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1号按:新势力崛起,老江湖转型,传媒天下上上下下、分分合合,正式进入战国时代。传媒1号(id:zcfhxy)特为“广大盟友”献策属于2018传媒战国策的“八大论”,分别是:

第一论:行规论(李媛)

第二论:粉圈论(张答应)

第三论:下架论(胡言)

第四论:分化论(香雪兰)

第五论:集群论(香雪兰)

第七论:资本论(810丶)

第八论:国创论(胡言)

相较于“大众”的概念,“圈层”这一词汇越来越多的被业界所提及,当今年夏天“镇魂女孩”极尽狂欢之时,也会有人根本get不到“嗨点”,受众“圈地自萌”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其实,仔细研究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过程就会发现,不只是受众,从终端到内容,“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分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极致”,抓住有意义的“分化”,朝着极致的方向发展,是2018年最重要的文娱攻略之一。


终端和平台、内容、受众,一切都在分化

对于视频媒体来说,“分化”的趋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上,从终端、平台到内容,再到受众,似乎一切都在走向“分化”。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1、终端和平台分化:终端智能化、平台多元化趋势奠定视频媒体新格局

“终端”走向分化,是后续一切分化的基础。终端的分化,不仅催生了新的媒体平台、新的内容、新的渠道,也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竞争格局。

一方面,新的视频媒体终端不断出现,媒体平台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已经形成电视、电脑、iPad、手机四大终端并存的现状。尤其是,智能手机终端的崛起可谓是势不可挡。

视频网站迅速成长,用手机看电视剧、看综艺节目已经成为常态;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崛起,用手机进行视频社交成为关注热点。优酷获得今年世界杯的版权,开启了“用手机看世界杯”的时代。

另一方面,原有的电视终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大踏步迈进。近年来,唱衰电视的声音此起彼伏,其实,电视终端并没有衰落,衰落的只是电视台而已。随着智能电视OT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回归智能电视大屏,但并非是回归电视频道。

勾正数据《2018年度OTT大屏1季洞察报告》显示,智能电视大屏锁定用户的能力非常强势,重度用户(日均开机时长在300分钟以上)占比高达42.7%。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智能电视OTT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视频内容进入电视大屏。今年一季度,腾讯TV(腾讯视频)、银河·奇异果(爱奇艺)、CIBN酷喵影视(优酷视频)、芒果TV的智能电视客户端,分列视频类点播应用排行前四位。

勾正数据显示,2017年,OTT广告收入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130%,而随着终端数量、激活率与开机时长的逐年上涨,广告规模也势必越发走高。有预测称,2020年中国OTT广告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大关,OTT广告正在成为广告主更加青睐的选择。

相较于传统的电视直播频道,视频内容极大丰富,再加上高清、稳定的大屏画质优势,智能电视客户端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相关分析报告显示,美国流媒体行业中OTT渠道(通过智能电视或者智能盒子观看)的渗透率比较高,家庭渗透率约32.5%。而国内由于对电视媒体的牌照监管以及传统电视的低价策略,使得OTT端观看流媒体的比例较低。而这一块将成为视频网站未来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2、内容分化:“移民”内容时代向“原生”内容时代过渡

终端分化之后,针对终端的传播特性进行内容生产成为必然的趋势。一方面视频网站的“移民剧集”“移民综艺”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电视时期的编排制作思路,逐步呈现出更多的互联网特征;另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原生内容”迅速崛起,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流量大战。

视频网站崛起之初,主打剧集、综艺、电影、动漫等内容,而且以引进版权为主,除了不受线性播出时间限制之外,与传统电视频道似乎并无太大区别,被称为“移民内容”时代。随着,自制能力的不断提升,视频网站开启从播出平台向制播一体化平台的转化,而且,内容制作的规律和标准都在发生变化。

剧集制作方面,针对网络用户的收视习惯,季播化、短剧化、超级剧集等制作标准被提出。网络用户偏年轻,而且可选择的休闲项目较多,集数超长且节奏缓慢的剧集很容易被中途弃剧。因此,季播化、短剧化成为网剧的制作标准。而且,剧集品质也需要有相应的提升,投入巨大、制作精良、演员一流的才能称为超级剧集。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腾讯视频《东方华尔街》只有5集,每集50分钟,口碑爆棚。爱奇艺“奇悬疑剧场”剧集上线标准就是每部12集,单集45分钟-60分钟。

剧集播出方面,会员多看几集或者一次性看全集等全新的编排方式出现。郑爽、罗晋领衔主演的电视剧《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在爱奇艺独播,开创了会员一次看48集的全新排播模式,引发了业内关注。之后多部暑期大剧采用了会员一次看全集的模式。

综艺节目制作方面,充分发挥用户年轻、个性化突出、互动性强等特性,视频网站在偶像养成类以及嘻哈音乐、铁甲格斗等小众题材类综艺节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超越了传统电视的影响力。

综艺节目播出方面,时长更加灵活,形成了专门针对会员的内容矩阵。节目时长不再局限于90分钟,《这就是街舞》总决赛时长3小时45分,《创造101》平均每期节目时长超过3小时。而且,除了周末的正片之外,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节目相关视频内容。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偶像练习生》总导演陈刚认为,“如果你跟我谈周末是正片的话,那你压根没有理解什么是‘偶练’,你可能只看到了一个部分,因为我的受众是不会这么来理解这件事情的。他们可能会认为,周末部分,只是这段时间我pick的小哥哥他最近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逻辑结果。但实际上,每天都要产生两百多条我喜欢的那个人或者是我pick的那个人所有的内容,这才会产生一个非常庞大的内容矩阵。”

