件之中的女人为什么就是不理解呢?我到底要怎么和她们交流?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所以他哭。当然不关道德任何事,甚至观众如果能剥开这一场景浓厚的道德表象,他们也能隐约连通自己曾遭遇过的交流困境,从而获得一种中性的共鸣。这也是洪尚秀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惊艳的一个点:将一个中性的困境,如此有力地藏在一个贬义的场景里。

在《夜与日》的08年,或许洪尚秀还不认为这种困境是悲怆的:多维尔的海滩,成南等着去上厕所的玉珍,却又怕贤珠责怪自己不回到她身边,无所适从的成南,就是建立在玉珍与贤珠之间的交流困境,但那时洪尚秀并未去强调这种困境的巨大。

要完成对这种核心挣扎(或困境)的诠释,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之后》男主角奉完,也只能被看成洪尚秀内心矛盾的一半投射,他代表的,是乏力的、没有效果的一半,包括奉完最后回归家庭的剧情,也是这一半最现实的结局。那另一半在哪?我认为投射在了金敏喜饰演的雅凛身上。洪尚秀将自己拆解成了奉完与雅凛。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雅凛在《之后》中是一个理智、健康、得体的形象,虽然奉完通过两次接触雅凛的手,试图将雅凛拉入自己的困境中,雅凛仍然「洁身自好」地保持住了自己客观、优雅,甚至是神性的一面。这一次,洪尚秀在缪斯女神身上雕刻出了理想的自我: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地「交流」。

无论是在上述情境中直言不讳对奉完进行诘问,还是在片中那场即使看好几遍仍可能一脸茫然的「关于编织谎言与真实实体」的哲学对谈中,雅凛都能做到一击即中地抛出最核心的问题,这就是交流的高效手段之一。对比影片开场奉完妻子在「出轨」追问前的一大堆铺垫,雅凛的简洁,或许正是洪尚秀认为的、最有效化解内心困境的方式。

每个人都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体,洪尚秀也不例外,现实的奉完与理想的雅凛,共同映照出洪尚秀的内心世界。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这样的内心世界,催生出一个结构精致、层次丰富的电影文本。我甚至觉得,洪尚秀依靠「三个女人与一个男人」这四根线条,编织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困境式结构,并最后在现实对理想的遗忘(结局对谈)以及馈赠(赠书)中,在困境里完成了一次突破困境的「完美」交流:因为在那一刻,双方都不对「理解」怀有现时的欲望,而是对其产生未来的期待。

而洪尚秀也对这个文本进行了比较精心的设计。

从人物的行为与影像的表达来看,开篇对奉完的一系列「生活写真」就足以体现:借助衣装、地点、行为、情绪等,通过快速、优雅的切换,有效勾勒出奉完的生活与情感状态,这其间,隐藏信息增添了文本的回味性,比如奉完穿着运动装在公园哭泣,到他穿上大衣走入地铁,之间的具体衔接被隐匿,情绪是如何被抚平,令人忍不住思索。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这种设计带有强烈的「匠心」,或许是「作者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更「匠心」的地方在《之后》中还有很多。比如影片选择在同一家中餐馆、同一张桌子、同一种角度,让雅凛、昌淑分别与奉完对谈,雅凛所谈话题的深奥与昌淑直白的哭诉形成强烈对比,而当雅凛进入「您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话题时,电影镜头也开始在对谈者之间单独切换,喻示每一种发言都值得被独自审思,这种工整,就如同金敏喜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跪地祈祷时,那双左右角度惊人一致的鞋,代表的,或许是创作者对电影文本局部对称性的独特要求:为了不让「深刻」使文本的天平失衡,另一边放上的砝码,是「无理取闹的直白」。

如果洪尚秀能够将此文本像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一般展开,或许也不至于被《卫报》记者评论为「像是一部优雅的练习作,一部从巨作里撕下来的短短一个章节」。在这里我大胆地说一句:洪尚秀电影的文本体量似乎没有大的变化,但他却将文本对应所需的世界越缩越小,致使其电影的格局越来越小,由原本气质独特的生活流电影,逐渐转变为令人煎熬的小品式电影。