除了视频网站内容之外,直播、短视频等内容更像是互联网的“原生内容”,非常符合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移动化、社交化的收视行为特征。从直播平台的“千播大战”到短视频平台的“抖腾”大战,互联网“原生内容”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近日,西瓜视频宣布在未来一年将投入40亿,打造移动原生综艺IP,专门为手机终端打造移动化的综艺节目。从传统内容到移民内容、原生内容,可以想见,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分化将会更加精彩。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3、受众分化:圈层在不断形成,也不断被击穿

受众的分化对于视频媒体的影响更加基础,也更深远。受众分化的结果就是圈层特征越来越明显,“大众”的概念变得遥远,而突破圈层,达到大众级别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难。

饭圈、欧美圈、日韩圈、二次元圈……“圈”代表了年轻人的身份和喜好。“圈”内的群体有着相同的喜好和属性,对同一件事情有着较高程度的共识。要想引发某一圈层的关注和热议,就需要非常精准的内容“投喂”。

近期“饭圈暗语”现象引发关注,不混饭圈的人都已经看不懂大家在说什么了,dbq=对不起,zqsg=真情实感 ,xswl=笑死我了,蒸煮=正主,大本命=最喜欢的明星,墙头=喜欢的明星之一……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当然,圈子和圈子之间并非是铜墙铁壁,同一个人可能横跨多个圈子。在一个圈子内非常火爆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到另外一个圈子,这也就为某一事件的影响力“出圈”和“击穿圈层”奠定了基础。

爱奇艺网综《中国有嘻哈》就成功的将嘻哈音乐这一圈层爱好带到了大众面前,喜欢也好,围观也罢,至少大众开始面对嘻哈音乐。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如何面对“分化”趋势?

终端和平台、内容、受众的分化趋势,对于各大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内容制作方向而言,具有指导性意义。

1、面对终端、平台分化:媒体定位不能分化,跨平台、跨终端才更具竞争力

终端和平台分化到极致就会产生过于细分化的定位。这一定位的本质是否创新,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都需要认真思考,作为一个媒体,不能盲目地过于坚持分化的平台和终端。将自身定位于更大的产业链条中,才有更大的生存可能性。

以时尚杂志为例,如果自身的定位仅仅是“一本以时尚内容为主的杂志”,可以想见,单一的杂志这种平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势必难以招架。而如果定位是“时尚潮流传播者”的话,则世界立刻被打开了,可以做杂志,也可以做电子刊,还可以做微信公众号等。如果定位是“时尚潮流参与者”的话,则可以介入时尚产业链,开展更多的与时尚产业相关联的业务,那么生存的空间就会更大。

2、面对内容分化:极致化应成为生产制作标准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雷军在介绍小米成功的经验时,曾提到互联网时代的七字决,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只有做到极致,才能引发更深刻的关注。对于内容而言,根据平台特性、目标受众偏好,进行极致化生产,才能真正获得圈层的极大关注,并引发其分享推广的热情。

极致的标准首先是要有清晰的受众目标定位,而这一定位不局限于年龄、性别、学历等浅显的划分,而是要根据受众更具体的属性来划分,比如:游戏爱好者、动漫爱好者、都市野心白领等。

其次是要有一流的制作标准。深入思考并找出内容本身对受众最具吸引力的核心元素,对这一要素的打造需要最大程度的投入,编、导、演等班底组建都要足以充分地传达出内容的意境,达到对目标受众的极致吸引。

最后还要有精准的宣推。将最恰当的内容吸引点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以此完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极致化生产流程。

3、面对受众分化:放弃“大众”野心,“圈层爆款”成为“出圈”的基础

传统电视时期,内容都以获取高收视率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要获得最大规模受众的关注,属于“大众向”的内容生产时期。

现阶段进入分化期,受众的选择空前丰富,如果不能首先引发某一圈层的极大关注,更难引发更大规模受众的关注。因此,“圈层爆款”成为了能够出圈的基础。

这就要求,内容生产一方面朝着选择细分题材进行极致化制作,真正触动圈层的核心,引发圈层轰动。另一方面,也要预埋“出圈”的基础,预设与其他圈层的勾连。

正如微博大V“吴蚊米”所说:“过去无小众,未来无大众。过去的小众,其实是销量较小的大众。未来的大众,其实是跨界流行的小众。”这句话将大众与小众、小众与跨界流行的关系说得非常透彻了。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以网剧《镇魂》为例,因为改编自耽美小说IP,首先会收获一批书粉和腐女粉;因为剧中演员表现出色,俘获大批的演员粉;因为剧中情节和造型特色极大的触发二次元圈的创作热情;又因为剧中情感演绎醇厚真诚,为该剧进一步奠定了影响更大范围受众的基础,欧美圈、日韩圈也纷纷“入坑”。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1号结语

终端更加智能化,媒体平台更加多元化,这一分化趋势奠定视频媒体竞争新格局;内容的定义也发生了分化,“移民”内容时代向“原生”内容时代过渡,而且,更加分化的内容也在酝酿之中;受众分化更具有基础性意义,受众圈层在不断形成,也不断被击穿。

面对终端、平台分化,媒体跨平台、跨终端的定位才更具竞争力和生存力;面对内容分化,极致化应成为生产制作标准;面对受众分化,到了放弃“大众”野心的时候了。

清醒的认识到“分化”的发展趋势,放弃陈旧的发展思路,才是2018文娱产业生存之道。


2018传媒战国策之“分化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