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后》两部作品,我甚至感觉因为电影格局,洪尚秀已经对配乐产生依赖。在这两部电影中,某个场景的通感意义,似乎必须在配乐的引领下,才能呼之欲出,场景或情节本身已不足以支撑其意蕴。这在《猪堕井的那天》、《夜与日》等作品中是不存在的现象。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猪堕井的那天》剧照

比如《之后》,开场便起音乐,音乐本身的悲怆性使影像中的房间产生意义,我们试想,如果不考虑情节的引场效果,开场由房间换为街角,同样的音乐起,奉完从街角走出,场景本身的意义会被改变吗?不会。因为音乐起了90%以上的作用。甚至音乐本身的黑白质感在左右影片的黑白影像风格。

音乐为何如此「提神」?或许正是因为洪尚秀为文本构建的世界已经过于狭窄,所以亟需在这个世界之外,建起另一个坚实维度,即提纲挈领式的电影配乐。

我拜读过影评人把噗老师写《之后》的文章,把噗老师认为「我们想象了《之后》中那个黑白的影像世界」,这不失为理解的角度之一,但我想提供另一个理解角度,即《之后》并非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真切发生的独有的想象世界,而是一个被导演切割过的封闭现实世界。他切出了现实世界的其中一块,并认为这一块已足以涵盖自己的所有表达,更重要的是,唯其如此切出,才能保证表达的纯粹。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雅凛在出租车上看书时,司机只有声音,雅凛与奉完最后在书社对谈时,奉茶者也只有声音(关于奉茶者的身份与意义,其实我也对评论中流行的「男主角新欢说」存疑),影片明显是想将这些无足轻重的形象完全抛弃在银幕之外,留给一男三女足够纯净的空间,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探讨「无阻碍交流」的可能性。

但在这场关于交流困境的探讨中,四人之外的世界真的能干扰影片的纯粹吗?答案不仅是否定的,更是反向的:恰好,引入更丰富的世界,反而能让影片的表达不必建立在空中楼阁或真空环境中,而给其足够的社会土壤,才能令表达更具有依靠性与现实性,电影文本才能精准传达出导演的「自传色彩或性质」。

一个简单的理由,亦即回到最开始的交流困境:我对情爱的理解,为什么不能成为你对情爱的理解?——之所以「不能成为」,正是因为更丰富世界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程度束缚或塑造了每个人对情爱的认知,洪尚秀应该追问的,或许不是「你对情爱的理解」,而是「世界对情爱的理解」,基于对世界与社会的追问,才对真正走出交流困境具有意义。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猪堕井的那天》中的影厅老板、《夜与日》中的法国小男孩与牵着小男孩的法国老头,这些人对于影片核心文本的构建有何意义?意义不大,但却能从某种观众能潜意识感知的细小维度拓宽文本的可信程度。这是《之后》的遗憾。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洪尚秀与金敏喜在一起后,灵感太多,需要在文本内部消化的情绪与思考也太多,所以顾不得处理外部世界,但我不认为洪尚秀需要通过创作来逃脱内心遭受的伦理罪责。基于我对洪尚秀电影中「交流困境替换道德困境」的判断,其

电影中的大多数所谓「渣男」,或许在导演本人及许多艺术家看来,他们从来不曾做错,只是永远处在困惑之中。这种困惑,以及他们为破除困惑所做的种种善良优雅却笨重失效的努力,使他们显得十分「猥琐」,因为它们无法像雅凛(或金敏喜)一般简洁、通透,并富有神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回看《之后》中奉完在两个女人之间那场绝妙的哭泣,就连演员权海骁哭泣时的嘴巴形状与对其形状的侧面拍写,都极为精到地抓住了这种「猥琐」的可怜与可恨。

把和女星出轨的亲身经历拍成自传片,他是导演中的第一人!

洪尚秀当然深切了解这种「猥琐」,所以我们不妨将其电影作品理解为他试图通过创作给予自己不陷落于这种「猥琐」的勇气,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与世界交流,调配灵魂中两个人物的比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